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和国工业长子转变为现代服务业长子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98021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杨浦区是我国老工业城区。进入新世纪以来,杨浦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为主题,大力推进城区功能从“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转型,加快旧城区改造,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与宝贵经验,被科技部列为建设知识创新区的典范。
  
  杨浦的昨天:老大难矛盾集中的旧城区
  
  杨浦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东北部,是上海最大的中心城区,面积60.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万。区情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文明”(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百年市政文明),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曾经引领了百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从洋务运动清政府兴办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机械造纸厂开始,杨浦创造了13个民族工业诞生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轻纺、机械、轻工业品生产基地,产品曾一度在全国“笑傲江湖”;上世纪80年代,杨浦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数量达到1200多家,产业工人60多万,总产值占到全市的1/4,著名的永久、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中华牌香烟都是在这里生产的。历史上上海租界林立,孙中山先生选择华人集聚的杨浦五角场地区作为市政中心,实施了“大上海计划”,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了一批以“国民政府”第一个字排头的路网,布局了一批高校、军事基地和文化场馆等,虽然后来因抗战爆发而搁浅,但还是留下了一批民国时期的建筑遗产。杨浦还具有光荣的百年红色工运史。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刘少奇、恽代英曾在这里担任过沪东区委书记,著名的两支红歌《国际歌》歌词的翻译和《国歌》,也都诞生在杨浦。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进入了新一轮城市结构调整期,杨浦传统大工业优势开始逐步弱化,老城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和显现出来,变成了一个产业结构老化、社会负担沉重的旧城区。一是人口多、底子薄、欠账多。杨浦常住人口中心城区最多,无就业、无稳定收入人员17万,占全区劳动人口的1/4,占全市的8%;各类社会救助对象5.7万人,占全市的14%,中心城区第一;高龄无保障老人、新疆等支边支内回沪知青和退休人员、协保和无业人员、残疾人员等总量都排在全市前列。二是国有企业关停并转,人员下岗分流待业,社会矛盾和问题一下开始加剧和升级。国有企业已经从当初的1200多家锐减到200多家,产业职工从60万人锐减到6万人,存活下来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传统产业,竞争能力不强,产业支撑瘫痪。三是旧区改造压力大。二级以下旧里弄人数200万,旧住房成套改造90万,占全市总量的1/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排水设施陈旧简陋,有的地区没有排水管网规划,每逢暴雨就会大面积积水,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道路建设相对滞后,百姓出行难,长期处于上海的“弄堂底”;区级财力只有16亿,全市倒数第二。
  杨浦怎么办、出路在哪里、靠什么发展?杨浦在思考,上海在等待。
  
