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岜沙,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走进岜沙,似乎来到了一个远离凡俗,隔绝喧嚣的圣地。
这个深藏在贵州东南的苗族村寨,距凯里250多公里,离从江县城7.5公里。岜沙苗族作为一个神奇独特的民族,被民俗和民族学家誉为世界仅存的苗族远古遗风完整保持者,是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传说岜沙是九黎部落的一支,当年,蚩尤与黄帝征战涿鹿(今河北省),失败被杀,其兄弟便率残部向西南部撤退。他们的祖先披荆斩棘来到岜沙,见到这里的树木郁郁葱葱,他们认为这里很安全,又隐蔽,于是就在这里隐居下来。
目前岜沙有五个自然寨组成,有422户2150人左右。千百年来,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传统和信仰,紧紧联系在远古祖先的遗制中,代代传承,形成了一座奇特的“文化孤岛”。
“最后的枪手部落”
历史上的抗争和征服使岂沙苗人养成了粗犷的性格和尚武的精神,在岜沙,有无腰刀就是识别英雄和懦夫的标志。岜沙苗人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一枝猎枪一条狗,一枝扛子朝山走。
岜沙男子常年随身必佩火枪,腰间挂着腰刀、铁沙袋、火药袋,看上去就像远古时代的武士。这山里虽早已没有飞禽走兽可打,但他们要的大概就是那股气魄,所以常年枪不离手。由于我是远方来的客人,村长组织了几名枪手来到村寨边,给我荷枪实弹地展示一番。几名枪手站成两排,个个昂头挺胸、神气威武。只听村长一声令下,枪手们举枪向天,依次扣动扳机,耳边“砰,砰”作响,声音虽然不是那么震耳,但是也够让我震惊的。
岜沙人是以树为神的部落,头上蓄留的发譬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岜沙男人的服饰是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大多数男子腰上挂一个烟袋,这个烟袋绣有漂亮的图案,非常精美,不用问,这一定是情人送的。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只有领口、袖口绣有彩锦。衣服的布料是自己染织出来的,因此家家都有织布机,过着标准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世居于此的苗人对现代文明似乎无动于衷,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古老的习俗,被人称为“最后的枪手部落”、“活着的兵马俑”。
用镰刀剃发的岜沙男子
岜沙的苗族男子,清一色的光头上挽着同一模式的发譬,苗话叫“户棍”,即剃掉头部四周的头发,将剩余部分束于头顶,盘成鬏髻。他们在儿时就髡发,前额头发剃光,留脑部头发披于肩后。至成年时开始蓄发,渐渐绾髻于头顶,额头勒一条花布巾,此装束至今不变。有人说岜沙人的这种发型,是苗族从狩猎时期向农耕时期转变时的遗风;有人说这种发型是清朝的遗风;也有人说是唐宋时期的遗风。据说,当年日本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日本人根在岜沙”曾传扬一时。
岜沙男人剃头很特别,竟然是用镰刀雕琢出的,至今还保留着用镰刀剃发的习俗,这也是人们到这里来猎奇,大开眼界的原因之一。好客的杨村长特意为我找来俩个岜沙男子,让他们给我现场演示用镰刀剃头的绝活。好家伙,只见一人手拿割草用的镰刀,按着另外一个人的头,手起刀落,就见缕缕青丝在镰刀的切割下,唰唰地坠落在地。没有一袋烟的工夫,头发就剃完了。这样的头型在岜沙一直保留着,即使人们到了外面打工留了长发,一旦回到岜沙就会重新留起当地的头型。
岜沙奇景禾晾
