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基督教信仰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860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当代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人来说,西方教会“迫害”科学家的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即便是基督教文化源远流长的西方社会,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中也仅仅看到科学和宗教矛盾对立的一面。这说明一个事实:主流文化认为,宗教和科学如水火两极,教会在科学萌芽的时代所起到的作用大都是压制、驱逐、迫害,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宗教势力的斗争史。但当我们跳出熟悉的思维框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近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却发现了历史的另一面。
  一位研究中世纪科学史的历史学家林·怀特指出:“从13世纪到18世纪,事实上,每一位重要的科学家都用宗教说法来解释他的动机。”著名的科学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甚至认为:“对科学可能性的相信,发生在现代科学原理发展之前,它是从中世纪神学无意识地派生出来的。”
  
  《天体运行论》:基督教会的出版物
  
  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通常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标志,即以《天体运行论》在1543年出版作为近代科学史的“历史元年”。那么这位引领历史走入科学时代的人物——哥白尼与宗教是怎样的关系呢?他的《天体运行论》又是如何出版的呢?
  哥白尼的父亲早逝,在孩提时代他被送给舅舅——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抚养。长大后,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被训练成为一名内科医生。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天主教教士。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了,最开始,他对出版此书一直犹豫不决,并不是因为他害怕被教会指控为异端(虽然在很多教科书中有这种说法,但并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而是因为他想避免其他科学家的嘲笑,这些科学家仍笃信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最终促使这部堪称科学史革命的《天体运行论》出版的是两位路德宗(基督教的一个宗派)教会成员,哥白尼的基督教徒好友——乔治·乔基姆·雷蒂克斯和安德烈·奥西恩得。正如一位现代学者所说:“没有历史学家会掩盖这样的事实,即一位路德宗的王子(普鲁士的阿尔布雷克公爵)资助了哥白尼的著作出版,一位路德宗的神学家(安德烈·奥西恩得)安排了印刷,而另一位路德宗的神学家(乔治@乔基姆雷蒂克斯)监督了该书的印刷。”
  可见,哥白尼与宗教关系非常紧密,他本身是一名教士,而且并没有因为“日心说”受到教会的谴责或迫害。那本举世瞩目的杰作更是在多个基督教会重要人物的参与下成功出版。这一信息也许会使很多人感到讶异,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哥白尼之后众多贡献卓绝的科学巨匠与宗教的紧密关系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科学巨匠的虔诚信仰
  
  哥白尼之后,在天文学上又出现了一位开创性人物——开普勒。他提出并经过实验证明的“开普勒三定律”将哥白尼的静态太阳系统带入到动态日心说系统,他还是把重量定义为两个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第一人,这个洞见后来被牛顿引用并形成万有引力定律。这位26岁就出版著作,并被授予皇家数学家头衔的天才科学家,也是一位笃信基督教的路德宗教徒。在他的第一本书《宇宙的奥秘》里,他把所有的荣誉和赞美都归于上帝,在他的临终时刻,牧师问他,他的信仰通常在哪里,他平静地回答,“单单只在救赎主耶稣基督的工作里”。他为自己写下了如此的墓志铭:“过去我习惯测量天空,现在我必须测量大地,虽然我的灵魂向天而去,我俗世的肉体却在这里歇息。”
  开普勒的发现在其去世后得到巨大反响,回应这一反响的科学家中就有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艾萨克·牛顿。正是开普勒的行星定律帮助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使他成为科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科学家。但事实上,他对科学的热情却源于对基督教的诚挚信仰。数学家埃里克·贝尔说他“没有想成为别的,只想成为一名基督教徒”。他的许多著作更像是对《圣经》的回应,例如,万有引力的发现也证实了《圣经》上的话:“上帝将大地悬在虚空。”
  其实,牛顿很早就在他的自然科学工作里刻上了神学的印记。牛顿的家庭宗教气氛浓厚,他的继父是牧师,母亲则是虔诚的教徒。牛顿在剑桥毕业时,理应接受神职。但是,牛顿却公开声明,为了更好地“侍奉上帝”,他将不接受神职,而代之以自然哲学的研究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从而赢得了英王查理二世的特许。牛顿相信:“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其中各种形式是如此绚丽多彩,各种运动是如此错综复杂,它不是别的,而只能出于指导和主宰万物的上帝的自由意志。”
  与牛顿同时代,并因发展了微积分学受到学界赞誉和推崇的莱布尼茨也是一名路德宗信徒。他在数学上的贡献至关重要,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没有数学家的成就,科学革命将举步维艰。他们将莱布尼茨称为现代科学的创始人。但这位重要的科学家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把《圣经》看作上帝的权威话语,并坚持认为在真正的信仰和有效的理性之间没有冲突。
  
