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核爆地表振动数值模拟

来源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b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地下核爆炸产生近场次声波的机理,采用爆源等效模型对封闭式地下核爆炸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荷载作用时间对于爆炸产生的地表加速度、岩石中压力和质点速度等物理量有较大的影响,但其波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求得的爆炸空腔周围岩石的质点速度和应力变化与经验公式符合较好;该计算方法能够较好地描述地下核爆炸的爆炸压力波的发展过程,计算得到了距离爆炸投影点不同距离处的地面加速度值,避免了对核爆炸周围岩石介质的非弹性变形区的计算,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
其他文献
采用共价键和非共价键结合的方法制备具有自修复和形状记忆功能的羧基丁腈橡胶.首先利用羧基和胺基的酸碱反应来构建离子键和氢键可逆超分子网络,然后通过硫醇-烯反应构建共价交联网络.考察三硫醇交联剂(TMPT)的用量对羧基丁腈橡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TMPT用量的增加羧基丁腈橡胶的扯断伸长率降低.当不加入TMPT时材料的拉伸强度为1.63 MPa;在120℃下修复1 h,自修复效率高达约98%.当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TMPT时,羧基丁腈橡胶拥有最高的拉伸强度,接近2.90 MPa,但在120℃下自修复效率仍能
某炼厂常减压装置2018年6月发现常顶压力居高不下,通过系统性排查发现换热器结垢严重,本文通过从工艺流程特点、现场结垢情况、垢物分析以及工艺防腐方面对换热器结垢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到换热器结垢的原因及垢物的来源,推断常顶挥发线存在垢下腐蚀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针对学习系统显著变化的现状,如何改变教学途径营造更有效的学习系统,提出基于MOOC/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案,阐述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综合运用MOOC资源、SPOC教学组织、智慧教学工具和翻转课堂开展的教学过程设计,并分析了实施后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说明了混合教学实践对学习的促进效果,进一步加强过程化管理的同时,应适当控制慕课学习行为在考核中的比例.
采用单端反激式变换器级联C-W半波倍压整流器的两级升压方式设计中子发生器靶高压电源.深入研究了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在靶高压电源中实现了软开关,消除了硬开关损耗大、噪声大和频率低的缺陷;探索了高频高压下优化变压器的设计方法,减小了变压器的损耗和噪声;研究了靶高压电源的数字化控制技术,提高了输出电压的精度和稳定性.
为验证和提高测量可靠性,利用数学模型,对校准曲线法测量水中氚活度浓度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分析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计算了样品净计数率、探测效率和移取水样的体积等因素的不确定度,最后计算出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对于低活度水平的样品,样品计数不确定度是水中氚活度浓度测量的主要不确定度来源.平行双样中的测量结果为(5.46±0.98)Bq/L和(4.79±0.98)Bq/L,标准溶液的测量结果为(483±16)Bq/L.
通过分析传统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基于案例分析与验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方法.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评估3个阶段介绍混合式教学流程,阐述如何利用超星、智慧教室等线上平台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介绍基于案例分析与验证的线下课堂与上机实践的设计,最后说明教学实践效果并进行总结.
针对密码类相关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碎片化、考核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等问题,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思政渗透、学科融合、创新培养”的教学改革思想,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契机,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引入国密算法、鼓励学生参加密码类竞赛实施教学改革后,暨南大学、黑龙江大学两所高校相关课程评价位于全院前列,密码类竞赛成绩斐然,教学成果丰硕.
针对密码学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编码轻分析”的教学现状,剖析密码分析实践类课程的难点,提出将具有攻防对抗特色的CTF(Capture The Flag,夺旗竞赛)模式引入密码分析实践课程中,并从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探索创新,最后通过实践结果分析,说明该模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设计了一种使用液体闪烁测量技术进行环境中3H放射性活度测量的仪器.该仪器采用一体化设计,结构紧凑、便于搬运,适于多种场所使用.设计中使用ISM和SCRM样品淬灭校正方法和适合的曲线拟合公式可实现样品活度的绝对测量.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底≤30 min-1(每分钟计数);探测效率≥50%,仪器指标可达国标Ⅱ级水平.除此之外,该仪器也可测量其他一些低能β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如14C、32P、90Sr 等.
从网络直播教学模式下的交互教学法入手,以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师生的互动策略;通过结果分析,说明线上教学交互案例效果好于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