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r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分析了交通、经济、商贸业活动等因素对商贸业发展的影响,得出省际边缘区城市商贸业发展的合理途径,以期对省际边缘区城市的商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省际边缘区城市;徐州;商贸业发展
  
  省际边缘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的地理空间,它在地理区位、资源条件、文化背景、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仇方道,2009)。由于行政边界因素的影响,边缘区一般具有对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和市场等的“切变”作用,从而这些地区产生“边界效应”。从发展特征讲,省际交界地带一般具有经济的不发达共性和相对差异性等特征。关于边缘城市的发展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服务业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商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对城市的发展作用日趋明显,而关于边缘城市的商贸业发展研究却甚少。徐州地处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远离省会,是典型的省际边缘城市。徐州商贸业发展研究对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徐州商贸业发展概况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商贸业受省会城市辐射作用较小。本文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联系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来研究徐州的商贸业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脐部,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水平及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产业联系较强,分析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实现对徐州商贸业发展的较为准确的定位。
  徐州是江苏省要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同时又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国家主要枢纽城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更是领先于周边县市,特别是近年来徐州发展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的政策,使商贸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已成为区域商贸中心。但是,商贸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新的商贸业网点层出不穷,业态分布不合理,许多商贸业网点盲目求大、升级,形成恶性竞争,商贸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发展不一致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商贸业自身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的资源也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地位
  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位置,经济实力较强,多年来一直发挥周边地区物资集散地的功能。和周边省际边缘城市相比,徐州商贸业网点数量、营业面积、商贸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总量指标都位居前列,其生产和消费范围辐射到周边县市。徐州市正在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服务业之都”。
  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济宁,为2122.16亿元,其次是徐州,为2007.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莱芜,为35845元,其次是与徐州相邻的枣庄,为29800元;作为衡量商贸业主要指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是山东临沂,为728.3亿元,徐州其次,为680.23亿元,两者相差48.07亿元。综上可知,整个淮海经济区内,济宁的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商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是临沂,徐州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淮海经济区内位列第五,说明徐州的人均消费水平也不是最高的。徐州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地位的稳固主要的主要竞争对象为济宁和临沂,三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济宁领先,与之相关的商贸业发展较强的为临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要想突起,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与周边城市商贸业集聚竞争
  淮海经济区内产业联系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圈层: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其中核心全程主要由徐州、淮北、枣庄、济宁四城市组成,是产业对外辐射和联系最为显著的圈层。就商贸业而言,徐州与周边城市的商贸业也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淮海经济区内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城市,徐州商贸业不仅可以辐射范围能够达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其发展也受到来自这些地区的影响。胡超美等对徐州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对策研究,发现在规模、结构和效益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方面,徐州具有优势,但在成长竞争力方面要落后于临沂。在商贸业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等方面,徐州的发展速度还有待提高。
  (四)商贸业结构逐步优化
  都市的建设,加上江苏省有关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使徐州的商贸业设施结构逐步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提升换代。二是业态结构逐渐优化。依据商贸业发展的多元化、特色化、功能化趋势,积极改造传统商贸业态,大力引进新型商贸业业态。淘汰经营品种少、消费环境差、管理及服务水平低的小门店业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知名品牌连锁店、专卖店,吸纳现代商务服务、高档休闲消费、文化娱乐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另外,徐州优越的区位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使楼宇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总部经济在此聚集,进一步推进了商贸业结构的优化。徐州传统服务业起步较早、基础扎实,现代服务业业态健全、层次较高,形成了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档次最高的“商贸中心圈”。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将会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现代产业体系,商贸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好的历史机遇。
  
