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报:远见卓识和历史局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i_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年元旦,四川文学翻译家协会(后于1991年更名为四川省翻译文学协会)创办《四川文学翻译报》(发行3期后更名为《文学翻译报》)。它重视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对翻译方法、态度等有深刻见解;举办全国性翻译大奖赛、建立“翻译家档案”、启动“中国新诗英译金库计划”,有一定的先进性;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经费、编制等问题,译报遗憾停刊。本文阐释该报在翻译方面的先进性,同时也分析其历史局限性。
  《文学翻译报》于1987年1月创刊,1993年3月停刊,是当时全国唯一一家文学翻译月报。它内容新颖,体裁多样,艺术精致,涉及面广。时有“北有《中国翻译》,南有《文学翻译报》”之说,可见此报发行后的影响之大。这份报纸诞生在巴蜀之地,是由其地域历史经济文化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彰显了创办者的长远眼光,蕴藏着很大的研究价值,值得翻译史研究者关注。唯一憾事是,这份译报在办得有声有色的同时,也隐藏着一些不利于其长期发展的因素。当时办《文学翻译报》的时候既没有经费来源,也没有编制,编辑和编委们都是无偿工作,这都是导致译报没有长期办下去的主要因素。
  一、在文学翻译方面的“远见卓识”
  “五四”以来,先后涌现出一批如郭沫若、巴金、李劼人、曹葆华、林如稷、邓均吾、何其芳、罗玉君、陈敬容、方敬、邹绛等翻译名家,中青年当中也是人才辈出,如杨武能、杜承南、黄新渠、尚之年、曹明伦、蓝仁哲等在翻译文学方面的成就,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上无论是老一辈的翻译家还是中青年翻译家,都翻译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著作。其中方敬、邹绛、孙法理、杜承南、黄新渠等人在译报中十分活跃。他们或是发表对翻译理论的看法,或是译析文学作品,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丰富了译者文学翻译知识,提高译者文学翻译水平。
  但是,有些文学翻译质量其实不尽如人意。正如文楚安在《文学翻译报》1989年2月期上说的那样:“某些文学翻译‘作品’,文字不堪卒读,倘对照原文,误译、错译、漏译之处,令人震惊,译者对原文任意删减、增加,诗人怀疑他是否读懂原文,……抑或是疏忽大意,如此恣意肢解了原作,既是对原作的亵渎,也恰恰表明译者语言功底差,学识浅薄,不可能给译者本身带来声誉,翻译家的桂冠是与他们无缘的。”文教授提出的翻译弊端,可谓一针见血,展现了翻译家们对译学的深刻洞见以及对其前景的担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随着市场扩大,对译者的需要越来越多。由于译者翻译水平不一,造成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第二,出版者唯利是图,即使有质量较好的老译本存在,有时为了赚钱,还是会找人重译,这样翻译质量也很难保证。第三,由于出版周期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翻译质量。第四,翻译价值被低估,打消了许多优秀翻译家从事翻译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译报设立“名家谈翻译”的栏目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翻译,做文学翻译不仅要熟练外国文字,还要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欣赏水平。“以诗歌翻译家来说,翻译家首先应该是诗人”。代表性的文章有《怎样译诗》(王佐良)、《文学翻译与生意经》(文楚安)、《谈诗歌翻译》(邹绛)、《各领风骚几十年》(杨武能)、《文学翻译是艺术创造》(水夫),等等。这些来自翻译大家的经验之谈无论是对翻译新秀还是小有名气的翻译家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翻译报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各说各的见解,就一点问题,全面展开。译报上刘重德教授和曹明伦教授对庞德短诗英译所进行的学术争鸣正体现了这一点。诗歌是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地铁车站》)。
  原诗:The appara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on a wet, black bough Petals.
  此争鸣源于刘教授在《文学翻译报》1989年第八、九期合刊上第一版刊发的一篇文章《庞德两行短诗译文评介》。接着,曹教授在1989年12月第十一、十二期合刊第一版刊载了回应刘教授的文章《庞德的两行诗还是没有译好》;然后,1990年4月20号第三期第一版又刊载了刘重德的文《再谈庞德两行短诗的翻译问题》;此后,1990年6月20号第五期第一版曹明伦又发文《关于翻译庞德两行短诗的通信》;最后,刘重德应编辑之邀继续发表意见,在1990年10月第七、八期合刊第二版又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信于内容,达如其分》。曹明伦和刘教刘重德给出的译文(以下简称曹译、刘译)如下:
  曹译:熙攘攘人群中张张脸影;
  湿漉漉黑枝上片片花瓣。
  刘译:人群中这些面庞似幻影显露;
  黑色湿树枝上片片花瓣。
  可以看出,两个译文各有特点:前者音韵和谐、文字齐整;后者保持与原诗形式一致。刘教授认为译诗不是写诗,译诗“应力求在形式、意思、意境、意象上都像原诗或接近原诗,反对把不押韵的自由诗译成押韵,把长短不一的诗行译成长短一致”。而曹教授却认为译诗要吃透原诗精神,扩充表现方法。而且,本诗译法也符合曹教授一贯的译诗主张:译诗要用韵丰富。
  总结两次争鸣,虽然两位大家在措辞、句法、形式、音韵节奏等方面均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两个译作均是佳作。各自毫不保留地将心中所思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字字珠玑,使读者受益匪浅,读罢连连称赞。由此可见,译报在文学翻译方面表现出了不俗的评价及译介水平。
  二、遗憾停刊
  译报在发行过程中,报社本身没有资金,也没有得到固定的经费支持。然而,报社运营需要资金,毋庸置疑。报纸售价一直在每份0.15元到每份0.3元之间,每月销量有限。而资金支出却有多项:作者的投稿一经采用后要发放稿酬,举办文学翻译大奖赛后要给获奖者发放奖金,还有印刷制作、市场推广、发行等均需要资金。布迪厄早期把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种形式。其中文化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研究中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之一。在一定条件下,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资本的最有效形式。译报作为文化资本在当时没有转换成足够的经济资本,这也是译报难以继续存在下去的原因之一。最后,《文学翻译报》于1993年3月遗憾停刊。
  虽然《文学翻译报》有各种各样的栏目名称,但在结构的编排上比较分散,往往力争在有限的版面上刊登最多的信息,这种“见缝插针”式的编排难免会降低报纸的可读性以及有序性。其实,对于这样一本在艰苦条件下诞生的报纸而言,要想做到面面俱到几乎不可能。笔者认为,将报纸每期每版的结构分类精细化,或许能够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有利于读者迅速接收信息。
  三、結语
