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行为的下位概念,多种多样的教学行为方式可以类属为教学行为范畴。我在这里是想探讨为什么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会发生变化,或者说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不外乎教学动机的激励、教学态度的转变和教学挫折的调适等几个方面,这里我只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作一些讨论。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与教学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早就被一些研究者认识到了。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通俗说,是指关于事物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追求的观点体系。一方面,它是态度的核心。态度的实质乃是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一个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所以说,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对人有利的事物,便会产生肯定的态度,相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对人不利的事物,便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价值观不像态度那样直接、具体,它比态度更加基本,更加持久,所以,有人说,态度千千万,价值观只有少数几种。这里,我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一、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一致性
教学态度作为一种内在心理构成物,作为社会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中间变量,对教学行为起着一种准备作用。一般情形下,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取决于教学态度,而且还要受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习惯、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群体规范、教学情境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态度并不对行为起完全的决定作用,因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不一致的情形。不过,当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不一致时,教师自身总是会感到不愉快,心理紧张,有冲突感,所以,应该研究转变教师态度的有效策略,使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一致。
二、教学态度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1、教学态度与教师学习
学习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最显著特征。当教育教学活动要发生变化时,这一特征会更明显。在某种意义上,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变化,而教学态度的转变有助于这些变化的实现。教学态度具有强烈的情绪情感特征,当学习内容与教师原有的态度一致时,教师会感到轻松愉快,其观点和材料会被迅速吸收消化;当学习内容与教师原有的态度不一致时,教师会产生厌恶、烦恼和紧张等消极情绪,阻止对新内容、新材料的吸收。
2、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表现
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与其心理准备状态有直接关系。经验表明:可以借某种教学态度的唤起而使教师的工作行为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使教师对学校、教育、新课程改革有认同感,能够使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那么他们就会在教学工作中“吃大苦,耐大劳”,并能承受各种压力和负担;反之,他们的忍耐就较小,而耐心在教师的行为中一直是区别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根本性特征。
3、教学态度与教学效率
一般说来,积极的教学态度对教师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工作绩效。但是,消极的教学工作态度,由于想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教学工作行为,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
由于中介因素的影響,使得教学工作态度与教学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这些可能的原因是:教师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般教师来说,教学的效率并非主要目标,它只是他们借以达成其他目标(维持生活、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等)的手段。因此,即使一名教师对教学持消极的态度,但为了达成其他各种目标,他们不能不以高教学效率为手段。教师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当教师的生活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其目标便转移到了社会性需要,如希望获得朋友和同事的好感,希望自己与大家同属于一个群体而不离群等。
三、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例题:关于利息和利息税的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信用社去询问和调查,课堂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结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例如:立体图形这一节接近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相互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一味的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总之,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既有直接的关系,也受一些中介因素的影响。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直接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者的复杂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不外乎教学动机的激励、教学态度的转变和教学挫折的调适等几个方面,这里我只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作一些讨论。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与教学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早就被一些研究者认识到了。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通俗说,是指关于事物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追求的观点体系。一方面,它是态度的核心。态度的实质乃是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一个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所以说,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对人有利的事物,便会产生肯定的态度,相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对人不利的事物,便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价值观不像态度那样直接、具体,它比态度更加基本,更加持久,所以,有人说,态度千千万,价值观只有少数几种。这里,我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一、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一致性
教学态度作为一种内在心理构成物,作为社会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中间变量,对教学行为起着一种准备作用。一般情形下,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取决于教学态度,而且还要受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习惯、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群体规范、教学情境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态度并不对行为起完全的决定作用,因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不一致的情形。不过,当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不一致时,教师自身总是会感到不愉快,心理紧张,有冲突感,所以,应该研究转变教师态度的有效策略,使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一致。
二、教学态度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1、教学态度与教师学习
学习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最显著特征。当教育教学活动要发生变化时,这一特征会更明显。在某种意义上,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变化,而教学态度的转变有助于这些变化的实现。教学态度具有强烈的情绪情感特征,当学习内容与教师原有的态度一致时,教师会感到轻松愉快,其观点和材料会被迅速吸收消化;当学习内容与教师原有的态度不一致时,教师会产生厌恶、烦恼和紧张等消极情绪,阻止对新内容、新材料的吸收。
2、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表现
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与其心理准备状态有直接关系。经验表明:可以借某种教学态度的唤起而使教师的工作行为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使教师对学校、教育、新课程改革有认同感,能够使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那么他们就会在教学工作中“吃大苦,耐大劳”,并能承受各种压力和负担;反之,他们的忍耐就较小,而耐心在教师的行为中一直是区别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根本性特征。
3、教学态度与教学效率
一般说来,积极的教学态度对教师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工作绩效。但是,消极的教学工作态度,由于想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教学工作行为,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
由于中介因素的影響,使得教学工作态度与教学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这些可能的原因是:教师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般教师来说,教学的效率并非主要目标,它只是他们借以达成其他目标(维持生活、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等)的手段。因此,即使一名教师对教学持消极的态度,但为了达成其他各种目标,他们不能不以高教学效率为手段。教师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当教师的生活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其目标便转移到了社会性需要,如希望获得朋友和同事的好感,希望自己与大家同属于一个群体而不离群等。
三、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例题:关于利息和利息税的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信用社去询问和调查,课堂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结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例如:立体图形这一节接近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相互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一味的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总之,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既有直接的关系,也受一些中介因素的影响。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直接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者的复杂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