  从历史背景看近代科学
  
  随着时光流转,更多的科学家如繁星般在历史天空中散发耀眼的光辉。在物理学界发现电流的伏特,以其名‘字作为电流强度单位的安培,提出电阻概念及“欧姆定律”的欧姆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而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开启人类电气时代的科学巨匠法拉第不仅每天阅读《圣经》,还将其大部分收入捐献给教会。设置绝对零度天平的开尔文则认为基督教与科学高度兼容,并劝导那些认为科学与宗教存在冲突的人“如果你更深一步地思考,科学将迫使你最终相信上帝。”除了物理界,“化学之父”玻意耳、“原子之父”道尔顿、发现燃烧原理的拉瓦锡、“现代解剖学之父”维萨里、发现并创立微生物学的巴斯德
  这些信仰基督教的科学大家不胜枚举。
  面对这些事实,我们发现“把科学和宗教看作单纯的矛盾对立”是存有极大偏见的看法。实际上,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与其他宗教有很大不同,基督教总是教导并坚持只有一个上帝,一种理性的存在,那么按照上帝形象创造的人也就具有理性,并可以学习和研究他们所生存的世界。而在古希腊时代和东方文化中缺少这一预设,泛神论占有主流地位。怀特海认为,科学的起源需要基督教“坚持上帝是理性的主张”。基督教另外一个突出的预设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并独立和区别于世界。科学不会出现在持万物有灵论的地方,因为当每一种东西——石头、树木、动物……都拥有神的灵性和力量,人就无法把自然界当作实验的对象了。
  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都没有基督教传统,在近现代科学史上也贡献寥寥。帮助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几何学一直是一门实用技术,从未上升到理性高度。印度由于普遍信奉万物有灵的印度教,而抛弃竞争和技术发明,也使科学的大门向他们关闭。古代中国将人、社会与大写的自然界视为统一,也使我们的祖先不再自信用有限的头脑能够掌握和控制自然法则。
  既然基督教为科学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和动力,为何大多数人忽视了基督教对近代科学发展的贡献呢?答案似乎要回到安德鲁·迪克·森怀1896年出版的《基督教界科学和神学冲突的历史》,自从那时起,随着世俗主义的兴起,无数大学的教授不加批判地接受怀特关于科学是基督教大敌的论点。因此,今天的学生和公众没有意识到,从中世纪到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科学家不仅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且在他们寻求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理论中,常常受到圣经的启发和激励。对于他们,真理只有一个,而上帝就是它的作者。
  当时光流转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唯物主义思想早已在科学界深入人心,更多的科学家成为无神论者,极少有人将信仰当作科学工作的目的和动力。在历史上,一些科学与宗教的矛盾、争斗也时有发生,但我们更应该从历史的宏大背景下看待近代科学家和他们的信仰,认真考据当时的真实历史,而不是以现代人的视角主观分析推断,将宗教和科学推向更远的两极。(文章代码:2214)
  【责任编辑】林 京
其他文献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为人们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上各种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也悄然而至。  网络时代里每个网民都有可能遭遇的噩梦首先是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蔓延,病毒给个人,和企业用户带来的损失已经不可估量。从病毒造成破坏的情况来看,系统无法使用、网络无法登陆、浏览器配置被修改、数据部分丢失是病毒的主要破
“我的事情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感谢你们为了我的事跑这么多趟。”近日,重庆市垫江县检察院干警来到该县高安镇新曲村回访时,村民汪某感激地说道。在得知汪华已将8000元现金交由村主任,并委托其转交给汪某后,干警会同村干部将8000元补偿款交到了汪某手中。  5年前,汪某因土地复垦补偿分配问题,找到汪华。汪某称,自家的院坝地在土地复垦时,被汪华卖了2万余元,但事后并未将价款交给他。对此说法,汪华却有不同意