  《文学翻译报》作为四川本土的报纸,是四川翻译文学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是四川翻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办刊时间不长,却为有志于文学翻译事业的学人提供了一个进行翻译实践探索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信息交流并不发达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译报的出现很好地传播了译坛信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译报没有固定的经费支持,且编委及编辑们没有编制,仅靠对翻译事业的热爱奉献自己,这成为译报停刊的不利因素,体现了历史局限性。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博物馆在这个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沉淀了人类历史文化、自然科学,是大众追溯过往、展望未来的场所。然而,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场所中,如何把文物藏品展示得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喜欢上博物馆,是博物馆展示设计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最早把展示设计运用到博物馆里的是在自然科学博物馆中,以后逐渐被历史类、民俗类、军事类、纪念类博物馆所采用。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社会心理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来华观光旅游的外国客人日益增多。“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人一贯的养生之道,由此衍生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菜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增添了不少光彩。外国人在品尝中国佳肴的同时,也想了解每道菜的原材料和加工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因此,中餐菜名的翻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外国客人在品尝中国佳肴的
期刊
一年的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让笔者深刻感受到低年级孩子对美术课的热爱,小学美术低年级绘画就是涂鸦,整个绘画过程也是一种高级学习过程,对孩子素质的培养很关键,也很重要,相对于主课课堂上系统知识学习的紧张,美术课堂上孩子们特别轻松,非常快乐。  小学低年级美术课里,绘画课占很大比重。因为低年级孩子识字不多,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本能上都是用画,在画的过程里学知识,学审美,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至于画得
期刊
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幼儿的文化以及艺术修养,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幼儿艺术互动教学模式的实现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幼儿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时期是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在艺术教学中引入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弥补传统艺术教育的缺陷,其也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语设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它是开启中职语文课堂宝库的金钥匙。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巧妙导入,在上课伊始就先声夺人,力求把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乐之者”,让语文真正成为中职生学习实践的铺路石,真正成为其将来职业人生发展的沃土。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
期刊
玛莎·努斯鲍姆在《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这本书中,以狄更斯的小说《艰难时世》为例,揭露和批判了經济学及功利主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一种诗性正义,一种建构在文学和情感基础上的正义和司法标准。本文从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旁观者视角和保持警惕、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以及诗人作为裁判四个方面去探讨文学对培养人性和追求正义的积极意义。  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  生而为人,作为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期刊
“礼”的兴起是很早的,周公始作礼,在我国儒学中,“礼”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本应成为礼仪示范,但在当下却存在着礼仪失范的现象,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悲哀。近年来,许多人呼吁“回归”,使得各种传统礼仪也走上了复兴之路。  一、我国传统礼仪  到目前为止,我国也未确切定位传统礼仪的具体内容。但我们研究一个现象,首先应对其进行定位。什么是“礼”?据考证,“礼”最初是用来敬奉神明的
期刊
维特自杀的悲剧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是由于生命意义的降低,将存在的意义锁定在爱情的唯一层面上,导致内心脆弱不堪,高度内倾,无法应对残酷无比的现实社会,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关于18世纪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维特的悲剧原因,大多数研究认为是外部封建社会压迫和内部性格极端,强调社会历史和心理性格的内因和外因,而忽略了对当时文化原因的研究。本文从文化角度再探维特的悲剧原因,认为是维特生命意
期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作品中,乡土呈现出三类状态:以往充满魅力的家乡、实际中黑暗的家乡、意识中未来的家鄉。在这三类相异状态下的乡土所引起的离愁别绪中,潜藏着乡土文人“得到伊甸园—遗失伊甸园—重返伊甸园”的思维,同时让乡土小说在表达方面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当代文学历史中,很少有其他的小说种类像乡土小说一般能够长盛不衰。从鲁迅被冠以“乡土作家”之后,历代大家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家都认为自己是乡土小说
期刊
艺术及体育专业的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在我国的高校中是一群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其特殊性的之一体现在其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所用的相关教材。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也不断进行中,国内出版和发行了很多大学英语教材,而艺术、体育等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其他专业有很大差距。然而,随着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的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学生英语的素质和运用能力对艺术专业同样适用。  一、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