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生活下的生命膜拜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CADC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日本最重要的中生代独立导演之一,是枝裕和凭借虽然为数不多然而震撼人心的电影作品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本文通过对其生平的探究以及主要故事片作品的考察分析,挖掘其潜藏在朴实简化的电影手法之下的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敬畏与膜拜,探究其影像艺术的密钥。
  【关键词】 是枝裕和;自然主义;生命膜拜是枝裕和;自然主义;生命膜拜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的是枝裕和被视为日本最重要的中生代独立导演,他与筱崎诚、青山真治、诹访敦彦、河濑直美等被归为20 世纪90年代晚期所谓的“新日本电影新浪潮” 群体。他的影片以关注日本普通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瞬间为人们所熟知。
  代表作《幻之光》和《下一站,天国》逐步奠定了是枝裕和的国际声誉。《幻之光》在第52届威尼斯电影节赢得了颇具声望的导演新人奖和最佳摄影奖。凭借随后的两部影片——《距离》(Distance,2001)和《无人知晓》(NobodyKnows,2004),是枝裕和成为颁奖礼上常客。在成为备受瞩目的新闻焦点的同时,是枝裕和也得以继续其电影形式的实验。2008年,是枝裕和拍摄了被称为他“迄今为止最优美”的影片《步履不停》(Still Walking,2008)。该片赢得了无数圈内外人士的赞誉,他也因此成为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得主。是枝裕和被媒体称为“独一无二的导演”[1]67-68和“同辈人中思想最严肃的导演”[2]34-38。2011年新片《奇迹》,则将《无人知晓》的儿童题材与《步履不停》的家庭伦理题材进行了对接,又一次赢得了业界与观众的高度肯定。
  是枝裕和在接受采访时,从不掩饰自己对于中国导演侯孝贤的崇敬之情,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走上电影的道路与《恋恋风尘》、《童年往事》有着重要的联系,并坦言“在摄制处女作《幻之光》时,受侯孝贤和西奥多·安哲罗普洛斯的影响最大”(1)。他在《电影世界》的访谈录《是枝裕和谈<奇迹>:侯孝贤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刺激》里也大谈侯孝贤对于自己拍片思路的巨大启发。
  与此相应的,是枝裕和自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八年的纪录片导演经验,这也给他另外一个探究电影的切口。在他八年的纪录片拍摄中,涉及的主题极为广泛。其中既包括小学生喂养一头小牛的经历、主管官员的自杀、艾滋病患者、丧失短期记忆者、冒充日本人五十年的朝鲜人,也包括诗人宫泽贤治、流行歌手Cocco以及电影导演侯孝贤和杨德昌的传略。这些涉及到各个阶层人生状态的记录,无疑给是枝裕和自身对于生命、死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终极问题的思考上提供了丰厚而深入的养料,为之后孕育出直击人心的深沉的影片奠定了基础。
  由此,无论从其主题的选择还是影像风格上,我们都可以很明显地从是枝裕和作品中窥探到“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和混杂了东方式的内省与凝练,以及西方式的客观与疏离”(焦雄屏语),而其背后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敬畏与膜拜,更令我们动容。
