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林院校植保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现代农业大发展背景下植保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福建省各市县农业局以及农业类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入访谈调研,提出根据农业发展趋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改进课程教学等对策,以期探究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农业行业的发展存在的差距。
  关键词 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植物保护专业;访谈法;农业行业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5-381-03
  Analysis o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Majored in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
  LIAN Qin, YU Chaowei, XU Wenyao, WU Zujian*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majored in plant prot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deeply 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agriculture bureau and enterprises in cities and counties in Fujian Province,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mak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contact betwee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actual production, improve course teaching and so on, so as to explore gaps betwee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Applied talents;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terview method; Agricultural industry
  國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学校分为三类,其中第二类是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培养理论基础宽厚的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如律师、教师、工程师、医师等,第二类高校主要指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1]。潘懋元曾提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高等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大学存在着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使得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明显,就地方农林院校而言,如何培养符合农业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农林院校的挑战[3]。地方院校虽已达成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植保本科应用型人才作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一类,也一直是农业人才市场中的短板,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程度[4],迫切需要地方农林院校根据农业行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课题组通过访谈调研法走访福建省10个市共20多家有代表性的县市级农业局、植保站、30多家农业相关企业、植保相关企业,40多位已经毕业5年到25年不等仍然从事植保工作的植保毕业生,调查农业行业发展对植保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人才培养与农业行业发展存在差距,该文以此为主线,探索植保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农业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过渡,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农业生产技术突发猛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对促进大规模的市场化、商品化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使得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更为明显。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国务院于2014年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发展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等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已成为农业行业的发展趋势。预计经过5年左右的转型阶段,我国将全面进入现代农业时代。
  2 人才培养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人才培养方案与农业发展符合度不高导致就业难   调研结果显示,福建省90%以上的植保类企事业单位甚至政府单位都存在招聘难的问题,无法招聘到符合岗位需求的植保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用人单位、植保毕业生普遍认为,这与人才培养方案与农业发展符合度不高有关。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定位、服务定位、知识与能力要求等的设计上,与农业行业的发展趋势符合度不高,使得毕业生在求职时屡屡碰壁。这与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过分依赖和沿用已有的人才培养计划,未能根据农业行业的发展进行调整有关。作为人才培养依据的培养方案,所培养的人才5年之后才能服务社会,因此培养方案应有一定的超前性,才能适应日益发展中的农业行业。
  符合度不高也与精英教育思想仍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影响有关,社会普遍的观点是大学教育培养精英人才,各类企事业组织等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标准常常是学历高,或看重名校效应,固执于本科学历,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只好固守原有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5],忽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选择与农业相关的工作,纷纷涌入城市应聘看似体面的工作,使得涉农企事业单位存在招聘难的问题。
  2.2 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导致实践能力较弱
  农业相关企事业普遍反映,当前植保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市场经济观念淡薄、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知识面窄、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性”“专业理论出口成章,生产实践伸手触壁”实践能力较弱,不能适应行业需求。从事植保工作的往届植保毕业生也认为当前植保专业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6]。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是导致实践能力较弱的主要因素。实践教学的薄弱与高校精英教育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有关:倾向于培养理论型人才,忽视实践教学,实践课时偏少或仅仅从课程或学科考虑教学实践,未能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植保专业实习体系形式化和任务化也是导致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的重要原因。实践师资力量不强,学生实习期间鲜有专门实践导师指点,仅有的实践教师实践能力也不够强,学生所在实习企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碰到问题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培养专业能力的兴趣;实习的内容也不尽合理,主要为跟随农技推广人员下田查看病虫害,形式单一,以看和听为主,缺少亲自动手和管理的机会;毕业论文的内容过于理论化,与生产实际脱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与企业在本科人才培养上缺乏交流,高校普遍认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校内科研人员的事,认为本科生不具备参与交流的能力,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重点定位在一些课题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上,缺乏对行业所需人才特点的了解。
  2.3 课程教学与农业行业发展脱节导致综合素质较差
  现代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农业生产一線急需大量植保应用型人才。然而,
  由于综合素质较差、受植保工作艰苦性、社会轻农观念的影响,大量植保毕业生走向社会时放弃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植保类大学生“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的现象极为严重。仅有的少数植保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力结构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知识面窄,导致就业面窄,试岗期长。课程教学与农业行业发展脱节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植保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已从本专业技术拓宽到农业生产的综合性技术应用与推广、服务、管理和营销方面,而高校在产业经营管理、产业法律法规、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的课程教学却极为缺乏。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业企业都反映植保高校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所学知识在工作中无多大用处。这与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与植保行业发展脱节、教师授课所采用的案例滞后于现实生产中所用的防治方法与措施、从事植保行业所需的新知识新方法未能及时增加到课程教学中密切相关;教学上理论知识讲述过多,理论课时过多,教学手段也极为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能力的培养,无法激发学生对植保专业的兴趣。