岜沙还有一奇景,就是他们的禾晾。那是一个个用碗口粗的原木架起的,有2层多楼高,禾晾顶上是一米左右的树皮小屋顶,整个架子中间每半米左右就是一根横梁,看起来就像拉得很宽的梯子。岜沙人在糯禾收割下来后,将500多棵糯禾扎成一捆,然后再一捆一捆的晾晒在禾晾上近1个月,最后再收进禾仓。禾晾、禾仓是配套使用的,岜沙有多少户人家,用于晾晒糯禾的禾晾就有多少个,而储藏糯禾的禾仓也就有多少个。其中,时间最长的禾晾已经使用了180多年。
木制的禾晾、禾仓一般建造在村寨的四周,岜沙人将奇数视为吉利数,因此每个禾晾有7、9或11根晾晒糯禾的横杆,高度大约在9-10米左右,宽则根据地形而定,杆顶则由树皮搭成雨篷。走进寨子,随处可见挂满金色糯禾的禾晾掩映在大大小小的禾仓中。据当地人介绍,禾晾能否挂满代表着当年的收获状况,而禾仓的大小也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在岂沙,只有本家人才能爬上禾晾挂当年的新糯禾,出嫁的女儿及其儿女都被严禁攀爬。
山壁渗出的“眼泪水”
岜沙人居住在山上,因此非常缺水。为了取水,人们往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有时候还要翻山越岭。我曾随着几个挑水的人一起去看过,翻过一座山,来到了他们的取水池。这是一口山泉眼的水源,说是山泉眼,实际就是水顺着山壁渗出的涓涓细流,看到这样的情形,我想只能用“眼泪水”来形容。村子的人在泉眼边砌了一个类似池子的石板边,但池子里的水甚至铺不满池底。池子边围了好多人,只见两个女孩子猫着腰用舀水的瓢刮着池底,艰难地每次只能刮出一口水,要想盛满一桶得二十多分钟。水池的边上已经摆着十几个空水桶,看起来要盛满这些水桶还要等待好久的时间。这是我们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感受水的重要,也深深体会到了水在岜沙人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当晚,当好客的主人家端来小半盆水给我洗漱时,我深深的感到是那样的珍贵,丝毫没有了铺张的勇气。
在夕阳下,岜沙显得非常美丽。那一排排高高的禾晾架被晚霞渲染的很灿烂,很壮观,它象一个个岜沙的枪手,忠实地站守在村寨边,保卫着这里的一切,希冀着人们的安康。岜沙的人们甘于清淡,守望着这里的原始,却没有人去苛求改变这里的一切。我们希望岜沙的明天还是那样的古老,那样的淳朴,那样的自然,保留主那份历史的遗产。
这个深藏在贵州东南的苗族村寨,距凯里250多公里,离从江县城7.5公里。岜沙苗族作为一个神奇独特的民族,被民俗和民族学家誉为世界仅存的苗族远古遗风完整保持者,是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传说岜沙是九黎部落的一支,当年,蚩尤与黄帝征战涿鹿(今河北省),失败被杀,其兄弟便率残部向西南部撤退。他们的祖先披荆斩棘来到岜沙,见到这里的树木郁郁葱葱,他们认为这里很安全,又隐蔽,于是就在这里隐居下来。
目前岜沙有五个自然寨组成,有422户2150人左右。千百年来,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传统和信仰,紧紧联系在远古祖先的遗制中,代代传承,形成了一座奇特的“文化孤岛”。
“最后的枪手部落”
历史上的抗争和征服使岂沙苗人养成了粗犷的性格和尚武的精神,在岜沙,有无腰刀就是识别英雄和懦夫的标志。岜沙苗人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一枝猎枪一条狗,一枝扛子朝山走。
岜沙男子常年随身必佩火枪,腰间挂着腰刀、铁沙袋、火药袋,看上去就像远古时代的武士。这山里虽早已没有飞禽走兽可打,但他们要的大概就是那股气魄,所以常年枪不离手。由于我是远方来的客人,村长组织了几名枪手来到村寨边,给我荷枪实弹地展示一番。几名枪手站成两排,个个昂头挺胸、神气威武。只听村长一声令下,枪手们举枪向天,依次扣动扳机,耳边“砰,砰”作响,声音虽然不是那么震耳,但是也够让我震惊的。
