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赋丽以则”发微——兼论《汉志·诗赋略》赋史观的渊源与影响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2666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之赋丽以则”的确切含义,在作者扬雄《法言》语境中并不清晰,而在刘歆《七略·诗赋略》中得到阐明.具体而言,毛诗《大序》“温柔敦厚”诗教说,经扬雄发挥建构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赋史观,这一赋史观为刘歆《七略·诗赋略》接受并表述为:赋由诗分流而出,初犹“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失志悲痛而表达委婉),符合这一标准的赋即“诗人之赋”.此后逐渐偏离源头,走向文辞的侈俪闳衍,这一阶段的赋被称为“辞人之赋”.扬雄的赋史观经刘歆《七略》、班固《汉志》传播,在六朝仍有影响,此后逐渐被遗忘,具体表现为“诗人之赋丽以则”之“则”指向“恻隐”之义被忽略.钩沉这一赋学观念演化史,还可以对汉代今、古文四家诗学的某些传承线索与观念做出梳理、澄清及反思.
其他文献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除了具有教学和科研的传统功能之外,还面临着承担新的使命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职能的拓展,国家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大学的期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转型的需要以及特定条件下突破办学瓶颈的紧迫任务都使得中国的大学面临创业的使命。  关键词:大学;创业;使命  作者简介:涂秀珍(1973-),女,福建三明人,福州大学党委宣侍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