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生长因子和银屑病的实验模型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yi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皮生长因子(EGF)灶Cohen先后从小白鼠和大白鼠的颌下腺中所提取出来的一种多肽(分子量6045),它作为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和角化的物质而受到注意.1975年,又从人的尿中提取出同样物质,称为人的EGF.当初,Cohen将EGF用于全身,证实了它能促进表皮细胞层的肥厚和角质增殖,并且了解到它不仅对表皮细胞,而且对各种细胞的增殖都有促进作用.一方面,作为炎症性角化性疾病代表的皮肤病――银屑病,近年来有增加的倾向,常分为寻常性银屑病、脓疱性银屑病、银屑病性红皮症、关节病性银屑病等.

其他文献
弹性假黄瘤(PXE)与Marfan综合征和Eh-lers-Danlos综合征同为有代表性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过去认为该病变位于皮肤与眼,但近年来已弄清它能引起大、中血管改变,是一种系统性的血管病变。
期刊
肢端皮血管炎常与下肢静脉机能不全有关,它类似于Kaposi肉瘤的某些特点.因与艾滋病有关的Kaposi肉瘤的发病率增高,故人们对Kaposi肉瘤的了解比肢端皮血管炎的了解更多.对此情况,肢端皮血管炎有误诊为Kaposi肉瘤的危险性.临床表现:较新的病例其临床特点为分布于足和足趾背面的为数众多的损害.有些病例的损害从外踝蔓延至近足背三角处并累及足和足趾的伸侧面.最老的损害见于足前段及头3个足趾.损害
高度纯化的牛真皮胶原制剂最近已用于治疗皮肤外形缺陷的病人。按照产品的说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为牛胶原移植的禁忌症,但是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胶原移植副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及牛胶原植入使原来存在的自身免疫疾病恶化的可能性,仍了解很少。作者采用一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查了50例结缔组织病患者(包括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中抗牛胶原植入物抗体,这些病人均未接受牛胶原植入。
本文描述了在一和无外来污染的培养基中麻风杆菌氧化14C标记的软脂酸(PA)释放出14CO2和这种性状对抗麻风药物的敏感性。先从感染裸鼠的足垫分离和提纯麻风杆菌,计数后接种于各种培养基证实无其他细菌存在。然后再接种于杜波氏白蛋白(DA)培养基和每ml含50μg软脂酸的DA培养基中。
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组。感染机体后可呈潜伏状态,且向体外排泄病毒达数月或数年之久,也可因潜伏的病毒再活化而表现为感染的周期性发作。已从尿液、粪便、唾液、精液、宫颈分泌物、母乳和淋巴细胞中分离到CMV。被感染组织的特征性所见是出现巨细胞,核内含周围绕有一轮清晰“晕”的大型包涵体,有时在胞浆中亦可发现。此外,尿液中也可有巨细胞存在。妊娠期CMV感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宫内的传
期刊
一些研究表明头孢氨呋肟(cefuroxime, CXM)治疗产与不产β-内酰胺酶的淋球菌引起的淋病均有效.cefuroxime axetil是CXM酯的药物前体,口服后该酯在肠粘膜水解,吸收良好,外周循环中仅可测得CXM.
期刊
1968年首次将淋巴瘤样丘疹病描述为一种具有恶性组织学表现、良性临床经过的少见皮肤病.自那时以来,经研究已证明有5~10%的病例可发展成症状明显的恶性肿瘤――通常是何杰金病,蕈样肉芽肿(MF)或一种大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淋巴瘤样丘疹病与这些淋巴瘤的亚型之间的组织发生关系还了解甚少.
期刊
多烯类与咪唑类是两类重要的抗真菌抗生素。多烯类(二性霉素B及制霉菌素)能与浆膜固醇结合。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真菌,系由于药物对真菌细胞壁特有对麦角固醇的亲和力大于哺乳类的胆固醇有关。药物-固醇的复合物形成孔,使细胞内容外溢而死亡;咪唑类药物则干扰细胞色素P450所依赖的△14羊毛甾醇脱甲基酶系统,使麦角固醇被羊毛甾醇取代,导致浆膜渗透性的改变。
本文报告了57例掌部干性皮炎,与变应性或刺激接触性皮炎无关.一些内源性因素如特应性、干燥症、遗传易感性和激素,以及外界因素如摩擦、反复与水接触和潮湿,可能是其重要病因.慢性病程主要发生在女性,发病的高峰年龄分别为10~14岁和25~29岁,其临床表现:受累皮肤为界线不清的、发亮的红斑,伴表浅的开裂,偶见较深的出血性皲裂.
期刊
芬替康唑(fenticonazole)是一种最新合成的咪唑类衍生物,具抑制真菌,杀真菌和抗细菌特性.作者对40例患者,年龄自7~74岁,包括31例花斑癣,5例不同部位的念珠菌病,4例皮肤癣菌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