教师有效引领,凸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情感体验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n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语文个性化阅读理念与课堂教学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并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理解个性化阅读,片面强调学生的“阅读个性化”,而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会误导学生树立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鉴于此,笔者提出了“有效发挥教师对文本价值的引领作用,真正促进农村初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情感体验”这个话题,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在品读重点词句、创设生活情境、自主批注阅读、诱发学生情感体验教学等方式中进行个性化阅读,通过与文本、教师的心灵对话来有效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和完善自我,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构建和提升。
  【关键词】价值取向; 有效引领; 个性化阅读; 情感体验
  
  一、问题提出
  
  (一)源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思考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语文逐渐回归本色教学,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逐渐取代并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被语文教师所重视并迅速推广。但语文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误区,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理解个性化阅读。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许多教师从绝不放手的极端走到完全放手的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阅读个性化”,往往偏离或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让个性化阅读变成了学生的个体化阅读,似乎个性化阅读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考虑问题的是非与价值的取向,认为只要学生能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就要给予表扬,只要学生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热闹的课堂气氛就值得肯定。这种教学情形在我们教师这一层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我们教师的教学导语上:“你想读哪段就选择读哪段,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一方面表现在我们教师教学的评语上:“你说得好,哦,他也回答的非常棒。”即使是偏离主题或错误的回答,一旦被我们的教师贴上个性化阅读标签,也马上化腐朽为神奇:“好,能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很好,非常有创意。”
  (二)基于语文教学现状的理性反思
  语文阅读教学虽然倡导改革多年,教学理念也逐渐回归人文思想,但由传统的说教模式进入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许多教师却一下无法适应了,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怕被人误解为教育教学方法顽固守旧,就把传统的分析讲解看作洪水猛兽,在以生为本理念思潮的冲击下,把课堂的一切主权都交给了学生。教学过程由学生说了算,把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理解成了学生主体绝对化学习,既忽视了语文课的教学本色,又忽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使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课堂虽然装扮的热热闹闹,但喧闹过后,学生的记忆里根本没有多少有语文价值的痕迹留下。
  语文课的特色不光在于它的知识性,更重要的在于他的人文性,如果让学生产生个性化阅读就是 “我想怎么理解就可以怎么理解”的错误认识时,语文课就失去了它文道统一的本色。我们提倡尊重学生个性阅读并不是对学生一味的盲目顺从,如果不及时纠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就会让学生忽视与文本、教师之间的心智交流,这样的个性阅读也只能是肤浅的阅读,甚至会影响到学生未来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
  (三)启迪于新课程理念的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同时又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个性化阅读并非只是“独立阅读”,倡导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的同时还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是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明确确定阅读的目标和步骤;教师的“导”更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来开展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围绕文本的价值取向展开交流,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学会正确评价。
  新课程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其实质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实现多元解读。特别是教师作为平等对话者参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这种立足于文本本身的品读,又尊重学生个性化意识的阅读,在教师把握文本价值正确取向的前提下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让学生各抒己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教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使学生思想、精神在情感的熏陶中得到升华,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师引领下学生个性化阅读情感有效体验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一)教师引领下学生个性化阅读情感有效体验的内涵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的个性基础上,能够反映学生独特理解的开放式阅读,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教师引领下个性化阅读的有效体验,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时机,积极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情感之桥,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轨道。
  首先教师的有效引领就是促成学生个性化阅读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多元感悟中避免理解的低效性或争论的无效性,保证课堂的高效性。其次教师的有效引领就是引导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明白创作背景,品味文本语言,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体验文本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得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教师的有效引领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创造性阅读,帮助学生克服片面、主观、武断而又毫无价值的见解,在紧扣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与教师、作者、同伴展开思想、精神、情感上的平等对话,通过心灵的对话来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和完善自我,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构建和提升。
  (二)个性化阅读情感的有效体验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的。皮亚杰坚持内因和外因是相互作用的。他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我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他们认为任何一位正常的学生都有学习的天赋,只要他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人本主义在倡导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侧重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必须把学生摆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阅读中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学生会通过自我学习、反思从而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3、对话理论
  20世纪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对话理论使语文教育凸显一定的本色:对话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需要师生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在真诚、平等、尊重和爱的教学氛围中,关注学生对文本思想把握和情感上的独特体验。
  
  三、实际操作
  
  1、品读重点词句,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张扬个性
  个性化阅读提倡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学生以自主阅读实践作基础,对文本进行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会受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制约,对文本中的一些字眼容易忽视,并且对隐含在关键字眼深处的思想情感不能深入理解时,会造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根据文本价值取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本中的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致力于语言的品味、意蕴的咀嚼等体验中,得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样不但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且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层次。
  2、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展示个性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心理特点。教师要围绕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适当地创设生活化的问题,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寻找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挖掘需要自我解决的问题,努力拉近文本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耳听眼看的过程中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要倡导让生活走近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进文本阅读中来,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作为中介来解决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之间的矛盾。当学生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之中,对文章的感悟所得和独特体验就会更加深入,促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最终升华为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了对文本价值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提升。
  3、自主批注阅读,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凸现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师着重引领学生把握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去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而把阅读过程与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精彩片段、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个性批注。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而且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自主批注阅读给每位学生创造了一个个体学习、思维的机会与空间,促使学生在独立的阅读中不受外界的影响,先拥有自己的“原味”阅读,实现了真正个性化的阅读。
  4、诱发学生情感体验,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彰显个性
  德国美学家姚斯说过: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而读者阅读的角度基本上取决于他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注重体验是《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学生能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课标》同时还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创设丰富的情感内容,通过激发学生情感的兴趣点,给学生充分的精神自由,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体会,并用多种读的方式去体验、表达,使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体验活动中,让学生享有广阔的自由空间,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理解,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四、回顾与思考
  
