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论集》中收录了四位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顾黄初、韩雪屏、曾祥芹研究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累累硕果。他们的真知灼见,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从心底折服;他们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使人们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本文拟就我国四位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在《论集》中对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评价分别加以介绍,以就教于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同行。
  一、朱绍禹对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评价
  朱绍禹先生于2008年元月,在时年86岁高龄之际,写在“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课题开启之际”的《治学而又好学者》的序文,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语文教育遗产。
  朱绍禹指出:“在同松泉教授的长期接触中,特别是在学术交流中,我觉得他是一位谦和而自信、勤奋而富有成果的学者,是一位既治学又好学者。”
  “作为治学者,他著作累累,独著和主编的论著与教材多达数十部,文章数百篇,而且面广类多,既见其学识之广,学养之深,又见其思考之勤,劳作之繁。
  “作为好学者,他还认真进行了日本国语科教育的专门研究和有关中日语文教育的比较研究,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其成果,还有他的好学精神。”
  其次,朱绍禹认为,设计得好的图示式板书是一种创作,并据此高度评价了编制者的创作价值,指出王松泉的“语文导读图示”善于抽取关键性的词语、运用简练而多变的句式和形式各异的图示来表达多量而复杂的内容。这种再创作,既完全忠实于原文,不容有丝毫的随意性,表现出客观的科学态度;又反映出作者的匠心,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这种探求精神和创作能力,应该是教师们努力以求的。
  最后,朱绍禹对如何效法别人的创作成果提出建议。他认为,我们依据创作性的课文,学习创作性的纲要图示,也应该表现出一种创作态度。因为随着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显著变化,学习已不再意味着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因此,他希望凡是具有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教师,都必会只以别人的东西为参考,而创作出适合自身教学的成果来。
  二、顾黄初对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评价
  顾黄初先生于2007年8月,在时年74岁之际,“为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课题立项而作”的序文《他为我们绘制了宏伟蓝图》,对王松泉的语文教育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同行中一致公认,大气磅礴地提出语文教育学学科大系构想的王松泉,除了人品出众,还具有高度优化的思维品质。”
  顾黄初先生在文中还从如下三个方面,十分精辟地论述了王松泉这种“高度优化的思维品质”。
  第一,顾黄初认为,“思维的逻辑性是松泉超越他人的显著特点之一”。这首先表现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语文教育板书学方面的成就,使人们确信“具备严谨缜密的思维逻辑是成功掌握板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必要基础”。
  第二,顾黄初认为,王松泉的思维“有极强的包容性”。他在学术研究中,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不盲目自信又不固步自封,能永远在追求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凡有所论,皆出自机杼,发人所未发,不能不让人折服。这种海纳百川,使自己在学术研究领域游刃有余,无往而不胜。
  第三,顾黄初认为“松泉思维的敏锐性,也是有口皆碑的”。人们都说,松泉做事、为文,不但是高手,而且是快手。
  三、韩雪屏对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评价
  在《论集》中收录了韩雪屏教授的《阅读教育学的诞生——王松泉的〈阅读教育学〉》一文,该文原载韩雪屏的专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韩雪屏认为,王松泉的《阅读教育学》的出版,“更在阅读教学论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它标志着阅读教学论已经以全新的姿态,独立地走向成熟了”。
  首先,韩雪屏分析了《阅读教育学》的诞生学术背景:一是学科教育学的孕育和萌生;二是语文学科教育学的迅速发展;三是阅读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亟待总结和解决。韩雪屏认为,这种学术背景也是学术发展形势交付作者的使命。
  其次,韩雪屏精辟地概括了阅读教育学的对象、性质和内容结构。
  最后,韩雪屏高度评价了《阅读教育学》的特色与贡献。指出,它“丰富了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拓宽了语文教育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思路,完善了我国语文教育学学科大系的建构”。
  这种特色与贡献,按照韩雪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
  第一,“全方位审度的理论视野”。韩雪屏认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小处察微,而又往大处知著。
  第二,“多光源聚焦的理论功力”。韩雪屏认为,以少映多,控简驭繁,广聚焦与狭景深,借他人利器为我所用等等。
  第三,“重教育实践的战略思考”。韩雪屏认为,立足实践,重应用研究,既可以使理论指导实践,又可以充实和发展理论。
  第四,“集众家之言,予以评说的学术气度”。韩雪屏认为,作者在《阅读教育学》中,不仅广征博引,分别评说,而且能够比较参照,形成自己的观点,从中显示出作者虚心借鉴、直言评说的学术风范和气度。因此,由综合到创新,由继承到更替。
  韩雪屏作为中国当代阅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以其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对王松泉的《阅读教育学》所作的分析、评价,可谓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其真知灼见,实在令人叹服。
  四、曾祥芹对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评价
  在《语文教学论教材建设的重大突破——评高教版“语文教学论”系列教材》一文中,曾祥芹认为,《语文教学概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这三本“语文教学论”的系列教材,“它在体系建构、内容创新、形式编排诸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堪称高师语文教学论课程教材建设的一座跨世纪的里程碑”。
  首先,曾祥芹指出,这套系列教材,在体系建构上,开创了三足鼎立的全新体系。这种全新体系,既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又互相联系,结成一体,使课程结构体系呈现出层级性、多维性、联结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动态性。既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而兼“术”的特点,又适应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实际需要和认识程序。