  人的内心是脆弱的,在经受着无形的自我谴责煎熬时,人类面对生命与死亡,又会如此地屈服与膜拜,直至最后殒灭。在是枝裕和几部重要的故事片中,都有涉及到对生命的应有尊重与思考,对于死亡的阴影给生者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这种丧失对于人心的余震是怎样的坚实,人类又如何挣扎着寻求出路设法幸存下去。
  是枝裕和对人生根本问题的关注似乎总能达到暗丝游动、深入浅出的境界,不动声色地把这种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哲学思索服帖地镶嵌进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幻之光》、《无人知晓》、《步履不停》以及最新的《奇迹》等影片,都是在潺潺流动的波澜不惊的生活表层里表现对生命的敬畏和死亡的神秘而又强大的力量。
  《幻之光》(Maborosi,1995)是他的故事片处女作,呈现了一位悲伤的少妇为接受丈夫自杀这一事实所做的努力,其灵感部分来自于是枝裕和拍摄《但是……在这个扔弃福祉的时代》的经验,当时他亲眼目睹了那位自尽的政府官员的遗孀是如何的痛不欲生。尽管带有事实的印记,《幻之光》依然是高度形式化的作品。[3]影片中由美子亲眼目睹了奶奶的出走,这是由美子童年的创伤,奶奶的失踪让由美子内心一直背负着愧疚。不幸的是, 在生下儿子三个月后, 由美子再度经历了亲人的离开,她的丈夫毫无预兆地选择了自杀。若干年后, 在媒人的撮合下, 由美子带着儿子嫁到了一个海边小镇。新任丈夫民雄对由美子很好,但是时间与距离以及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并没让由美子走出前夫自杀的阴影, 前夫为何选择自杀的问句一遍遍拷打着她的灵魂。就在由美子行将崩溃之际,民雄告诉她: 有时死亡会化成诱人的一团光,人们会随之而去。影片到最后也没有给出她前夫为何要自杀的具体答案,然而最后由美子释然的表情还是给予了观众一缕希望之光。影片用朴素的纪实风格在对由美子细致的内心活动外化的捕捉中对“如何看待死亡”进行了一次沉重的拷问,令人动容。纵使那一片阴影无法抹去,然而对于人生,我们还是可以带着结痂的伤疤迎向朝阳。
  《下一站,天国》(After Life,1998)作为一部完全用虚幻来架构支撑主题的电影,体现了影片节奏的彻底颠覆,清楚地表明了导演对新的表达形式的探索热情。尽管影片脱胎于是枝裕和本人的剧本,他却访问了五百余人,并邀请其中十人在他的影片中与那些职业演员一同讲述他们的记忆。这无疑使影片更接近“真实”。该片取得巨大成功,曾在三十多国上映,好评如潮。托尼·瑞恩斯就曾盛赞:“‘杰作’一词该片当之无愧。”[4]36影片的背景似乎是一所失修的学校,人物是一群刚刚辞世的亡灵,他们应要求从生活中撷取最甜美的记忆,这一记忆会在胶片上重现并在此后一直伴随着他们。
  这部带有先锋实验色彩的作品,可以说渗透了导演对死亡以及记忆的深层思考。50年间都没能从生前的记忆中选择出最珍贵最有意义的一段记忆的望月隆,发现女友死后选择的一段记忆是与自己约会时,体会到了自己最珍贵的记忆就是发现这一事实的过程,于是请同事们将这一过程拍成电影,升入天堂。导演把面对死亡的惶恐与无措,具化到人类思维领域的某段记忆上来,通过人类对于自身记忆的整理,找到能够足以慰藉心灵,坦然靠近死亡的途径。这部极端写实的虚幻主义电影成功地实现了虚幻光影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接,将“死亡”、“记忆”、“幸福”严肃直接而又不动声色地推给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   到目前为止, 是枝裕和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无人知晓》,除了吸引人的剧情, 观众争相一睹戛纳影展最年轻影帝的风采也是一大缘由。毋庸置疑, 本片在剧情设置上十分催泪:母亲抛弃孩子, 女儿买不起钢琴, 孩子们不敢出门,七子饿得只能吃纸,明拿着桶等着超市施舍即将过期的食物, 小女儿因无人照顾摔死, 明拉着小女儿的尸首跟小女友去飞机场看飞机等等。客观的说,这部片子加入了过多的“悲惨”因素,而弱化了影片本可以持有的内省与理性疏离,使得影片的主题似乎只停留于对残酷社会的批判与冷漠现代人的控诉。