  1、回顾
  (1)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个性化阅读兴趣
  由于个性化阅读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宽松的阅读氛围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愉悦的,特别是教师抛开了高高在上的师道威严,不再是惟一答案的最终裁决者,他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个性得以弘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有权利发表属于自己的见解与心声,有更多机会参与文本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对阅读的兴趣愈来愈浓厚,对语文学习也越来越充满了自信。这样形成了个性阅读的良性循环:阅读兴趣的提高,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视野开阔了,反过来又丰富自己对文本的有效体验。
  (2)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和运用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个性阅读,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引领能力,促使教师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激情导趣,真正唤起学生的感受体验。特别是课堂教学由独白走向对话的本质改变,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巧设探究点,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挖掘文本内涵。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大胆质疑,积极参与品味重点字词、自主批注与评价体验。教师在教学中紧扣文本,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感知审视,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自然而然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基础。
  2、思考
  (1)我们既提倡放手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同时也倡导教师对文本价值的有效引领,问题是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作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界定。我们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前提下,怎样才算是有效引领?我们确定文本价值取向的标准是什么,难道教材的分析与答案就是文本惟一的价值取向,假如不是,那教师又如何来保证不让文本价值取向出现偏离甚至错误呢?因此如何融合与解决文本价值取向和学生多元解读之间的矛盾有待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中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2)个性化阅读必须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人人自主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然而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有部分学生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活动时容易流于形式,依然是人云亦云,停留于文字表面肤浅的理解与感悟。作为语文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引领才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教给学生选择、评价、反思、感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具有进行独立阅读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并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体验到个性化阅读的乐趣,真正在个性化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真正弘扬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张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3]钟为永 《语文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第一版
  [4]刘松林《语文教学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要】现行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流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一年级学生是从幼儿园刚入学不久的,只有六周岁多的小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还都较低,尤其是说完整话和围绕一个中心说话的能力很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达到与人文明
【摘 要】曾经有人给人的有效性下了这样的定义:“人的活动有效性是在活动的效用和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  【关键词】有效数学概念 原则 实施途径    1989年美国《人人都得算算》发表了关于未来数学教育的国家报告,报告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七个转变之一是数学教学应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者模式”转向“有学习动机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培根的这句名言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怎样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把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做法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兴趣了,才会产生参与其中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如何激发学生阅读
语文经历了多次课改,但是我认为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回归语言的本真,回归文本体裁的本身需要,在最简单的方式下达到最好的效果。语文,善思、善解、善引导,走进语文课堂本身,回归本真。根据题材而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无需太多的花言絮语,只在解读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在引导中进行灵魂的深化。  韵律美的诗情教学  用韵律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震醒了斑斓的思想。以其丰富的内容、起伏的节奏、韵律美的语言和充沛的情感体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位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工具。但是,由于目前职业中专教育评价机制、硬件条件、师资和教材等问题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对如何做好计算机教学作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之我见    本人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幼儿“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借助什么来诱发幼儿绘画的兴趣,从而喜欢绘画呢?首先从色彩的审美感知入手。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示范——模仿的手段进行注入式教学,对幼儿个性的发展重视不够。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有效途径。对于还不善于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幼
【摘 要】我认为应该主要从学生的学习观、兴趣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联系农村的客观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数学爱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 学习观 学习兴趣 情境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养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它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直接关系。所谓兴趣,是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渠道,而课外阅读则可以充实和扩大课堂学习的内容。那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学生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开拓视野,提高兴趣,培养自学能力等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良好的朗读水平、亲子共读、内容广泛的书籍、丰富的读书活动,都能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阅读习惯 ;兴趣    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宝
【摘 要】浙江省从06年开始实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语文教材采用苏教版,这轮教改在程度上解开了束缚在教师身上的教学绳索,为中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试从观念转变、文本选择、编排体例,实践活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课程改革 苏教版 课堂实践    其一,新旧观念的断裂脱节。  建国以来,我们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一次课程改革
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不是为了懂得大量的语法规则,也不是记忆大量的词汇,而是为了运用这门语言。判断学生英语的水平高低,应以其运用程度而不是知道多少语言知识来断定。这正如我们常说的“得阅读者,得天下也”,这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从近两、三年高考来看,明显地难度以及拉开分值距离的关键点在阅读。那么,怎样训练阅读,怎样去提高阅读能力呢?通过多年教学,我体会到在阅读训练中要注重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铺垫:词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