  3 对策与建议
  植保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尴尬现状需要高校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笔者以福建农林大学植保专业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为例,提出相应对策。
  3.1 根据农业发展趋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农业发展趋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必须针对农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专业人才成长规律的特殊性,定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另一方面,要遵循教育内部关系的规律,以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基准,设计或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利用有效的培养途径,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使人才培养与农业行业需求相符。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上,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每年都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之前,专门成立调研小组对福建省各级农业局、植保植检站、农业技术服务企业、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涉农闽台合作企业、兄弟农林院校、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等展开调研,详细了解农业行业对植保专业人才的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此外,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这一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方案与农业发展符合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植保学院专门成立人才培养改革小组,主动与用人单位交流,共同修订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能满足植物保护行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聘任漳州英格尔农业技术服务公司、省市植物保护站、福建农科院等数十家农业企事业单位及关联产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或技术骨干到校授课,为学生教授实用专业技能和职业规划课程并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与20多家农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已有10多家相关企业与植保专业达成定向培养,立足于培养符合农业发展的植保人才。
  3.2 加强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联系
  加强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方能有效解决植保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应根据行业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调能力建设。当今社会,知识总量迅速增长,更新频率日益加快,无法依靠在校学得的知识应对变化的社会。因而,植保本科人才培养中,应注重授之以渔,强化能力培养,首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7]。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向用人单位取经,经过与各类农业企事业单位深入交流,采取多项措施强化实践教学:①构建了“社会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就业实践” 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聘请数十位农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学生的实践导师,并为年轻教师培训实践教学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的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②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学时和学分权重;③先后与行业共建涵盖县级植保站、县烟草公司、蔬菜公司、农场、检验检疫、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城市有害生物控制等行业领域的25个社会实践、生产实习、课程实践、创业就业训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大学生创业园设立“虫韵”创业基地,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途径。   植保学院还针对农业行业发展设置了技术应用型和技术服务与经营(创业)型两大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类型,分别实施“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环节培养分别于大二、大二暑假、大三上学期、大三下学期、大四学年开展技能实训、社会实践、课外创新性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和生产见习等五大实践教学课程;技术服务与经营(创业)型人才的实践环节则在与之对应的时间范围内分别开展经营观摩、社会实践、课外创新性实验、推广与经营实习、毕业设计和就创业训练,两类人才各需完成至少38周的实践课时。实践间歇期则进行相应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能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3.3 改进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为行业服务的理论,突出课程教学的应用性设计[8]。为了改变学生“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的行业尴尬,高校应开展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专业相关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路径有清晰的认识。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在专业改革之初便设计了专业导论课,纳入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从大学生入学初便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邀请成功的植保业内人士现身说法,为新生讲述植保行业现状与前景、如何做好职业准备与职业生涯规划等与职业选择及发展相关的内容。实施体验式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以参与、体验为主要方式,通过岗位见习、企业参观、实验实训、职场任务访谈等职业实践的形式开展职业教育,通过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使得学生对专业相关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并以此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四年不断线的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面,一方面,该院秉持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更新的原则,适应农业产业和植物保护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使得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时俱进、教学要点中增添与实际生产相关知识点如销售和营销知识的比重;另一方面,由于本科专业课程的课时有限,单纯依靠课内教学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专业知识需求,因此,专业课程的教学应从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转变为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将“授鱼”作为达到“授渔”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式上,该院植保专业从植保行业的人才需求出发,总结出一套注重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授课、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汇报、课堂讨论、田间教学4个环节组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宗旨、以参与式为主的互动型教学方法与模式,积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专业能力;课程评价上,应注重过程评价,改变“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模式,转变以理论记忆为主的课程考核要求,代之以案例分析为主的能力型考核方式,增加课堂表现分的比例。
  在基于农业行业发展的植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福建农林大学植保专业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专家的肯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获得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近5年在农业行业就创业的毕业生已从过去的35%提高到60%以上,并建成一支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深得社会行业好评。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 2009(1): 7-10.