  然而,这样的剧情设置并非刻意追求戏剧性的结果,这部影片取材于一篇广为人知的报道:四个孩子被他们的母亲遗弃,在六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不得不独立谋生。现实世界里,警察在脏乱的公寓里还发现了已经腐烂了的小女儿的尸体,法院因此对于长子提出诉讼,引发了公众的广泛争论。
  导演在处理本片时,没有采用一种煽情或控诉的态度,对于四个孩子如何挣扎求存的过程,采用的依旧是远远凝视的长镜头、平淡流淌的日常场景切换,对这一巨大悲剧给予了严苛的、丝毫不煽情的审视。这种审视的态度,也表现在导演启用的几位非职业儿童演员上。导演只是把现实中对生命的不尊重、不敬畏原原本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正是这样的自然主义的呈现才能凝聚如此大的直击人心的力量,才能引领人们饱含忏悔地进行一次对生命的膜拜。
  2008年是枝裕和拍摄的 《步履不停》(Still Walking,2008),作为一部高度个人化的作品,灵感得之于是枝裕和母亲的过世。如导演是枝裕和自己所说“这部电影,我想描写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欢笑,和残酷”,该片以一种刻意低调的自然主义风格,把他的许多关乎“生活”、“死亡”、“父子、母子、兄妹、夫妻之间微妙的家庭情感”等诸多核心主题汇集在一起。
  良多的家庭像许多普通家庭一样,不那么完美, 也没那么不幸: 十年前, 哥哥纯平舍身救人, 葬身大海, 原本希望大儿子继承自己医生衣钵的爸爸自此总是闷闷不乐;妈妈对大儿子念念不忘表现在每年都执意邀请被救的良雄来家里拜访,一直和蔼温和的母亲说出了她要夺走她儿子的良雄每年痛苦一次的话,让良多心中一震;良多的妻子由香里是二婚, 还有个十岁的儿子小敦, 小敦对良多的称呼不是爸爸, 而是小良;良多一直没能履行陪爸爸看场球赛和载着母亲开车兜风的诺言;三年后, 爸爸妈妈则相继故去了。
  平心而论,《步履不停》不是是枝裕和最有力量、最有风格的代表作,但却是他最稳重、最打动人心的作品。影片看似十分简单地呈现横山家二十四小时里发生的点点滴滴。看似零碎,实际扣人心弦: 良多和父亲因为职业选择的冷战、父亲婚外恋的秘密的揭露、母亲没有给小敦准备睡衣的细节、大姐瓜分房子的计划等。在这些平淡日常生活的背后,暗含的是人性恶的本质如何在血缘关系中得到和解与包容,死亡与血缘对于人类最内质上的牵绊与影响。影片真正做到了“平静之下,波澜四起”的境界。
  是枝裕和对于生命的膜拜、死亡的敬畏、人与人之间的牵绊拥有自己的深层体会与感触。而对于这类感触的表达,他做出的是平淡化诗意化的选择。在他的影片中,观众总是在观看着一幕幕平淡生活细节的过程中,心弦被其中深沉的主题所触动,从而生出许多对于生离死别的种种共鸣来。他“十分重视那些人生世事中存在的一系列处于松散联系状态的时刻,在那儿,关键性事件让位于那些表现决定性动作和事件所带来的结果的去戏剧化的抒情画面。于是,紧随戏剧性高潮之后的日常生活便转化为苦乐参半的诗。现实之诗”。[5]正是在这一幕幕诗里,他让观众在平淡的生活流中体悟了生命的复杂与多味。
  注释:
  (1)见美国《电影批评》2011年第35卷2-3期采访。
  参考文献:
  [1]托尼·瑞恩斯.《步伐不停》影评[J].电影评论,2009(4).
  [2]查克·斯蒂文斯.踌躇未决的他[J].电影评论,2005(2).
  [3]小阿瑟·诺莱迪.是枝裕和,站在十字路口的导演[J].世界电影,2012(1).
  [4]托尼·瑞恩斯.《下一站,天国》影评[J].画面与音响,1999(10).
  [5]拉斯-马丁·索伦森.现实之诗:事实与虚构之间的是枝裕和[J].世界电影,2012(1).