  杨浦的今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大学就发展知识经济
  
  杨浦区内集中了复旦、同济、上海理工等14所高校、150余家科研机构、6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了上海两院院士近30%、在校大学生40%、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转型的关键是,怎么样把城市发展与大学资源对接起来,走出一条大学带动城区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前人不曾走过,面对千头万绪的矛盾和局面,从哪里入手?杨浦经过反复规划论证,提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称这种做法为“一石数鸟”:企业得租金、政府得税收、职工得就业、土地得增值、产业得升级、城区面貌得改善。
  拆除大学与社会间的“围墙”。以大学科技园区为战略支点,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的“三区联合、联动发展”为纽带,支持大学及其校区创新发展,促进知识创新源头建设,支持科技企业向大学科技园区聚集,搭建知识创新高端平台,打造城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鼓励社区、校区、园区打破“围墙”,将大学空间拓展与创新资源辐射、旧城改造相结合,促进融合发展,鼓励各创新主体打破体制机制屏障,促进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和有效互动。六年来,杨浦不遗余力地加大大学科技园区载体建设,宁肯牺牲眼前利益,积极拓展教育科技用地。增加教育、科研用地近4000亩。与高校联手建成了复旦、同济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软件园和理工大学科技园等6个专业化大学科技园区,科技商务用房3年内从32万平方米增加到106万平方米,大学科技园的面积从原来的不到30万增加到现在的130万,三年后将要达到300万平方米。把土地首先向高校、研发孵化、科技商务、创新产业等用途倾斜,将旧区动拆迁、老厂房改建同创新城区的主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全区住宅房产与功能性房产开发之比由2002年的87:13调整到2006年的54:46。
  拆除军地间的“围墙”。杨浦的部队多,占有的土地资源多,尤其是五角场开发建设,环岛地区的5个角中有3个角是部队的。为了杨浦的长远利益,牺牲一些眼前利益支持部队建设。经过大量的卓有成效工作,搁置了长达10年的五角场3个角的部队用地有了突破。2007年五角场的军用土地终于挂牌拍卖,这是全军第一块土地公开拍卖,五角场3个角问题基本解决。杨浦的“双拥”工作得到了军委肯定,去年又获得国家“双拥模范城”称号,实现了六连冠。
  拆除旧区改造的“围墙”。杨浦旧区功能不全、地势低洼,每年汛期和暴雨季节积水严重,高温和严寒季节,断电积涝,老百姓苦不堪言。举全区之力,举债搞改造,借钱搞动迁。据统计,仅2003年至今居民动迁改造和成套改造这一块,政府就举债90亿。围绕破解动拆迁问题,杨浦2004年推出了“六公开”机制(对特困对象照顾原因公开,每家每户的评估单价公开,每家每户人口与面积公开,所有动迁房源公开,动迁居民签约情况公开,速迁户的奖励条件公开)。上海市市长韩正认为杨浦的做法破解了上海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难题,要求在全市推广杨浦的做法。2007年又开始探索“拆除重建”新机制,增加了就近安置,让老百姓多一种选择,其中选择就近安置的占60.8%。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充分肯定这种做法,并先后两次到杨浦实地调研。
  拆除干部作风的“围墙”。从2005年初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始,杨浦在全区组织实施“一线工作法”坚持至今。近千名公务员在局级和处级干部带领下定人、定点、定时,每月统一时间深入到居民区,做到了无缝对接和全覆盖。主要任务是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与居委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与困难群众结对助困助学,把形势讲给群众,把困难告诉群众。现在看来,这个平台至少有三方面作用,第一,增强了干部的群众观念和解决问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第二,解决了老百姓一些实际问题,密切了干群关系;第三,宣传了政策,反馈了民意,使城区转型有了群众基础和理解支持。2008年,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上海召开座谈会,对杨浦“一线工作法”给予充分肯定。同年,中宣部在杨浦召开全国和谐社会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现场会,向全国推广杨浦的做法。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总纲,六年来,杨浦交出的是一篇令人满意的答卷,绘制的是一幅充满憧憬的图画。2003年以来,杨浦经济一直保持18%左右较高的发展速度,五年下来区域增加值翻了近一倍,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0亿元,增长了四倍以上。
  以知识性、生产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0个百分点,已占到全区产业总值的75%以上。集中1万多家中小企业,其中,科技创新企业占了1/3,初步形成由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5个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科教服务、企业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和人才服务平台)构成的创新平台齐备的支持系统,建成了上海最大的科技创业孵化基地。
  仅近三年,就关停规模以上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86家,万元GDP能耗为0.336吨标准煤,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达标率或综合利用率都达到100%。
  四年来,共完成拆旧房75.4万平方米,动迁居民23316户,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五年来,新增就业岗位近15万个。
  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地铁4线、8线已经贯通,地铁12线、10线已经开工建设,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0%,人均公共绿地达3.92平方米,在中心城区处于前列。
  让我们试着采撷杨浦转型发展大潮中的几朵浪花。创智天地借鉴美国硅谷和法国左岸模式,投资100亿元,占地84公顷,吸引了甲骨文、EMC、易宝、百度等世界科技巨子的入驻,初步形成了从初创、成长到产业化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接力式”创新服务体系。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2008年设计产业的综合产值100亿,目标是到2015年超过300亿,成为中国最大的设计产业基地。2006年,西门子总部入驻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以科技办公、科技商务、科技中介为主要业态,是杨浦发展总部经济的零突破。2007年与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共同成立中早期投资基金、杨浦3个亿的政府引导基金委托硅谷银行管理。2008年,联合国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落户杨浦,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2009年一季度开工,南南合作研究中心上海中心、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培训中心力争9月举办揭牌仪式。五角场商业商务区,呈现出一派繁荣繁华的景象,包括万达、巴黎春天、东方商厦、百联又一城等大型百货。拿出0.5平方公里建成新江湾城区域的生态湿地,在大上海高楼林立的都市氛围中,到这里就像到了“九寨沟”一样,非常有特点。
  
  杨浦的明天:建设中国“硅谷”
  
