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枯燥的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难,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把抽象的、枯燥的课堂设计成生动的、具象的课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要帮助树立学习信心,要加强自学能力培养,要培养坚强意志品质,要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造性;使用教材;科学评价机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这种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低下。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赋予数学课堂以活力。新的教学理念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这就决定着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生动直观的、现代化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过程。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现行的数学教材形式上活泼可爱,图文清晰精美,在内容选择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感且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作为新课改下的一线教师就更应应承课改思想,脱离“依纲依本”的思想,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的组织、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适当的“裁剪”,或取或舍,或增或删,或提前或延后,使教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决不能照本宣科。
二、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美国拉扎勒斯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无兴趣,决定了他对学习的爱厌和执着追求。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主要动力。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反之,学习兴趣不高,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
三、要帮助树立学习信心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更加突出的学习信心。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其重要的责任在于相机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获得成功。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时,要十分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从而促使其更加努力、主动地学习。
四、加强自学能力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 " 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五、要培养坚强意志品质
具体来说,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远,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六、要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我们就要让学生到课外去,到社会中去,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扩展延伸,去解决社会实践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应用意识,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从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七、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评价内容要全面。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二是评价的方式,途径要多样化。既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既重视定期 评价,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讲授、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三是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造性;使用教材;科学评价机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这种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低下。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赋予数学课堂以活力。新的教学理念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这就决定着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生动直观的、现代化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过程。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现行的数学教材形式上活泼可爱,图文清晰精美,在内容选择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感且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作为新课改下的一线教师就更应应承课改思想,脱离“依纲依本”的思想,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的组织、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适当的“裁剪”,或取或舍,或增或删,或提前或延后,使教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决不能照本宣科。
二、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美国拉扎勒斯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无兴趣,决定了他对学习的爱厌和执着追求。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主要动力。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反之,学习兴趣不高,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
三、要帮助树立学习信心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更加突出的学习信心。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其重要的责任在于相机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获得成功。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时,要十分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从而促使其更加努力、主动地学习。
四、加强自学能力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 " 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五、要培养坚强意志品质
具体来说,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远,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六、要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我们就要让学生到课外去,到社会中去,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扩展延伸,去解决社会实践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应用意识,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从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七、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评价内容要全面。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二是评价的方式,途径要多样化。既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既重视定期 评价,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讲授、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三是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