其他文献
【摘要】 泉州南音作为首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老乐种,传承和创新是其生命源泉。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南音研究人才是保证泉州南音得以传承与创新的根本保障。实现艺术类中专与艺术类高等院校对接,是培养南音人才、破解南音传承和创新上的难题的一项多赢举措。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20世纪中期,漆画创作作为新兴的画种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扬州、武汉、重庆、哈尔滨、太原、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成为中国漆画创作的重镇。艺术家们高举着重振中华七千年漆文化风采的旗帜,各自从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出发,对中华7000年漆文化与漆材质进行再创作与追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中国漆画创作生态。笔者从“髹漆·咏怀——2013中国女漆画家作品展”中各地区艺术家的
期刊
【摘要】 在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艺术的多种模式和原则中,“忠实性”原则是较为重要而普遍的,而在如何理解、运用“忠实性”原则上,国内通行的规则与英美影视界颇有差异,前者重“形”,后者重“神”,本文以《神探夏洛克》与新版《红楼梦》作对比,探讨两者的得失。  【关键词】 名著;改编;忠实性原则;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学名著并非天然是影视艺术的脚本,但影视艺术的最佳脚本往往来
期刊
【摘要】 在西方,中国当代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种关注的原因,有后现代主义共同的艺术手法基础,有意识形态的差异引发的好奇,还有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艺术投资、收藏的巨大吸引力,甚至包括西方思想界开始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思潮。为具体说明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影响,本文以《艺术新闻》与《艺术论坛》为个案,具体考察西方对中国当代接受态度与方式,分析西方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三种价值尺度:市场价格、审美价
期刊
【摘要】 作为加缪前期的两部代表作,《误会》和《卡利古拉》集中表达了加缪的荒诞之思。《误会》初步表达了加缪对“荒诞”这一人类存在状态的发现与思考;《卡利古拉》则在表现荒诞的同时,更多地传达了“反抗荒诞”的意涵。加缪认为,人生的本相是荒诞的;面对荒诞,西西弗式的反抗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 加缪;荒诞;死亡;反抗  [中图分类号]J8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加缪集中关
期刊
【摘要】 徐克版和于正版的东方不败都脱身原著,把情感的地位升华为氛围建构,但对于受众选择而言,角色的非线性塑造和美学感觉,是两个重要条件。两个东方不败的大热,并非反复叙事的作用,而是文化的“拼贴”与迎合激活了主体间性,影像语言在受众那里获得了更有力的意义表达。没有受众与传者间的主体间性,没有网络新媒体的助力,这两次改编,难以构成当下如此丰富的应答状态。从文化“拼贴”到文化迎合,从中可窥一个时代的浮
期刊
【摘要】 1980年国内公映的《庐山恋》曾经获得巨大反响。时隔三十年后,影片主演张瑜2010年自导自演了《庐山恋2010》。两部影片具有时代的风向标、活标本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影片在商战的外层框架上,以“有良心”的资本家战胜“无原则”的敌手,显示了资本阶层对于自身伦理道德的自诩;在爱情片的内在内容中,以文化嬉皮士的“本真”爱情战胜“时尚金领”的“虚伪浪漫”,再度确证资本阶层文化上的精英意识的
期刊
【摘要】 作为著名的好莱坞导演,贾森·雷特曼虽然很年轻,但却拥有众多观众青睐。他的主要影片《感谢你抽烟》、《朱诺》、《在云端》、《青少年》等,无不富有个性,内蕴深厚。轻松的风格与不轻松的主题、出人意料之外的选材与视角,极大的包容性,广泛运用的旁白以及特色长镜头使贾森·雷特曼的电影时时透出一种不同寻常的迷人的艺术气质。  【关键词】 轻喜剧;独特选材;包容性;旁白;长镜头  [中图分类号]J90 [
期刊
【摘要】 庞薰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与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并且有别于同时期致力于探索中西融合的艺术家,他是一位学贯中西、艺通古今的艺术家。本文以庞薰各时期的绘画作品为线索,勾勒出艺术家个人在中西融合艺术风格上的萌生、成长、连续、发展的变化,以期对我们今日绘画的发展与创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 庞薰;绘画;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庞薰琹(1
期刊
【摘要】 本文以香港喜剧《黑玫瑰对黑玫瑰》为个案研究,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中存在的两种空间属性:一种是后现代手法的戏拟性的空间,它标志着香港类型电影空间表达的形式化和规范化;另外一种是对此时此地的陌生性空间的绘量与把握,这种空间既意味着影响在元语言的层面上拒绝类型化,也意味着90年代类型电影对空间表达存在的一定开放性和试探性。对两种空间的探讨为我们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电影对事件的呈现与电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