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办学中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办学是高校的天然属性,高校在开放办学中强化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新世纪,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面对新的创新环境与高等教育形势,将开放办学作为提升综合办学水平的必然之路,并在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坚持面向行业、面向国际,积极彰显特色,扩大开放办学层次,加速各种创新要素的汇聚与结合,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最终促进自身对于经济社会贡献力的提升。
  新形势下行业特色型大学需要开放办学
  首先,开放办学是当代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高校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类重要组织,已经不可能脱离社会、区域的需要而独立、盲目地发展,其逐渐成为一个与社会、政府、行业互相合作、共同进步的开放型组织。当前,高校只有坚持开放办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势资源,从容应对各种变化与挑战;才能主动参与高校之间的竞争,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才能密切关注国际教育及学术前沿,积极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不断壮大自身的竞争实力。
  其次,开放办学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提出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是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科技问题、重大瓶颈问题、重大前沿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更多开展以解决国家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的重大基础研究,通常需要组织大规模的跨学科、跨单位的研究团队来协同完成,行业特色型大学只有破除封闭、保守等固有思维的制约,实行全面的开放,促进科技、人才等优势创新要素自由、合理的流动,才能真正融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来。
  最后,开放办学也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实现高水平发展的现实需要。21世纪初,我国大多数行业特色型大学在管理体制上划转教育部或地方所属,隶属关系的变化,使得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一为行业服务的功能与作用,如何谋求更大的发展,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重新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推行开放办学,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与发展轨迹,牢牢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始终将知识进步与科技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把为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既当作一种社会责任,又视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才能赢得社会和政府的支持,才能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竞争力。
  新世纪以来,为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应对国际能源危机和我国能源电力产业的战略转型,华北电力大学及时调整办学思路,进一步弘扬“开放”精神,引入更多的开放元素,积极打造以校企、校际合作与国际合作为核心的开放办学格局,把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跟踪国际能源电力发展转化为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内涵,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与社会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拓展办学空间与办学资源,使学校在10年时间内实现了大学的转型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校企合作打开行业特色型大学开放之门
  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坚持面向行业,以校企合作作为开放办学的基础。
  一方面,行业始终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从历史上看,大多数的行业院校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对大量专门技术人才的需要而组建的,与行业、企业之间保持十分亲密的血缘关系,在国家的工业和经济建设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特色大多集中于行业领域,积聚了引领行业创新人才培养及核心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力量与优势,形成了为行业培养专门人才、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优良传统。可以说,脱离原行业,行业特色型大学就将失去长远发展的后劲,也将丧失与其他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的实力。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加速发展,现代企业对校企合作创新更加渴求。从现代企业发展的特征来看,由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的转变,使得在企业生产的成本结构中,新知识、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比重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企业资本和资源的竞争更多地转化为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技术、产品、设备的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成为其发展与突破的关键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大有可为,与企业加强合作已成为时代的命题,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高水平的科技与人才的支持和保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需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因时、因校制宜,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构建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首先,行业特色型大学需要突破原有思维的局限,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经济社会中来,将以开放、创新为主要内涵的校企合作作为共同的战略选择。其次,突破原有相对简单的合作模式,从一对一合作到一对多、多对多的群体合作,从战略合作到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从人才合作到重大科技攻关,乃至从校企合作到政产学研校合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合作更加要表现出主动性、多元性和双向选择性。
  新世纪以来的电力体制改革后,学校成功地解决了体制变革和归属问题,获得了更高层次和更广域的教育资源。但是学校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进一步对当前的客观形势进行了冷静和深刻地判断、分析与研究,同时基于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学校正确抉择了“走校企合作兴校之路”的发展战略,组建了由7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大学董事会(理事会),使学校与电力行业的天然联系得到了体制保障,从而为学校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以董(理)事会平台为主要依托,学校积极构建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多层级校企合作模式,与更多的大型能源电力企业以及高校建立双边和多边的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良好而宽阔的外部办学氛围,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学校开放办学的重要标志。
  校际合作推进高校协同创新
  高校的全面开放还体现在整合各高校所拥有的各类资源,加强国内各高校之间广泛、深入地有效合作。
  当前,加强国内高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代科技的创新对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要求越来越高,往往需要越过学科界限、系别界限乃至学校界限去探求真理。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不仅促使高校之间的合作创新要突破学科藩篱或校际界限,要拓展到多学科乃至多所高校甚至国际的合作新广度,而且越是具有世界前沿性的重大科学研究越是需要高校跨学科的协同攻关,越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越是需要跨学科知识与思维的联合训练。   另外,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对校际合作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高等教育需求与本身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普遍存在资源短缺问题,导致了各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为了更好地获取资源,降低办学成本,同时更好地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高校之间开始探求优势互补、相互联合的道路。高校间的合作不是资源的简单相加,而是创造一种相互开放和激励的氛围,形成某种凝聚力或整体力量,产生某种聚合效应,使合作高校在某些方面形成优势或系统,从而能够开展一些分散力量难以实施的项目,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科研水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高校之间的协同活动过程中,每个合作参与方都不是唯一的创新起点或持续的协同主导力量,而是会在不同时段,以不同角色,采用不同方式来完成各自的协同创新任务,共同维护着协同创新的进程。为此,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促进校际之间的协同创新。
