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建筑楼层后浇带的设计原理和温度变化对结构应力的影响方面分析了后浇带的愈合条件,阐述了后浇带愈合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温度变化差这一因素,并通过工程实例控制温差裂缝的计算,指出后浇带混凝土应尽量安排在秋冬季浇捣愈合最佳。
【关键词】后浇带;愈合;温度变化;收缩应力
前言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当中,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及共享空间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随人们的创意而变得越发纷繁复杂,大体量、大空间、大面积的建筑工程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在现有结构体系及施工技术水平上,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确保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结构的可靠性,尤其是由于温度、湿度、地基变形引起的工程结构裂缝,引起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为取消结构中的永久性变形缝和由于温度收缩应力和差异沉降带来不利影响,设计上常采用设置临时性变形缝(即后浇带)来处理。其优点在于对结构抗震、防水有利,简化了建筑构造,便于施工,同时节约了一些材料。该缝根据工程具体情况,保留一定周期,再用混凝土填筑密实,使现浇钢筋混凝土成为连续、整体、无伸缩缝的结构。因此,在工程建设中被广泛采用。
1 目前后浇带的设计概况
1.1 后浇带的分类
为解决高层建筑的主楼和裙房产生差异沉降而设置的后浇带为沉降后浇带。
为防止混凝土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为收缩后浇带。
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带为温度后浇带。
设计选用何种后浇带类型,须根据工程性质,结构情况及环境因素来确定。
1.2 后浇带的设计原理
纵观实际施工过程,结构最大温差、收缩及沉降等变形作用是在施工期间发生的。一些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大多数出现在混凝土入仓后的1~2个月内。特别是在养护条件差、施工环境多变等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早期裂缝”。以抗温差裂缝的后浇带为例,由于结构长度对温度应力的影响较为明显,可以把总温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温差将结构总长度分为若干段分别形成,在经历合理的周期后,将结构的若干段浇灌成整体,再继续承担第二部分温差和收缩,使两部分的温差和收缩应力均小于混凝土设计抗拉强度,就可以达到利用“后浇带”来控制裂缝的产生,取消永久性伸缩缝的目的,这就是后浇带的设计原理。
2 后浇带的愈合条件
后浇带混凝土自身有个温度和收缩的变形过程,而其两侧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第二部分温差和收缩变形还要继续,为防新浇筑后浇带在早期出现裂缝,后浇带愈合条件的分析和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温度变化对结构应力的影响
在温度变化时,混凝土结构若在无任何约束的条件下,会产生热胀冷缩的的现象,并且伸长或缩短的变形值与长度、温差成正比例关系,同时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反映在公式上为△L=(t2-t1)a。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的是与理论计算相差甚远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一是结构中的构件诸如梁、柱、墙、板众多固定约束,使温度变形受到阻碍,不能自由位移;二是钢筋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它们之间具有能抗相对变形(滑移)的粘接强度,限制了自由伸缩。而在后浇带存在的区域,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使得在温度变化时发生变形,产生应力,所以后浇带的愈合浇捣需要选择合理的时间和相应的措施。
2.2 后浇带愈合浇捣周期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设计要求温度后浇带的封浇应在两个月后进行,沉降后浇带应在主体结构完成,沉降速率趋向平稳后浇筑二期混凝土。但入模温度及封闭期间温度的变化,是后浇带施工成功与否的关键。忽略了气温变化带来的热胀冷缩,有可能在封浇后浇带时出现裂缝,使留设后浇带失去了意义。
根据温度收缩应力基本公式可知,温度应力首先和温差成正比,升温为正,应力为负,即引起压应力;降温为负,应力为正,即引起拉应力。当混凝土结构的降温与收缩同时发生时,将产生互相叠加的拉应力,容易开裂。
对于混凝土的最终温差△T由三部分组成,可表述为:
T=T0+Tt+Th
T0-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
Tt-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
Th-混凝土浇筑完后达到稳定时的温度。
由此可知,后浇带在夏季施工比秋冬施工更容易开裂。因此,在施工周期较长的工程中,后浇带的愈合浇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除满足前述的要求外,应尽量安排在秋冬季(即气温较低)施工,避免或减少由于温度变化导致裂缝的产生。
2.3 确保后浇带与其两侧楼板相对沉缩的措施
为防止后浇带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产生向下挠曲的情况,故在楼层排架及模板拆除过程中,保留后浇带两侧跨度范围内的模板支架,这样就可避免悬臂板下沉及因下沉而产生的附加应力。同时由于保留了模板支架,使后浇带与其两侧楼板处与同一受力平面上,避免了先、后混凝土之间产生相对沉缩的现象。
3 结语
(1)在工程实践中,结构变化多端,受力复杂,后浇带分布各异,可采用温差(包括收缩)变形小于或等于混凝土极限拉伸的原则来控制裂缝,即aT≤εpo其愈合条件除满足设计条件之外,还应在工程允许的施工周期内,尽量安排在秋冬季节愈合浇捣。当然由于工期原因,必须在夏天浇筑的,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后浇带愈合还是能取得相当满意的效果。
(2)我们从后浇带愈合期间的温控理论入手,说明了只要温度差控制在21.15℃以内,后浇带混凝土就不会出现裂缝。但上海地区一年的气温在+40℃~8℃之间变动,差值为48℃,每年要经过季节变换的循环,其温差值超过21.15℃,按上述温控理论后浇带混凝土可能会出现裂缝。但大量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种季节温差不是骤然发生的,而是随着季节的更替缓慢进行的。随着后浇带强度的增加,原结构混凝土与后浇带混凝土连成一体后整体刚度增加,变形会在整个楼层结构内展开,这样温度应力所产生的变形均匀地分散在楼层结构体内,进而呈现乃至肉眼看不到的裂缝,混凝土被拉裂的可能性就小的多。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东方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关键词】后浇带;愈合;温度变化;收缩应力