北欧主要的电力公司之一挪威国家电力公司决定在挪威建立“世界上第一座渗透压发电站”,预计2008年底竣工。对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水电等人们都耳熟能详,这个“渗透压发电”又是个什么东西呢?没有落差的水,如何发出电来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渗透压”:假设有两杯水,一杯淡水,一杯盐水,底部用一根管子连通起来。淡水一边没有盐,对于盐水里的盐离子来说,淡水那边是无人居住的旷野,所以纷
一个人能否使全球变暖的速度放慢?当然可以!你可以与科学家、商界和政府一起,采取行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信就看看下面这些好点子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可行。    把食品变成燃料 涉及的非石油燃料来源包括玉米、大豆、柳枝稷、废物和废食用油。现在全美每年已有55亿蒲式耳的玉米变成乙醇,而大部分新型汽车都能使用EIO(10%的乙醇加90%的汽油)。废物、木浆和玉米皮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们能够生产一种被称为纤
要说未来千年的新技术究竟是什么样,谁也很难说清楚,但结果肯定是火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下面我们仅就现在所能想到的做一预测。    连接地球与宇宙太空梯    如果制造连接静止卫星与地球表面的太空梯,那么即使不用火箭也能造访静止卫星,这不就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卫星修理和旅游宇宙了吗?二个世纪50年代前苏联工程师尤利·阿尔图塔诺夫提出这个设想。这个想法在后来的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  从理论上讲,太空梯并小神奇
何为霍乱?    霍乱,英文名cholera我国早期译作虎列拉。霍乱翌病的罪魁祸首是霍乱弧菌。f1为霍乱弧菌对付人类的杀手锏——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特点可以用如下121字总结:发病猛、传播快、波几广、危害重。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弧菌。霍乱弧菌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在显微镜下,菌体短小,呈弧形或逗点状,弧菌也因此得名。  霍乱弧菌分为两个生物型,分别是古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
在不断膨胀的城市里,谁出门都有不认识路的时候,一份纸质地图早已成为家庭必备的工具,但说起电子地图,许多人可能还有些陌生。电子地图是以地图数据库为基础,以数字形式存储于电脑中,能在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的可视
从古籍记载看,印章的起源,首先与印章是权力的象征有关,特别是帝、王有关。换句话说,印章最早是以官印身份出现的。《后汉书·祭祀志》则认为官印起源于夏、商、周三王:“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玉玺,以检奸萌。”这说明,在古代,帝、王是首先使用印章的人。也就是说,印章首先是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出现的。其后,各级官吏也都陆续有了印章,以行使其职权。元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对玺印是权力的象征有过深刻
地球上已知最硬的矿物是被称为“宝石之王”的钻石,其矿物学名称为“金刚石”。有资料记载,世界上最早发现钻石的国家是印度。钻石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damas”,是坚不可摧、不可驯服的意思。在自然界的宝石王国中,结构成分越简单的宝石往往硬度越高。钻石的成分为最单一的碳原子,常常形成八面体、立方体、菱形十二面体等等规则的或者不规则的几何外形。钻石内部碳原子排列十分紧密,质地坚硬,摩氏硬度(指一种相对硬度,
在昆虫世界里,蜜蜂是名声显赫的益虫。它们有群栖的习性,文明礼貌,团结合作,在为人类造福的辛勤劳动中,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秩序井然的战斗集体。  蜜蜂没有个体单干户,它们是由许多只蜜蜂所组成的群体大家庭。一箱蜜蜂,也叫一群蜂,人们习惯上称为一个蜂群。它们分工合作,互相依存,过着和谐、融洽、有条不紊的生活。单个蜜蜂,只不过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组织成员,它们若脱离开这个整体,便无法生存。    雌蜂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