  当前加强校际合作需要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我国高等学校拥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资源分散重复、自成体系,校校合作更多地体现在校际日常的联系交流以及教授间的学术交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的联合攻关等还不多,大学协同创新的合力与威力远未显现。高校探索校校合作的协同创新体制与机制需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之间创新的体制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学科和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需要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汇聚作用,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形成长效机制。
  华北电力大学积极推进校校合作的步伐,探索同类高校间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2011年,由学校和其他10所行业特色型大学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为打造特色学科集群,实现优势资源对接共享、多方协同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以“发挥特色优势、推进资源共享、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人才培养”为宗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国际合作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各联盟高校将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布局规划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发挥不同类型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集成应用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行业企业等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力争解决国家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解决交叉领域和新兴领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科技问题,汇聚在工程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的实质性突破和成果形成集群效应,着力为持续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
  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创新人才
  当前,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科技和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与配置,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教师、学者、学生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大学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将大学办学理念和行为跨越国界进行互动,将“国际维度”整合到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目的是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出具有国际态度和国际意识、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大学全面提升为具有国际高水准的大学。为适应高等教育引领行业发展,提升本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行业特色型大学实现高水平发展必须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立足行业特色培养国际化人才,进一步提升其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国际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技成果产生,促使其特色学科具有国际竞争力。
  新世纪以来,世界能源发展格局呈现出合作与竞争的新态势。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为资源和能源的争夺。另一方面,破解保障能源供应与能源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的世界能源发展共性难题,仅靠一国一己之力显然是难以完成,需要汇聚世界各国的聪明才智,全球横纵联合才能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华北电力大学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成功申报建设“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创新引智基地”“煤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创新引智基地”两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进海外智力,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创新基地,抢占了科技国际化新高地,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队伍。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亟需培养一大批了解国情、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创新人才,其既能着眼于我国规模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发展智能电网等国家能源发展的战略,又能站在全人类发展的全局与战略高度上,寻求整体解决方案。作为我国以能源电力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着眼于培养能源电力领域的国际化人才,着力改善全球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以推动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将其视作学校未来发展的三大增长点之一。学校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与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及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并签订合作协议,通过“2 2”和“3 1”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际科技文化交流、教师出国培训等项目,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师生。同时,学校还实施“引进来”战略,通过国外智力引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援外培训等方式,为其他国家培养了一批融合中国文化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国际教育合作搭建起学校走向世界的桥梁与纽带,扩大了国际影响,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十分广阔的国际空间。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太极拳动作名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在对太极拳动作名称意象与太极拳动作技击方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所选取的典型动作名称分为“喻型、喻鸟、喻兽、喻自然、借人物、
肾乃生命之本,如果没有肾脏的排毒功能,人的身体就会被毒素吞噬.但是,由于人们对肾病的认知率不够,不少人往往到晚期需要透析了才到医院接受治疗.因此,肾病被国内外医学界视
期刊
[摘 要]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出:学生要把作文内容写具体。作文要言之有物,要写得具体、充实。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挥语文课程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与自然,多读多写,这样坚持不懈,写作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写作兴趣;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1
研究了近三届体操世锦赛单杠决赛中飞行动作的发展状况及其与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飞行动作数量和难度均有一定发展,后空翻两周越杠类动作成为主流动作,各种形式的特卡切夫
他,我班最差的学生,上课迟到,作业不交,考试挂红灯,几乎样样都与他有关.rn我,一班之长,他的同桌,被老师誉为“得力小助手”,被同学捧为“学习好榜样”,被父母唤为“懂事小乖
本文聚焦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变化特征,在次贷危机下所受的冲击和最新趋势。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转型特征    从较粗放的全方位、多元化拓展向有选择地发展核心业务转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日趋激励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际大型主流银行通过有针对性地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不断拓展、并购来巩固核心业务,业务战略定位从较粗放的全方位、多元化拓展开时向有选择地发展核心业务转型。  1
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信息技术的引用,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引用新媒体,创设新情境,应用新方法,创新英语教学,构建现代化的高效英语课堂,实现“简单的
2012年1月16日,甘相伟当选为中国教育2011年度十大影响人物,而他的职业,只是一名普通的保安。    如果执勤不排在上午,甘相伟习惯在清晨时去未名湖畔转转。沿着湖边慢跑的人们、朗读英语的学生、抱着书本匆匆赶去教室的同学,还有骑着自行车慢慢经过的老教授,这一切都和他五年前看到的一样。不过现在,他已经不是那个看北大像在仰望星空一样的年轻人了,他已经成为这里的一分子。    寒门苦读一心想上北大 
期刊
2009年3月,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教授来到北京.笔者有幸听了他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