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未必是白死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ow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任太子家令时,景帝还是储君;晁错善辩,号称“智囊”,太子是其粉丝。当太子成景帝继位之后,晁错就摇身一变,从中大夫擢升为内史,不久,又越级提拔为御史大夫,正式昂首阔步地迈入了朝廷顶层决策圈。
  此时的景帝,对老师晁错可谓宠爱有加,言听计从。景帝不想做一个守成之帝,晁错急于推销他的改革之策,于是君臣联袂,激情四射,演绎了一场复一场的大戏。
  削藩曲目,最是惊心动魄。晁错为这场大戏上演,精心准备了数载,还在文帝治下时,他就极力推销过这个“产品”,可惜文帝虽然欣赏,但对“公演”之事,却是迟疑不决。终于等到了新主子,晁错迫不急待就在情理之中。“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他的陈述言简意赅,却如一壶烈酒,将意欲一展宏图的景帝灌得烂醉,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革命号角从大汉朝廷吹响,开始席卷数十个藩国。
  藩国就是国中之国,而藩王全数几近刘氏集团的重要成员,皆由高祖刘邦封赏或世袭而来。削藩国就是松动祖制,瓦解或者缩水藩王的势力。如此,势必导致众藩王的强力反弹。这是生与死的较量,双方均无妥协与缓冲空间。既然朝廷是公开削藩,藩王们也就高举“清君侧”的大旗公然造反。朝廷的击鼓之声刚刚响过,大汉广袤的土地上就回荡起了震耳欲聋的杀伐之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强势爆发。
  至此,皇权受到了严重挑衅。如此局面,景帝始料不及。此刻,他方寸大乱,六神无主,而优柔寡断、缺失主见,甚至薄情寡义的性格也在瞬间曝光。外有杀伐之患,内有谗言之声,困境错叠中,景帝终于動摇了改革信念,寄幻想于刘濞的妥协,于是就干净彻底地抛弃了他老师:在晁错毫无防备之时,被腰斩于东市。
  问题是,晁错死了,刘濞并没有放下刀剑。景帝炮制的是一次仇者快亲者痛的勾当,晁错付出的却是一条活鲜而又充满生机的性命。
  因此,晁错做了替罪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如若梳理一遍他的过往人生,冤死可盖棺定论,但死于非命似乎又是他躲避不过的宿命。
  景帝继位后,晁错一夕秒红,如此,他忘记了今夕是何夕。倚皇帝之重,又挟皇帝之威,锋芒毕露而疏于防身,不知迂回而难结善缘,成了他匆忙一生的写照。譬如诸多旧制更替、法令修正,根本就不需要正常的决策程序,只要他与天子来一次私聊,再重大的事情也可以一锤定音。如此这般,他晁错实际上已在春风得意呼风唤雨中,挑衅了帝国固有的权威,也真颠覆了朝廷固有的秩序,这就不可避免会导致传统体制的强势反弹。有一次,晁错上班不便,居然擅自凿开高祖庙墙,这是大不敬。孙屠嘉“奏请诛错”,景帝竟轻描淡写地搪塞过去。孙公何人?当朝丞相更是三朝元老,愤怒与无奈交加中,他只得高呼一声悔没“先斩后奏”,之后,竟一病不起,吐血而亡。由此可见,晁错是何等的专横跋扈,而三公九卿忌恨又是何等的刻骨铭心。可惜他已成孤家寡人,自己却浑然不觉。作为一个心胸远大有抱负的政治家,只知道博取天子宠信,不知道如何韬光养晦;只知道忠君忠国,而不知道忠须有道。从小而言,是急功近利,狂妄自大;从大而言,则为政治上的一种冒进和幼稚。如此,他就无可救药地为自己人生结局埋下了悲剧性的伏笔。
  至于七国之乱,则是压死晁错的最后一根稻草。平时口若悬河,急时竟慌不择路,连续不断的三个失误,将自己亲手送上了断头台。面对叛贼逆袭,做为削藩的总设计师,他本应处惊不乱,应对有方,然而,他解开“锦囊”抛出的第一个“妙计”,竟是自己留守京城,景帝御驾亲征。他把景帝当了高祖,他把自己当了萧何。景帝不曾见过硝烟,怎能与征讨四方的刘邦同日而语?他晁错书生意气,怎能与八面玲珑的老臣相提并论?危局来临,将天子推向风口浪尖,岂能不引起群臣不满情绪的再次反弹!更致命的举措是,他秉性不移,四处树敌,直致叛军压境,不思迎敌之策,居然开始顽强地寻找“乱源”。他找谁都行,却不该找袁盎。虽是宿敌,但他早已下野,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何必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呢?问题是,官场无善类,他只得绝地反击。经老臣窦婴疏通,袁盎直达天听,开始陈述自己对叛乱形势的评估。当时晁错在场,别无良方的他竟然咐和“盎策之善”。如此,晁错就在毫无防备下掉进了袁盎设计的陷阱,出现了致命的第三次失误。刚才还在喋喋不休地数落袁盎罪过,眨眼间又盛赞宿敌方略,此情此景,晁错穷兵黩武之态已显现无遗,而所谓“智囊”的形象,也于这一刻在景帝的心中轰然崩塌。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逆转,以为依仗天子可图天下事,已是晁错的一种常态认知,所以,当晁错退下,袁盎进言“今计独斩错”,以平乱祸时,景帝就“痛苦”地出卖了老师:“吾不爱一人谢天下”。
  无须置疑,晁错是忠臣,即便是其父以死相逼,也不曾动摇过他改革的决心。晁错是冤死。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晁错也没白死。景帝在危局前,毕竟借老师的人头与鲜血,凝聚了百官之力,渗透了藩王之心,用短暂的混乱与血腥,完成了帝国必修的“削藩”课题。
  弥足可惜的是,从文帝到景帝,晁错潜心研墨,图谋报国,可惜,十年磨一剑,剑刚出鞘,却急中生乱,乱中出错,最后取了自己的项上人头。
其他文献