  二、影响徐州商贸业发展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商贸业发展主要的动力。虽然徐州处于中国的两个发达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谷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差甚远,但由于近年来徐州发展迅速,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9年人均GDP徐州达27514元,位列第六,消费能力逐步提高。但同人均GDP相对较高的莱芜、日照、枣庄等城市相比,稍显逊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业发展水平是相互影响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商贸业的发展,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可以推进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因素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同样也是商贸业发展的先行官。徐州有着优越的交通区位。从宏观区位看,徐州是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长三角与环渤海湾的结合部;从中观区位看,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沿东陇海产业带的重要城市,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从微观区位看,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第二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是江苏省北翼增长中心。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航空、铁路、公里、内河航运、管道运输五通汇流的优势。发达的交通,是徐州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商贸业集聚因素
  影响一个地区商贸业活动的因素很多,从空间关联的角度讲,主要包括来自主要表现为与周边地区的市场关联,包括市场集聚和市场竞争。优越的区位条件,是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的关键。相邻的区位,为相邻城市间商贸业的发展和合作,提供了空间上的依据。严士清对利用主成分分析影响江苏商贸业发展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和商贸业集聚因素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人口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是淮河经济区内最大城市,是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河经济区的中心,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战略优势,能够辐射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等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商贸业空间集聚因素越强,中心城市商贸业的吸引范围越广,商贸业规模越大。
  (四)城市规划制约与限制
  商贸业最初多自发形成,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则受到政府部门规划的引导和制约。徐州商贸业的发展与徐州城市规划中徐州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关系。规划中城市的职能定位、交通状况、人文环境等影响了商贸业发展的规模,特别对商贸业的分布产生很大影响。徐州市区正在逐步打造完善双核联动、“一主四副”的商圈布局和加大物流等商贸业的发展,这种商贸业布局布局和重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通过规划来限制或鼓励,是影响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边缘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政策是影响区域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位于省际边缘区的城市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处于淮海经济区城市所属各省对边界地区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不同,导致其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江苏省提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扶持徐州发展服务业,努力将徐州打造成为区域商贸中心;鲁南、豫东、皖北也都相应提出了倾斜扶持政策,加快边界地区的发展,缩小省内差异。
  
  三、徐州商贸业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塌陷区”制约商贸业的发展速度
  徐州位于江苏的边缘地带,空间上远离省会,受到省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使徐州的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引起徐州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外流。又由于淮海经济区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受区域极化效应的影响,大量的经济要素及发展机遇流向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同时,在两大经济区域片区的挤压下,淮海经济区始终未能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陷入了一个“经济峡谷”的尴尬境地。经济上处于“塌陷区”,限制了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规模。
  (二)行政边界的阻隔和其他边缘地区的竞争
  行政边界的阻隔作用是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淮海经济区内商贸自由流通的重要因子。由于各个行政区利益主体不一致,便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周边的行政区都实施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导致行政边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致使淮海经济区内“诸侯经济”的蔓延。较为明显的是山东对临沂发展商贸业的扶持,积极打造其为商贸之都;安徽也在进一步提升蚌埠的商贸中心地位,人为的地域阻隔和各边缘区激烈的竞争,使徐州商贸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商贸业集聚度和信誉度低
  虽然徐州商贸业在2011年里发展比较快,但和临沂相比,零售也集聚度和品誉度有待提高,大型连锁企业、大型商贸业设施和全国等级的批发市场偏少,布局也有待优化,要想打造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还应加强对商贸业空间集聚因子的作用。
  
  四、徐州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通过对徐州商贸业分布形态及影响因素分析评价,得出了徐州及其他省际边缘城市有关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第一,所处省际边缘区城市特殊位置,应借助其交通区位优势和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和物流业,形成区域性的物资集散地。
  第二,相邻省际边缘城市应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周边地区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区内商品实现自由流通,既能发挥各地优势,又可实现流通互补。
  第三,提高商贸业空间集聚因子的强度,这对区域中心城市商贸业发展作用重大、如积极提升商贸业及与其有关的软环境,加强完善通向周边城市的交通建设。
  
