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嘎不是泥土

来源 :京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i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嘎”一词的音节之美,常让我想起藏人最常用的口头禅──“哦呀”(表达了“OK”及其衍生的丰富语义)。象形的汉字与拼音的藏语能构成汉藏语系,联接点即在于二者同样富有跌宕多变的音韵之美。
  
  当日影西斜,光润如酥之时,在八廓街区里随便找一间老房子,多半都能顺着陡峭的木梯爬向天台。人们坐在这里喝茶、饮酒、谈天说地。
  老房子的天台都是用阿嘎土打成的,坚实平滑似水泥,却比水泥多了一份弹性和土质的温和,手放在上面,能感觉到气息的游动,这份质感绝非水泥可比。因而阿嘎土打成的地面需要养护,而最好的养护品就是喝剩的酥油茶,老拉萨人习惯顺手把碗里的茶渣泼在地面上。阿嘎土的地面布满微细的气孔,很快将油吸收进去。日久天长,地面磨出光天,黑中透着亮,有着梦幻般的质感,漂亮极了!
  “阿嘎”一词的音节之美,常让我想起藏人最常用的口头禅——“哦呀”(表达了“OK”及其衍生的丰富语义)。象形的汉字与拼音的藏语能构成汉藏语系,联接点即在于二者同样富有跌宕多变的音韵之美。“阿嘎”一词干脆利落,正像一头坠着扁圆形石头的细木杆轻快而有力地夯砸在地面上发出的声音。而这“一头坠着扁圆形石头的细木杆”便是阿嘎一词的本义所指——人们就是使用“阿嘎”这种工具来将阿嘎土夯砸结实的。打阿嘎不仅是劳动,而且是歌舞,乃至成为藏文化中最迷人的歌舞形式之一。
  第一次见到打阿嘎,我就永远迷上了这种劳动的歌舞。八廓街的赤来阿妈自小以来,为许多住宅打过阿嘎,她说,打阿嘎时,不同的工序节奏不一样,所以歌声和舞步也都不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将干硬的阿嘎土砸碎、砸紧,这时的歌舞称“阿谐”,之后浇上水,需要进一步砸平、砸实,这时的歌舞称“勒姆谐”。阿嘎的歌舞节奏快慢变化很多,形式也多,有情歌、对歌,还有挖苦讽剌的歌。我留驻藏地的四年间,正逢三大寺维修工程实施中,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小昭寺的屋顶维护都采用了传统的阿嘎土工艺,时不时会遇到一队队大叔大婶小伙姑娘们,排成几列,人人手持“阿嘎”,在铺有阿嘎土的地上边砸、边歌、边舞。听起来,有些歌曲竟似听过。那是1996年我在地坛书市淘到四张一套的《世界屋脊的音乐》中,就有好几首阿嘎歌,节奏明快,包括合唱、对歌及和声。在罗布林卡正好听到其中的一支。
  在这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音乐理事会出品的《音乐宇宙——一部音乐史》中国卷录音资料中,除了阿嘎歌外,还收录榨油歌、铲土歌、割青稞歌、打青稞歌、扬场歌,几乎每一种劳动形式都有相应的歌曲。所有录音都是在劳作现场原始录音,听的到咳嗽声、清嗓声和欢声笑语,如临其境。
  此套唱片带给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音乐,它成为我进入藏地的一道门。就像一首歌的歌名“阿嘎不是泥土”所表达的一样,阿嘎可以是音乐和舞蹈、也可以是调情和嬉闹——或者阿嘎干脆就是生活本身。
  唱片《世界屋脊的音乐》中收录了几首好听的儿歌,我在拉萨的朋友土登从小唱着他们长大的。当他从电影《红河谷》中听到借用儿歌《帕日邦结顿啦》的旋律改编的那首女主角在炮堆中唱的《在那草地上》时,土登体会到一种错乱感——新填的歌词和他熟悉的曲调完全不搭调——这让他难以适应。
  真正原汁原味的藏族民间音乐,只存在于草原和山岩之间,非此,绝不能抵达世界屋脊,那里绵延的山体高大、嶙峋,亦如处子般安稳、静谧;江河清粼,然而暗流汹涌;草原青翠辽远,但猛兽暗藏。在草原或山岩间,藏人会唱“天黑后心里难过”(芒康民歌),“唱个山歌好上路” (芒康民歌),会唱“喂,请你回答一声”,或者唱“说完了就走”,因为“三句话(即可)表衷肠”等等,他们的语言必定质朴但情深意长。许多至情的话并非一定要飙高音,也许只需要“哦呀”二字或者“依呀啦”即已足够。
  公元十二世纪时的大智识萨迦班智达在《论乐》中写道:“无论愚昧或丑陋,无论低贱或贫穷,一旦拥有神圣的音乐,就能被人推祟尊敬。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
  多少次,在听过一支敬酒歌即饮一杯酒,听过一支敬酒歌即饮一杯酒后,醉倒在阿嘎土的地面上,想起打阿嘎的人唱着:“阿嘎明亮如镜,唱歌的人传情达意……”
其他文献
“小嘛小二郎,肩上挂着五道杠,文章有官腔长相有官样”——《五道杠少年》    五一假期刚过,一名13岁的少年,突然蹿红网络,成为话题明星。  少年走红的原因,在于他与年龄不符的老成:两岁起看《新闻联播》,7岁起读《人民日报》,11岁起担任“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并因此臂上配有“五道杠”袖标;此后参加各种会议演讲时,他神态威严,官架十足……  这一切,与13岁的年龄形成巨大反差。有人夸他少年老
期刊