  [2] 潘懋元.高等教育學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0-15.
  [3] 陈锋,吴明晖.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8):63.
  [4] 陈飞,谢安邦.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之探索——基于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4):76.
  [5] 张文格.后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危机及根源[J].现代教育管理, 2011(10): 32-36.
  [6] 李美佳等.福建农林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R].北京: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3:1-7.
  [7] 严新平,谢峻林,李志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2009(1):48.
  [8] 钱国英,马建荣,林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教学组织设计——浙江万里学院的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1):84.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为用户购买、使用采棉机以及采棉机手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在作业速度、种植模式、棉花品种相同的条件下,采用不同机型采棉机进行棉花机械采收作业,研究其采净率与籽棉含杂率之间关系,为棉花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 在采净率提高时,凯斯CPX620采棉机、凯斯635打包一体采棉机、贵航4MZ5型采棉机的含杂率都随之上升,而且上升幅度较大。当作业速度3 km/h时,3种采棉机
期刊
摘要 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分析大学生本土化人才能力培养现状,利用数学模型研究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需求以及基层工作的本土化影响因数,探索大学生本土化人才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以期为提高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科技支撑、为高校教育改革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能力;需求分析;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S-01;G64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要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导致“五风”盛行,“左倾”泛滥,再加上天灾影响,梁山县发生严重饥荒,百姓缺粮断炊严重、人口大量外流、水肿病流行、许多人因饥饿非正常死亡,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破坏和深远影响。饥荒发生后,通过发放救济物资、推广代食品、节约用粮、发展生产等措施加以应对,终于渡过这场大饥荒。为了从1959~1961年饥荒及应对中吸取经验教训,防止悲剧重演,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
期刊
摘要 结合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际,对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农林高校生命科学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命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5-38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
期刊
[目的]研究蓝莓茎段组培快繁技术。 [方法]以北高丛蓝莓品种‘杜克’为试材,春季一年生新梢茎段为材料进行组培快繁。[结果]进瓶最佳灭菌时间为8~10 min,成活率达75%~88%;最佳增殖培养基为改良WPM+ZT 1.0 mg/L,增殖系数为12.8,生长健壮,平均株高4.8 cm;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IBA1.0 mg/L,生根率达100%,平均根长2.1 cm;最佳移栽基质是草炭土
期刊
摘要  结合安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基础与改革进展,针对该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目标及思路,并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硬件与软件建设等方面,探讨了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内容及措施。  关键词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5-364-03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了适应
期刊
摘要DNA甲基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高等植物的核基因中广泛存在胞嘧啶碱基的甲基化,与内源基因的沉默存在密切的联系。对甲基化的分布、建立、维护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DNA甲基化;基因表达;植物  中图分类号S18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0-029-02  AbstractDNA methylati
期刊
摘要[目的] 为辣椒红色素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考察了辣椒红色素的含量与色价之间的关系,并且研究了温度、光照对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考察和比较了天然抗氧化剂没食子酸、迷迭香酸、茶多酚、天然VC和化学合成抗氧化剂BHT、TBHQ对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辣椒红色素色价和辣椒红素含量相关性很好。温度超过80 ℃对辣椒红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在避光条件下辣椒红较稳定,强光条件下极不
期刊
摘要[目的]为了解LED光质对石蒜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以3组不同大小的石蒜鳞茎为材料,研究了在5种LED光源光照条件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的变化。[结果]蓝光、红+蓝混合光有利于提高鳞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红光有利于提高可溶性糖含量;与红+蓝混合光相比,红光和蓝光都有利于鳞茎中的淀粉合成。鳞茎各种生理指标增量的热图分析说明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增加量分为一组,彼此之间联动性较好。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和掌握野生地被植物的耐寒性,为以后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逐级降温程序模拟冰冻处理技术,测定蛇含委陵菜、蔓茎堇菜、点腺过路黄、虎耳草、红马蹄草、梗花龙头草、地黄、大叶金腰、竹根七、血盆草等10种野生地被植物离体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计算它们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 10种野生地被植物的耐寒性强弱依次为大叶金腰(-13.621 4 ℃)> 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