  其次,曾祥芹指出,这套系列教材,在内容取舍上,吸纳了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语文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模式和新方法。曾祥芹把这种语文素质教育的“四新”精确地概括为如下六点:
  第一,从区别“语文”和“语文科”的角度入手,发展语文学科的性质观。
  第二,从区别“语言”和“言语”的角度入手,建立语文教学原则的新概念。《概论》提炼的五大教学原则——语言教学为言语训练服务,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书面言语与口头言语兼顾,语感训练与智力开发结合,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联系——则完全具有语文学科的特性。
  第三,从区别“文章”和“文学”的角度入手,改善语文内容的结构,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观。
  第四,从辨析“专指”、“特指”、“泛指”语文教材的含义入手,阐释语文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构科学的语文教材观。它是以语文教科书为核心教材,以语文教学媒体为辅助教材,以语文教学活动为机动教材,共同组成的整体网络。
  第五,从区别“技能”、“能力”和“素质”等人们司空见惯的术语入手,提出训练技能、养成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
  第六,筛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概括语文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
  最后,曾祥芹指出,这套系列教材在编排形式上,显隐相配,图文并茂。
  曾祥芹高度评价了这套继往开来的教材“谱写了语文教学论课程研究、教材建设的新篇章”。它“真正体现了编著者的编写指导思想——‘面向未来,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注重训练,学以致用’”。
其他文献
2020初春,中国遭遇一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疫情,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现代艺术》杂志社于2020年02月02日-02月14日以“爱我所爱”为主题吹响文艺百家“战疫”集结号,广大文艺家、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积极响应,循着面对疫情源自内心的感动,为之动情,为之动容,为之动笔,迸发出激昂热情踊跃创作(详见《现代
砚台 24cm×40cm×3cm 2020年  该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和感悟。火红的朝阳迎来了山村的清晨,此时树木山岭被朝霞唤醒,洋溢着无穷的生机。  该作品采用苴却石中的黄膘来雕刻制作,利用黄膘的独有特性,以虚实结合的手法,雕刻出山村清晨的美景。作者在设计题材上,根据石材的大小、色彩、厚薄来确定所雕题材,充分利用石材的天然特性,将自然和艺术完美结合。在技法上,采用淺浮、镂空、
摘要:顾城是一个不好捉摸因而常常引起争议的青年诗人,被称为唯灵浪漫主义诗人、用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他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但在顾城诗歌烂漫、无忧无虑的童真底下,也隐隐约约地流露着他的压抑与挣扎、苦痛与迷罔,他诗歌正如他的座右铭一般,“生如
美育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与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实现以美育人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要途径。本文以美育改革为研究视域,探索西藏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办法。  美育是党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我国美育改革为研究视域,以西藏中小学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
一座座白塔,绕着塔尔寺的风幡  绛红色的佛堂之门,敞开胸怀  容纳着,天下人的膜拜  甚至,他们一遍遍给予的祈愿  各种肤色的游人,双手合十  低头在神圣的殿堂,行走在香火与大悲咒之间  一棵古老的菩提树,独自在佛院沉默  守望每一个黎明,送走每一个黄昏  沧桑的面容,經历过太多风雨  他粗糙的肌肤,褐色如土  被路人触摸的枝干上,青筋暴露  我看见它发亮的额头上,停留的世间  有人说,旃檀树下的
摘要:《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是一篇颇为著名的历史散文。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受到很多的启发,明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加深自己的语言涵养,就要使自己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就必须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礼、言之有物、言之动情。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者 语言涵养 说服艺术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65年左右,赵惠王去世,由孝成王继位,当时成王年纪太小,所以由其母后代为掌权。赵
摘要:作家丁西林的喜剧虽然受英法世态喜剧影响很深,但是其喜剧的主要美学风格却是和谐、超脱,带有明显的中国化的特点。和谐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超脱也主要表现作品充满理性色彩,作品中人物大多数都具有一种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和人物语言超然脱俗。  关键词:丁西林 文学 和谐 超脱 风格  引言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由于长时期在英国留学的经历,在他的剧作中,受英法世态喜剧影
四川省成都市人,斋号“风骨堂”,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下乡经历了8年知青生涯,1982年应聘入中国画研究院人物画创作班,留院深造,得到李可染、蔡若虹、黄胄指授。其代表作有《李逵探母》《钟声》《回声》《智者》《重逢》《棋魂》《酒魂》《四川茶馆》《九老图》《十八罗汉》《
一件经典作品的产生,揭示了一种美感方式。我们从不同艺术家不同的艺术作品中,可以得出“美不在与存在,而在于发现,在于揭示。”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心去发现,并且用恰当的艺术语言去揭示,表现在你的画面之中。然而我们在学习中,往往被一种“体系”所限制,被一种“方法”所束缚,阻碍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把画种的界限打破,来丰富我们的感悟性,拓宽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对一件经典的艺术作品,形成自
摘要:近几年掀起的一股网络穿越小说热,其实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欲要让新题材一网络穿越小说得到新发展就要改变现状:首先作为创作个体的作家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创造出高水平的小说;其次,读者也应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再次,要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网络的作用。  关键词:穿越小说 作者 读者 网络 传播媒介  网络穿越小说即写作者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小说主人公在意外或机缘巧合之下到达异时空,在异时空中彰显其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