前言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当中,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及共享空间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随人们的创意而变得越发纷繁复杂,大体量、大空间、大面积的建筑工程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在现有结构体系及施工技术水平上,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确保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结构的可靠性,尤其是由于温度、湿度、地基变形引起的工程结构裂缝,引起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为取消结构中的永久性变形缝和由于温度收缩应力和差异沉降带来不利影响,设计上常采用设置临时性变形缝(即后浇带)来处理。其优点在于对结构抗震、防水有利,简化了建筑构造,便于施工,同时节约了一些材料。该缝根据工程具体情况,保留一定周期,再用混凝土填筑密实,使现浇钢筋混凝土成为连续、整体、无伸缩缝的结构。因此,在工程建设中被广泛采用。
1 目前后浇带的设计概况
1.1 后浇带的分类
为解决高层建筑的主楼和裙房产生差异沉降而设置的后浇带为沉降后浇带。
为防止混凝土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为收缩后浇带。
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带为温度后浇带。
设计选用何种后浇带类型,须根据工程性质,结构情况及环境因素来确定。
1.2 后浇带的设计原理
纵观实际施工过程,结构最大温差、收缩及沉降等变形作用是在施工期间发生的。一些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大多数出现在混凝土入仓后的1~2个月内。特别是在养护条件差、施工环境多变等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早期裂缝”。以抗温差裂缝的后浇带为例,由于结构长度对温度应力的影响较为明显,可以把总温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温差将结构总长度分为若干段分别形成,在经历合理的周期后,将结构的若干段浇灌成整体,再继续承担第二部分温差和收缩,使两部分的温差和收缩应力均小于混凝土设计抗拉强度,就可以达到利用“后浇带”来控制裂缝的产生,取消永久性伸缩缝的目的,这就是后浇带的设计原理。
2 后浇带的愈合条件
后浇带混凝土自身有个温度和收缩的变形过程,而其两侧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第二部分温差和收缩变形还要继续,为防新浇筑后浇带在早期出现裂缝,后浇带愈合条件的分析和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温度变化对结构应力的影响
在温度变化时,混凝土结构若在无任何约束的条件下,会产生热胀冷缩的的现象,并且伸长或缩短的变形值与长度、温差成正比例关系,同时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反映在公式上为△L=(t2-t1)a。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的是与理论计算相差甚远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一是结构中的构件诸如梁、柱、墙、板众多固定约束,使温度变形受到阻碍,不能自由位移;二是钢筋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它们之间具有能抗相对变形(滑移)的粘接强度,限制了自由伸缩。而在后浇带存在的区域,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使得在温度变化时发生变形,产生应力,所以后浇带的愈合浇捣需要选择合理的时间和相应的措施。
2.2 后浇带愈合浇捣周期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设计要求温度后浇带的封浇应在两个月后进行,沉降后浇带应在主体结构完成,沉降速率趋向平稳后浇筑二期混凝土。但入模温度及封闭期间温度的变化,是后浇带施工成功与否的关键。忽略了气温变化带来的热胀冷缩,有可能在封浇后浇带时出现裂缝,使留设后浇带失去了意义。
根据温度收缩应力基本公式可知,温度应力首先和温差成正比,升温为正,应力为负,即引起压应力;降温为负,应力为正,即引起拉应力。当混凝土结构的降温与收缩同时发生时,将产生互相叠加的拉应力,容易开裂。
对于混凝土的最终温差△T由三部分组成,可表述为:
T=T0+Tt+Th
T0-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
Tt-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
Th-混凝土浇筑完后达到稳定时的温度。
由此可知,后浇带在夏季施工比秋冬施工更容易开裂。因此,在施工周期较长的工程中,后浇带的愈合浇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除满足前述的要求外,应尽量安排在秋冬季(即气温较低)施工,避免或减少由于温度变化导致裂缝的产生。
2.3 确保后浇带与其两侧楼板相对沉缩的措施
为防止后浇带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产生向下挠曲的情况,故在楼层排架及模板拆除过程中,保留后浇带两侧跨度范围内的模板支架,这样就可避免悬臂板下沉及因下沉而产生的附加应力。同时由于保留了模板支架,使后浇带与其两侧楼板处与同一受力平面上,避免了先、后混凝土之间产生相对沉缩的现象。
3 结语
(1)在工程实践中,结构变化多端,受力复杂,后浇带分布各异,可采用温差(包括收缩)变形小于或等于混凝土极限拉伸的原则来控制裂缝,即aT≤εpo其愈合条件除满足设计条件之外,还应在工程允许的施工周期内,尽量安排在秋冬季节愈合浇捣。当然由于工期原因,必须在夏天浇筑的,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后浇带愈合还是能取得相当满意的效果。
(2)我们从后浇带愈合期间的温控理论入手,说明了只要温度差控制在21.15℃以内,后浇带混凝土就不会出现裂缝。但上海地区一年的气温在+40℃~8℃之间变动,差值为48℃,每年要经过季节变换的循环,其温差值超过21.15℃,按上述温控理论后浇带混凝土可能会出现裂缝。但大量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种季节温差不是骤然发生的,而是随着季节的更替缓慢进行的。随着后浇带强度的增加,原结构混凝土与后浇带混凝土连成一体后整体刚度增加,变形会在整个楼层结构内展开,这样温度应力所产生的变形均匀地分散在楼层结构体内,进而呈现乃至肉眼看不到的裂缝,混凝土被拉裂的可能性就小的多。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东方建筑安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