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趁热吃”

来源 :家庭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趁热吃”一向是中国人待客的客套话,不过,这种礼节应该改改了。近日,据台湾癌症临床研究发展基金会的一项报告指出,吃得过冷过热都会有损肠道和身体机能,平时多吃和体温相近的食物,可以延缓肠胃老化,助人延年益寿。
  从冒着热气的面条,到馅料热乎的包子、饺子,以及滚烫的火锅,中国人的饮食一直离不开“热”这个字。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表示,这是因为,亚洲人体质相对较弱,吃热食可为身体提供更多能量,帮人们御寒保持体温。相比之下,欧美等地的人体格更壮,平时吃的食物本身热量更高,因此对食物温度没有特别要求,所以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冷食较多。
  “当然,中国人爱吃热还有个原因,许多食物的美味需要温度来“激发”,而中国人的味觉和嗅觉早已适应了这种被温度激发出的香味,所以热食成为国人千百年来不变的饮食习惯。”边疆说。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饮食过热和食道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组成的,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道黏膜就会被烫伤。过烫的食物温度在70—80℃左右,像刚沏好的茶水,温度可达80—90℃,很容易烫伤食道壁。如果经常吃烫的食物,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可形成浅表溃疡。反复烫伤、修复,就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肿瘤。
  中医也不主张饮食过热。中国中医科学院内科教授姜良铎说:“消化道内,食物的消化過程适宜在接近体温的温度下进行。过热食物导致气血过度活跃,胃肠道血管扩张,对肠胃产生刺激。”
  因此,最合适的食物温度是“不凉也不热”。“许多家长在给小宝宝喂饭时,都会吹至微温后再喂,其实,这个温度对成人来说同样是最合适的。用嘴唇感觉有一点点温,也不烫口,就是最适宜的。”姜良铎说。同样,人们在饮水时也应该讲究温度。日常最好饮用温水,水温在18—45℃之间。过烫的水不仅会损伤牙齿的珐琅质,还会强烈刺激咽喉、消化道和胃黏膜。即使在冬天,喝的水也不宜超过50℃。如果实在怕冷,可以多吃些姜、胡椒、肉桂、辣椒等有“产热”作用的食物,既不会损伤食道,还有额外的保健功效。
其他文献
本文所关注的是宋代文言小说与时代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试图从宋代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的角度考察宋代文言小说整体风格面貌及其成因,发掘宋代文言小说中所包蕴的丰富文化内涵
片断一:  老公款款深情地拥住她。她知道,他又向她发信号了。这个聪明的男人总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传递自己的信号。而且很多时候,他总是给她些惊喜,比如一个从未有过的姿势,一种陌生而火辣的体验。今天,他又会带来什么呢?两个人几乎以生死时速般的速度冲上床,她在意乱情迷中,无意看见了老公穿的内裤,缕空的。这一眼非同小可,她没想到,他的品位居然也有如此低劣的时候,会穿这样的内裤,她的热情立刻从九宵云外落到地下。
期许在未来出现更大成就,新文学需要正视和剔除附赘在身的缺陷和不足。“甲寅派”的攻击性理论即文学价值观为发现这些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镜鉴机制。 “甲寅派”的文学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是民族文化的碑铭。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无不在它的语言中留下印记,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维特征、认知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能在语
登高而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传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文学现象呢?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发生都被传统文化思想所浸润,并且滋生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文人学士创作的轨迹时时体现
“改革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当代文学思潮现象,其演进流变的复杂状态构成了八十年代独有的话语景观。如果对之施以“现象”式观照的话,那么呈现在“改革文学”话语的表象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