  展望明天,杨浦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借鉴别人的经验,走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
  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城区的规划和发展理念,是发展的“魂”和生命线,是总纲、是抓手、是方向、是旗帜。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个时候,正值杨浦编制《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杨浦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编制,紧密结合杨浦发展和城区功能调整的实际,围绕着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统筹梳理和盘点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立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做到统筹区域内高校、企业、部队的发展、统筹产业转型与旧区改造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制度创新和请进来走出去,使规划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旧城区改造必须着眼于历史底蕴和资源禀赋,用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对资源、结构、人口实施城市脱胎换骨式的优势再造。杨浦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没有大的波动,甚至突破了一般城区在转型时期出现的波动和负增长的一般规律。2009年上半年,杨浦区实现生产总值341.6亿元,同比增长13.1%。再一次证明,生产的决定因素已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因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是劳动者挖掘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路子。杨浦经过百年工业化以后,不是回归、搞重复建设,也不能复制、搞盲目嫁接,而是探索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发展创新道路。由单纯依靠投资拉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由单纯注重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为既注重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更注重城区结构的调整;由走粗放型扩张式发展道路,转变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借助于外力、站在国际舞台上谋划区域的走向。“打大学牌、走创新路”,用杨浦大学和城区合力打造出的创新氛围,吸引国内外的各类优质创新要素汇集,进一步带动城区的产业发展和影响辐射能力。现在,杨浦的创新氛围开始吸引包括央企、外企、民企的目光,把杨浦的风险投资基金委托硅谷管理和共建中早期资金,解决的就是我们在理念、运作、管理上的“短腿”。
  必须关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也作为落脚点。杨浦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没有把大量的土地转为商用地、建设高档住宅,而将国有企业的老厂房、老仓库和旧区集中成片改造腾出的一部分稀缺土地资源,除了改造发展成新兴产业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外,集中用于道路拓宽、绿地公园等公共环境建设,通过环境的优化和开辟优质生产要素成长的空间,带动老城区功能的提升和非优质生产要素的活化和转化,进而改变了城区面貌和人们的就业方式、生活方式。
  必须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实践科学发展观落脚到解决突出矛盾和实际问题上。杨浦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实现转型,离不开政府调控手段的探索和完善。通过政府组织规划编制、依据规划积聚发展要素、通过发展要素营造发展环境、用环境引导利益主体调整的理念,发挥政府“看得见”和市场“看不见”这两只手的综合作用,走出了政府直接投资、直接管理、直接建设的传统模式,走上了用城区的无形资产调动有形资产、用存量换取增量、用功能提升带动项目进入的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市场化机制运作的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
  ■ 责任编辑:晏蔚青
其他文献
一    记者:吴大使,您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查阅您的经历不由让人感叹:您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第一批常驻联合国工作人员之一,亲历了新中国外交的破冰之旅;从外交部发言人,到中国驻荷兰、瑞士、法国大使,您可谓是新中国外交成长历程的见证人。那么,能否给我们谈谈新中国60年来的外交发展情况?  吴建民:过去60年是中国阔步前进的60年,也是中国外交大发展的60年。在过去60年里,我在绝大
期刊
举全市之力筹办世博会是中央和上海市委向上海各级党组织提出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衡量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的一个特色指标,更是对各级党组织执政水平、组织能力的重要检验。自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虹口区委始终把迎世博行动作为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坚持发挥“五个作用”,正确处理“五个关系”,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迎世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全区上下全力迎世博的良好氛围。 
期刊
作为大党建格局下建立起来的居民区党委,如何在新形势下,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居民区干部队伍,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运作模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值得探讨的课题。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上海市杨浦区平凉居民区党委在队伍建设和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初步总结出了“3×3+1”运作模式,即“搭建三个平台、抓住三个载体、形成三个机制、畅通一个渠道”,使居民区干部尤其是居民区书记、居委会主任,广
期刊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外交走过了60年辉煌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60年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关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处变不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越来越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上海市虹口区各级党组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密切党群关系,与时俱进,快速推进组织、体制以及工作方式的创新,在实践中较好地实现凝聚党员、服务群众功能。    一、增强凝聚服务功能是社区党的工作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深化、社会转
期刊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上海市虹口区委、区政府领导始终把“四个确保”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把民生工作作为突出实践特色的重要内容,以“人民群众得实惠”为目标,不断满足群众的各类需求,积极构建和谐社区。    一、领导重视,深入基层,办好虹口实事项目    (一)区领导把改善民生作为深入调研和着力解决的重点课题。区委、区政府领导始终把“四个确保”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目标,把民生工
期刊
上海市闵行区古美路社区是一个纯居住社区。近年来,社区党工委坚持以“和谐古美、品质生活”的愿景目标凝聚百姓,推进关乎民生的实事项目,增强社区认同。坚持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实现“下情上达”常态化,为民服务高效化,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发挥党组织在社会领域的引领作用,提升了党组织的活力和影响力。    一、机制创新,增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健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等方面的要求,这为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指明了方向。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领域,党组织在其中没有制度化或法定性的安排,这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以单位为基础建立党组织,即“支部建在基层单位”的模式已不再适应“两新”领域。党要在这一领域实现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
期刊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机构评析出2008年十大典型腐败案件,引起很大社会反响。对2008年十大典型腐败案件作专题分析研究,其意义显得十分重要:1.2008年腐败案件很多,不可能一一分析个案,选择十大典型腐败案件进行研究,是解剖几只“麻雀”。因为其“典型”,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当前腐败的新趋势、新动向。2.选择十大典型腐败案件进行专题研究,能使我们了解腐败对
期刊
九月    1日,俞正声、殷一璀先后来到浦东新区南汇中学和三灶学校,看望内地新疆班及农民子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2日,市委举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批总结暨第三批动员会议。  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沪签署进一步加强合作备忘录。  3日,本市召开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韩正指出,要继续把旧区改造作为上海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全市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坚定不移地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