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盖泽尔医学院的学者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卧室里摆放电视易让孩子发胖。  为考察电子媒体设备(包括电视、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对儿童健康状况的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对6522名10~14岁的孩子进行了调查,其中3/5的孩子房间中摆放了电视。分析结果显示:与卧室中没有放电视的同龄人相比,有电视的儿童比前者重约0.4公斤;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孩子的体重指数(BM
期刊
日本福冈牙科大学学者进行的一项文献回顾表明:暴露于二手烟中会让孩子更容易患上蛀牙。  研究人员发现:二手烟会对儿童口腔菌群和乳牙发育的矿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并通过影响唾液腺的发育和功能,降低唾液的生成和有效性。此外,二手烟往往增加了环境中镉元素的含量,减少了体内维生素C含量,削弱了孩子免疫系统的功能。它还会引起鼻塞,增加了用嘴呼吸的时间。
期刊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和内布拉斯加大学最新研究发现,藻类病毒ATCV-1能够影响人类大脑并使人变笨。  这种藻类病毒先前从未在健康人体内发现,研究人员发现它能够影响包括视觉处理和空间意识在内的大脑认知功能。  研究人员在一项咽喉微生物研究中偶然发现了这种病毒,而健康人咽喉中的DNA与ATCV-1的DNA相匹配。参与研究的90名志愿者中,40人的ATCV-1检测呈阳性,与检测呈阴性的人相比,他们
期刊
美国研究人员在最近一期《分子细胞》杂志上报告说,置身于寒冷环境有助于人体增加褐色脂肪,这种脂肪能够燃烧热量从而减轻体重。  迄今研究发现,人体内的白色脂肪负责储存多余能量,而褐色脂肪则能够燃烧能量,使体温上升。  由于人们通常生活在温度受控的环境下,对褐色脂肪的需求逐渐减少,因此褐色脂肪在婴儿体内比例较高,在成年人体内比例很小。肥胖者体内褐色脂肪含量相对较少。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发
期刊
美国著名作家和战地记者爱摩尔·本迪纳在他的《塌陷的城堡》一书中,记载了他在二战中亲眼目睹的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奇事。  那时候,我作为飞行员导航员和随军记者在B-17轰炸机飞行队服务,分队奉命对纳粹德国的卡塞尔市进行轰炸。轰炸机遭到德军猛烈的防空炮火阻击,这原本没有什么奇怪的,但不同于以往的是,这一次我们的油箱被击中了。奇迹就发生在这一刻,事后的勘验发现,炮弹弹头穿透油箱达20毫米,竟然没有引发爆炸
期刊
1.内衣不是每天都换。调查中,52%的妇女承认,她们的内衣不是每天都换的。微生物学家查尔斯·格巴博士指出,内衣穿一天,上面就会留有约0.1克的排泄物,大约相当于1亿个大肠杆菌。这些细菌会附着在手上,如果你不洗手就去揉眼睛甚至拿东西吃,就会因此而染上疾病。  2.食物掉了捡起来再吃。40%以上的妇女表示,她们吃过刚掉在地上就被捡起来的食物。以前也有种叫做“5秒钟规则”的说法,指落地食物只要在5秒之内
期刊
根据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长期、高剂量服用“抗胆碱能”药物与痴呆症风险相关。如果每天服用此类抗抑郁剂超过10毫克,或抗失眠药物4毫克,治疗尿失禁药物5毫克,服药时间超过3年,患痴呆症的风险就会增加。  目前,这类药物包装上通常会提示,其副作用包括可能引起注意力下降、记忆力问题和口干等。研究人员还建议,即使是非处方药,也最好遵医嘱服用,医生在开药时也应充分考虑药物副作用,尽量选择更安全的替代疗法
期刊
科学家声称接吻不仅仅是因为浪漫,因为爱,更因为它是我们建议免疫系统的一种方式,比起握手,接吻对人体更有益处。接吻可以帮助伙伴分享数百万的细菌从而来增强各自的免疫系统,使大家可以更好的抵御疾病。专家称,事实上,不亲密的接触可能会更使人生病,如握手。  得克萨斯大学能源调查主任研究接吻科学的以为教授,对接吻为什么是有意义的做出了解释。我们在与人接吻的时候,会交换8000万细菌,这似乎是很不卫生的。但是
期刊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男人喝点啤酒会使思维更敏锐。该结果已被发表在《意识与认知》期刊上。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选取40名身体健康的年轻男性,让他们进行了一系列脑筋急转弯测试。其中,一半人在测试之前喝了1升啤酒,其余人完全保持清醒。统计结果显示:喝酒组受试者比另外一组人答出的问题多出近40%,且每个问题的平均回答时间只有12秒,同样的问题,后者却需要15.5秒。  新研究负责人詹妮弗·威利博士表
期刊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对担心生命活力已到尽头的三四十岁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大好消息。研究人员说,实际上,一直到50多岁人们的性格都在进化中。  人们的性格在中年最为稳定——但之后开始衰退。专家发现,整个青少年时期,人的性格越来越稳定,中年到达巅峰,然后进入老年逐渐减弱,可能随着人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遇到的社会和生物学压力不同而发生变化。  这份研究报告说,外向是最稳定的性格特征,而随和最不稳定。比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