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与民族观

来源 :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04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和民族观,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主要归纳为两个要点和一个核心。这两个要点:一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础、拥护祖国统一为前提的中华民族的团结;二是以社会主义为基础、拥护社会主义为前提的全国各民族的团结。一个核心是党的领导,这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基础和核心。是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正确处理和解决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重要的指导思想。
其他文献
2014年9月江苏镇江的葛亦民先生在香港出版了《神经》,是基督教与共产主义的整合,为基督教加入共产主义元素,创新地发展了基督教。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基督教共产主义是中国基督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结合新时期新世纪中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现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受众群体是学生,针对这一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目的性教育,通过计划、组织、教育、影响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
毛泽东在长期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引。这些
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研究其始终围绕着的核心问题以及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奋斗目标。本文从马克思思想理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社会运动的过程、因素以及道路和目标进行了战略和政策方面的理论,对社会运动变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当今时代,发展作为社会的主题,社会发展理论的
我国社会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指导下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基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的今天,加之全球化的日
在马克思那里,批判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即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马克思不仅仅强调理论批判,强调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需要文化滋养是其逻辑诉求。它不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以落实、贯彻与执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需要
马克思跨越理论是当前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立足时代背景,对马克思跨越理论何以形成,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个理论探讨,应对俄国民粹派分子的现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