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中的字词教学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o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学生的作业,我们会发现,错别字比比皆是,语句不通顺也是常事,三年级刚接触习作表现尤为突出。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反思:词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大家都很重视,为何效果不佳呢?
  我尝试过多种字词教学的改革,效果不一。在认真学习了新课改的有关材料后,课程标准“以学为本”、“弹性空间”等特点,启发了我。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做法。
  
  一、收放自如读字音
  
  初识生字,我们往往放心不下,面面俱倒,但生字读会了,有的学生读书时还会有不认识的字,一些后进生表现更甚,怎么办呢?我在指导学生预习初读时,先让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后进生读课文,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来读,并及时板书下学生读错的字词。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指名后进生读时更能暴露问题,所以,课堂上不能只请优等生读,那无异于“掩耳盗铃”,要多给后进生机会,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点燃他们自信的火花。
  有的生字学生也许在生活中早已认识,就不再是生字。相反,有的熟字学生如果不能再认,对他们而言也只能是“生”字。针对自身情况,读会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对于连熟字都不认识的学生是一种复习,对已认识的学生是一种巩固。这就是所谓的“放”。过度的“放”又会使字词教学一盘散沙,显得杂乱,因而,在认识了学生中读错的字词后,我就展示文中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这就所谓的“收”。
  这样收放自如地学习字音,重视了“人本性”问题,尊重了人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使课堂教学不再是预设的活动,而是生成的。
  
  二、形式多样解词义
  
  以往学习理解词义常常是机械性地照本宣科,不重视学生独特的感情。其实,学生是很具有潜力的,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学的致用,因此,哪怕学生仅能说出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也是好的,最起码说明他们读书时专心了,有一定语感了,有何不可呢?我们教了那么多课文,学生真正能运用的有多少?这样学习所得的知识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命力,它不能被运用产生新知识,只能是死知识。
  理解词语的方式丰富多彩。在解释词语时,学生有的借助图片来解说,一眼明了,如“麦囤”;有的借助实物,具体直观,如“蒲公英”、“麦子”等;有的做动作演一演,生动形象,如“趴”、“抚摸”;有的可以读一读,声情并茂,如“兴奋”、“低沉”;有的联系实际造句,如“节俭”(××的文具盒虽然有些破旧了,但他还是舍不得扔掉,他可真是个节俭的好孩子。)其它的方式还有: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扩词等。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受约束,学生才能海阔天空,侃侃而谈。他们回答问题时也不像从前那样模式化了,相反,时常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的成功的体验,学生更加热情高涨。
  
  三、专心致志学写字
  
  字词都会读了,理解了,不认真写不行。有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就是写字时只动了手,没有做到眼到、心到,写字就成了机械性的任务,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字作业时,不仅要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还要指导他们“手、眼、脑”等多感官并用,如描红时就要边描边记忆字形。学生用心去写了,还愁写得不端正、正确率不高吗?词语虽小,文章很大。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探索,亦能于细微之处育人,做到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语言是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作为学生应该掌握这一重要的工具。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特点,往往使其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从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几项途径。  关键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途径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期刊
教书十余载,我亲眼见证了素质教育的显著成效,而今新课程标准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地理教师,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走一条改革创新的教学之路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转变地理教学观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课堂气氛呆板,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变为一言堂,学生厌学。而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理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给学生传授地理知识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以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以及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研究性阅读教学
期刊
摘 要:幼儿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合作过程中,他们需要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午间活动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良好机会,教师要采取可行的正确方法进行引导,给予充分利用。  关键词:午间活动;幼儿;合作意识    合作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技能,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必备的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是迫在眉捷的,也是幼儿将来“生存”于社会的基础。从小
期刊
故事法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最初给学生们讲故事,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没有把它作为常规的教学方法。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我发现讲故事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第二个学期我进行了反思,并作了归纳总结,把实践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更加有计划,更加科学地给学生讲故事。     一、开讲故事的原因     其实发现这个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帮助,是非常偶然的。开学不久,一次上
期刊
摘 要:对语言的直觉感受能力,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语感悟性如何对语文学习的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低年级必须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本文对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感培养;基本方法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理解、联想、想象的内心感知活动,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要较快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感认知层次,应从以下几点加
期刊
摘 要:从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角度来研究中学英语教学,就能够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从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主体意识的角度,来研究中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主体意识;有效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这是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培养途径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此项能力呢?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
期刊
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提出要关怀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这正是历史教育的优势所在,且历史是进行德育的极好教材,而现在何以优势成了劣势?历史教学在文科中处于“综合”的地位,位列中等,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她”,但却学不好“她”,乃至放弃“她”,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也步履维艰。  本人参加工作已有十几个春秋,能熟练地胜任本职工作,教学成绩优秀,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时教学工作还不够
期刊
摘 要: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可是目前有些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没能被充分调动出来。问题一:采用固定模式——妨碍自由表现;问题二:着重成功效果——忽略过程体验;问题三:忽视作品寓意——制约思维发展。  关键词:绘画指导 ;问题;对策;童心     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涂涂抹抹是每个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