  参考文献:
  1、朱传耿,王振波,仇方道.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1).
  2、梁双陆.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思考[J].改革与战略,1998(2).
  3、周婷,仇方道,朱传耿等.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空间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0(6).
  4、胡超美等.徐州市服务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淮海工程院学报,2009(18).
  5、张海森,李宗植.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中南京与杭州的竞争与合作[J].统计与决策,2005(3).
  6、严士清.江苏商贸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贸业研究,2010(4).
  7、杨扬.都市圈点轴开放系统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J].江苏商论,2006(10).
  8、李国君.资源型城市零售业态布局影响因素及基本框架[J].商贸业经济,2010(3).
  9、王晓明.浅谈省际边缘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J].职业圈,2007(20).
  10、仇方道等.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
  (作者单位:李红瑞,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孟召宜,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吴仕超,四川省华蓥市发展和改革局)
其他文献
摘要:士官院校学员实践能力教学与实战脱节,各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训练方法缺乏创新,因此要树立任职教育训练的意识;充实贴近部队实战训练内容;分兵种、分层次、分级别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建立健全考核达标制度。  关键词:士官学员;实践能力;教学训练;对策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士官教育要把培养学员的自主实践及科研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充分发挥学员的个性特长,使学员适应现代军队发展的要求。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世界环境的主要问题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认识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分析了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些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环境保护的一些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大气污染;淡水;森林;人口增长;环保建议  一、当前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  (一)大气污染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性的大气污染问题日趋凸显:从导致冰川融化的“温室效应”到危害动植物生存的臭氧层空洞,再到破坏
期刊
摘要:为了解甘肃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笔者在榆中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根据调研结果与相关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养老状况、政策宣传效果、参保状况、保险办理过程、养老金使用情况五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扩大养老金来源渠道、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等八项建议。  关键词:新农保;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为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统筹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国务院决
期刊
摘要:人大代表制度自确立以来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人大代表兼职化背景下,人大代表制度显现出了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大代表的兼职化。因此,改革人大代表的兼职化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的一种初步探索。人大代表部分专职化主要是指在人大代表组成人员中一部分是兼职,一部分是专职。这种部分专职化改革,既能减少改革中的转职成本,又能保证人大工作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关键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个性化定制将成为服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将从用户需求出发,分析网络环境下个性化定制服装的可行性,并设计出利用电子商务完成服装个性化定制的服装产业创新商务模式,以及其社区化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电子商务;服装;个性化定制    一、背景    现阶段,服装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服装消费者对着装的要求
期刊
摘要:已有的盈余管理手段研究的文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盈余管理的文献研究;二是对盈余观念手段的研究。文章先对于这两方面的文献研究进行介绍,然后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对盈余管理文献予以总结,最后对盈余管理手段提出思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手段;文献总结    盈余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率通过管理的手段能否更全面地反映企业业绩。盈余管理手段更是盈余管理中的重
期刊
摘要:产权制度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体制的核心制度,其合理安排与否对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现有的遗产产权制度诞生于20世纪计划经济时代,具有界定模糊、行政垄断严重、主体缺位等特点。这样的产权制度成为实践中遗产不当开发、破坏开发的根源。通过对澳大利亚遗产产权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对我国遗产产权制度改革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自然文化遗产;产权;制度  自然文化遗产是大自然及人
期刊
摘要:资产周转是企业财务系统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文章针对迅速扩展的渔业行业现阶段所存在的有关资产周转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改进建议,促进渔业类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渔业类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一、引言    2011年,发展蓝色经济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渔业类上市公司的地位与作用也得到了凸显。近年来,渔业类上市公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根据财务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模型和障碍诊断模型对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评价及诊断,得到2008年影响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有用地与投入增长弹性系数、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增长率、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污水处理率六项指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广州市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土地
期刊
摘要:电影艺术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而构成电影语言系统的最基本的语言元素则是色彩、镜头、画面、声音等。其中色彩为电影更真实、更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提供了可能。如何运用色彩元素更真实、更深刻地表现藏族题材电影中的“藏族味”,是这一题材电影的独特之处。文章借助色彩心理学、电影心理学、电影语言的符号学、艺术学等相关理论,解读藏族题材电影中色彩的特殊文化意蕴。  关键词:藏族;电影;色彩  电影艺术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