有人喟叹:“有财产可分”的时代,哪有地方“容得下—对平凡的夫妻”呢?  鲜有一份司法解释引起如此轩然大波。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因其“亲夫妻明算账”的“锱铢必较”引爆了男女老少对于婚姻、家庭的大讨论。  在短短数天之内,司法解释“深入”群众,全国的适婚青年男女、已婚男女以及即将成为公婆、岳父母的老年男女,都在各类媒体上发出了自己“认真研读”后的声音。  各地出现
期刊
很多已婚或未婚女性开始考虑,房产证上是否要加上自己的名字。  2011年,一部电视剧《裸婚时代》风靡千家万户。男女主角从学生时代延续下来的美好爱情,终敌不过现实中来自房子、车子、票子的轮番挑衅,历尽磨难。剧中女主角童佳倩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丈母娘”:想娶我女儿?先拿出房子,否则一切免谈。  “爱情·房子·婚姻”成为坊间争论不休的话题。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像童佳倩妈妈一样的女方家长,因为房子,对男
期刊
8月12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五,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婚姻法新解”共十九条,其中规定,“婚前贷款购买的不动产应归产权登记方所有”,“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公众的舆论矛头统一指向这个泾渭分明的房产权划分法。  在传统观念中,基于情感基础的婚姻温情脉脉
期刊
“我非常希望回到当初两情相悦,连对方一个饭盒都不图的时代”。  保护个人财产向左,保卫爱情婚姻向右?  “婚姻法新解”短短一文,用精密的计算方式规定了夫妻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个人财产与爱情婚姻正面相撞、剑拔弩张,说人情一片萧瑟,谈物质众声喧哗。  《京华周刊》邀请六位公众人物(男女各三),谈谈他们眼中的婚姻、家庭与财产。  王海鸰:知名作家,编剧创作过《牵手》、《中国式离婚》等电视剧,有“中国婚
期刊
三重风波后,自生自灭的村庄开始诞生。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青龙山村的诞生?  在长达12年的自由生长之前,青龙山村曾遭遇三次重大风波。村民承包了土地,却在无通知的情况下,一夜被淹没;村民信任市长的承诺,盖了学校建了路灯,却在4个月后遭遇强拆;被迫返回废弃的村庄,种了一夏天粮食,却遭遇政府“抢粮”……  三重风波,一步步削弱着政府和民众间的信任,当信任崩溃后,自生自灭的村庄开始诞生。    夜洪   
期刊
回到十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个软件业大佬与—个手机制造巨擘会走到一起。  苹果领航智能手机市场,谷歌后来居上。但人们并不担心微软会失去光环。尽管与欧盟的垄断官司正闹得沸沸扬扬,研发数年的手机操作系统表现不佳,微软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信息技术领域里的所向披靡,总能让人们相信:微软在每个方面的竞争最后总能异军突起。    “盖世”微软    微软又有麻烦了。与欧盟的垄断官司还没有了结,谷歌又把摩
期刊
关皓月,人称“堂主”,他经营的戏逍堂戏剧工坊是北京第一家民营戏剧团体,集戏剧创作、制作和发行于一身,“生产”出了《到现在还没有想好》、《满城都是金字塔》、《李小红》等一批叫座戏。人们本以为小剧场话剧是个无利可图、阳春白雪的行当,可是一笔数额巨大的风投,已在今年初悄然投进了关老板鼓囊囊的腰包。  风险投资(简称VC)进入电影产业并不是件新鲜事,而进入话剧小剧场却是头一遭。关皓月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
期刊
苹果是一个“太阳系”形架构的企业,乔布斯长期处于架构的核心,具有太阳一样的核心作用。  “不幸的是,这一天真的来了。”  2011年8月25日,乔布斯辞去首席执行官不到24小时,人们便开始集体怀念这位苹果公司的掌舵者。  被称为“商业教父”的乔布斯,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七次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有人甚至将他与夏娃、牛顿并列,原因很简单:他们都因“苹果”改变了世界。  回顾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
期刊
“7·23”动车事故中,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出言不慎遭恶评。在国外,大事件中的新闻发言人也经常在“风口浪尖”行走,动辄就成“新闻”。弗莱舍:“911来了!”  2001年9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正在视察佛罗里达州一所小学,恐怖分子正将飞机撞向大楼。  此时,白宫发言人弗莱舍收到一条信息:“9月11日上午9点零9分,第二座大楼被撞”。  弗莱舍背对着大批的记者,走到布什身前,给布什看自己的笔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