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政务系统是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中的运用,目的是提高高校部门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它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这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实现高校管理层次的扁平化,提高高校办公效率。高校作为业务相对简单的管理机构,其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更具迫切性。一方面,高校的科研优势要求高校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上应走在其它行政部门的前面,另一方面,高校信息化的建设也要求其政务系统尽快实现电子化。
一、高职院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
(一)高职院校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参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高校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高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换网络体系;
(二)高职院校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完善高校管理和服务相关的办公与信息系统,各高校的办公信息系统和监管系统,开通全国高校视频会议系统,实施高校电子政务示范工程;
(三)公共电子政务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高校政务公开与信息服务,建立以教育部高校网站为核心的高校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开通部分面向高校系统和社会公众的网上24小时电子办公服务系统,建设学历认证系统、考试信息服务系统、就业咨询与服务系统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二、高职院校电子政务的功能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重点,不在于技术平台和网络平台的构建及安全策略的实施,而是明确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业务处理程序及实现逻辑,以及服务的表达策略即服务界面构造。而这一切,必须从高校服务需求分析开始,需要明确需求及其背后的处理逻辑。在对高校服务需求进行分析时,在方法上,须对服务需求进行类别划分。划分的标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政务系统本身的业务需求;二是消费者需求。因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处理的主要对象是高校的日常事务,解决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明确高校的业务需求,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每项事务处理的前提条件,二是明确其中的权力与责任。可以看出,明确这一需求的关键在于高校内部各管理部门职责的明确及事务处理的优化。这是在构造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和其它电子政务系统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与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过程同步进行,而不应分离。因为,事务处理的需求及其处理逻辑最终要在电子政务系统中通过软件方式进行实现,一种分离的需求分析策略可能导致的结果是电子政务系统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或者是事务处理者不能适应电子政务系统的处理逻辑,任何一种结果的出现,都将丧失电子政务系统的有效性,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者来说是一个可怕的结果。
(一)学生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分析。由于大学生在高等学校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学科建设的分析研究离不开高等学校的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培育,更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公共服务系统。因此电子政务功能的需求显得尤其重要。
(二)教师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分析。大学教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是造就人才摇篮的灵魂。教师素质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
三、高职院校电子政务的运用与构建
(一)高职院校推行电子政务的意义
高职院校对整个社会来说,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与人才集聚地,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所在,是大众媒体密切关注的中心,是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地,也是人们向往与敬佩的殿堂。随着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公电子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监督电子化、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化、学生疑难解惑网络化、心理咨询多样化、学生活动信息化等等都在无时无刻地激励着我们教育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在高等学校实行电子网络信息系统的推进对于学校尽快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高职院校推行电子政务的具体设想
高职院校的电子政务系统,应该是在充分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的条件下,在学校领导负责成立的电子政务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组织专家进行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整体构划,积极筹集一定的资金,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适应今后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更新信息与服务的内容要求,保证学校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与帮助。
1.构建学校的教师、学生、学术专家电子档案系统。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学校的信息系统查询与人才库的建立,也是为了便于学校的人才管理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今后各个院系与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与研究。
2.构建学校的办公电子化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实现网络办公、无纸办公的基本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
3.构建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网站与学校网站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系统。这主要是为了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信息服务与信息查询,便于教师与学生申报各种科学研究的课题,参加各类科研与教学活动,参加学生各类科技活动与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学校的科研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与对话的窗口。同时也是为了便于教师与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进行的各类咨询、各类服务需求。
4.构建一个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体系。这是学校网络建设与网络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网络管理与网络服务的需要,更是学校教学、科研、军工项目实施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高科技发展的需要。
5.加强学校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处理与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提高部门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的水平,改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与服务理念,塑造学校整体形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硬环境与软环境。
6.加强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培训。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畅通与正常运转,保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服务与需求不受任何干扰,同时也是真正体现学校以教师、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一、高职院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
(一)高职院校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参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高校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高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换网络体系;
(二)高职院校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完善高校管理和服务相关的办公与信息系统,各高校的办公信息系统和监管系统,开通全国高校视频会议系统,实施高校电子政务示范工程;
(三)公共电子政务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高校政务公开与信息服务,建立以教育部高校网站为核心的高校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开通部分面向高校系统和社会公众的网上24小时电子办公服务系统,建设学历认证系统、考试信息服务系统、就业咨询与服务系统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二、高职院校电子政务的功能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重点,不在于技术平台和网络平台的构建及安全策略的实施,而是明确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业务处理程序及实现逻辑,以及服务的表达策略即服务界面构造。而这一切,必须从高校服务需求分析开始,需要明确需求及其背后的处理逻辑。在对高校服务需求进行分析时,在方法上,须对服务需求进行类别划分。划分的标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政务系统本身的业务需求;二是消费者需求。因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处理的主要对象是高校的日常事务,解决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明确高校的业务需求,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每项事务处理的前提条件,二是明确其中的权力与责任。可以看出,明确这一需求的关键在于高校内部各管理部门职责的明确及事务处理的优化。这是在构造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和其它电子政务系统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与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过程同步进行,而不应分离。因为,事务处理的需求及其处理逻辑最终要在电子政务系统中通过软件方式进行实现,一种分离的需求分析策略可能导致的结果是电子政务系统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或者是事务处理者不能适应电子政务系统的处理逻辑,任何一种结果的出现,都将丧失电子政务系统的有效性,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者来说是一个可怕的结果。
(一)学生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分析。由于大学生在高等学校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学科建设的分析研究离不开高等学校的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培育,更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公共服务系统。因此电子政务功能的需求显得尤其重要。
(二)教师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分析。大学教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是造就人才摇篮的灵魂。教师素质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
三、高职院校电子政务的运用与构建
(一)高职院校推行电子政务的意义
高职院校对整个社会来说,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与人才集聚地,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所在,是大众媒体密切关注的中心,是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地,也是人们向往与敬佩的殿堂。随着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公电子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监督电子化、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化、学生疑难解惑网络化、心理咨询多样化、学生活动信息化等等都在无时无刻地激励着我们教育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在高等学校实行电子网络信息系统的推进对于学校尽快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高职院校推行电子政务的具体设想
高职院校的电子政务系统,应该是在充分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的条件下,在学校领导负责成立的电子政务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组织专家进行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整体构划,积极筹集一定的资金,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适应今后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更新信息与服务的内容要求,保证学校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与帮助。
1.构建学校的教师、学生、学术专家电子档案系统。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学校的信息系统查询与人才库的建立,也是为了便于学校的人才管理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今后各个院系与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与研究。
2.构建学校的办公电子化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实现网络办公、无纸办公的基本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
3.构建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网站与学校网站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系统。这主要是为了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信息服务与信息查询,便于教师与学生申报各种科学研究的课题,参加各类科研与教学活动,参加学生各类科技活动与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学校的科研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与对话的窗口。同时也是为了便于教师与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进行的各类咨询、各类服务需求。
4.构建一个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体系。这是学校网络建设与网络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网络管理与网络服务的需要,更是学校教学、科研、军工项目实施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高科技发展的需要。
5.加强学校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处理与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提高部门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的水平,改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与服务理念,塑造学校整体形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硬环境与软环境。
6.加强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培训。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畅通与正常运转,保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服务与需求不受任何干扰,同时也是真正体现学校以教师、学生为中心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