岜沙人是以树为神的部落,头上蓄留的发譬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岜沙男人的服饰是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大多数男子腰上挂一个烟袋,这个烟袋绣有漂亮的图案,非常精美,不用问,这一定是情人送的。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只有领口、袖口绣有彩锦。衣服的布料是自己染织出来的,因此家家都有织布机,过着标准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世居于此的苗人对现代文明似乎无动于衷,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古老的习俗,被人称为“最后的枪手部落”、“活着的兵马俑”。
用镰刀剃发的岜沙男子
岜沙的苗族男子,清一色的光头上挽着同一模式的发譬,苗话叫“户棍”,即剃掉头部四周的头发,将剩余部分束于头顶,盘成鬏髻。他们在儿时就髡发,前额头发剃光,留脑部头发披于肩后。至成年时开始蓄发,渐渐绾髻于头顶,额头勒一条花布巾,此装束至今不变。有人说岜沙人的这种发型,是苗族从狩猎时期向农耕时期转变时的遗风;有人说这种发型是清朝的遗风;也有人说是唐宋时期的遗风。据说,当年日本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日本人根在岜沙”曾传扬一时。
岜沙男人剃头很特别,竟然是用镰刀雕琢出的,至今还保留着用镰刀剃发的习俗,这也是人们到这里来猎奇,大开眼界的原因之一。好客的杨村长特意为我找来俩个岜沙男子,让他们给我现场演示用镰刀剃头的绝活。好家伙,只见一人手拿割草用的镰刀,按着另外一个人的头,手起刀落,就见缕缕青丝在镰刀的切割下,唰唰地坠落在地。没有一袋烟的工夫,头发就剃完了。这样的头型在岜沙一直保留着,即使人们到了外面打工留了长发,一旦回到岜沙就会重新留起当地的头型。
岜沙奇景禾晾
岜沙还有一奇景,就是他们的禾晾。那是一个个用碗口粗的原木架起的,有2层多楼高,禾晾顶上是一米左右的树皮小屋顶,整个架子中间每半米左右就是一根横梁,看起来就像拉得很宽的梯子。岜沙人在糯禾收割下来后,将500多棵糯禾扎成一捆,然后再一捆一捆的晾晒在禾晾上近1个月,最后再收进禾仓。禾晾、禾仓是配套使用的,岜沙有多少户人家,用于晾晒糯禾的禾晾就有多少个,而储藏糯禾的禾仓也就有多少个。其中,时间最长的禾晾已经使用了180多年。
木制的禾晾、禾仓一般建造在村寨的四周,岜沙人将奇数视为吉利数,因此每个禾晾有7、9或11根晾晒糯禾的横杆,高度大约在9-10米左右,宽则根据地形而定,杆顶则由树皮搭成雨篷。走进寨子,随处可见挂满金色糯禾的禾晾掩映在大大小小的禾仓中。据当地人介绍,禾晾能否挂满代表着当年的收获状况,而禾仓的大小也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在岂沙,只有本家人才能爬上禾晾挂当年的新糯禾,出嫁的女儿及其儿女都被严禁攀爬。
山壁渗出的“眼泪水”
岜沙人居住在山上,因此非常缺水。为了取水,人们往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有时候还要翻山越岭。我曾随着几个挑水的人一起去看过,翻过一座山,来到了他们的取水池。这是一口山泉眼的水源,说是山泉眼,实际就是水顺着山壁渗出的涓涓细流,看到这样的情形,我想只能用“眼泪水”来形容。村子的人在泉眼边砌了一个类似池子的石板边,但池子里的水甚至铺不满池底。池子边围了好多人,只见两个女孩子猫着腰用舀水的瓢刮着池底,艰难地每次只能刮出一口水,要想盛满一桶得二十多分钟。水池的边上已经摆着十几个空水桶,看起来要盛满这些水桶还要等待好久的时间。这是我们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感受水的重要,也深深体会到了水在岜沙人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当晚,当好客的主人家端来小半盆水给我洗漱时,我深深的感到是那样的珍贵,丝毫没有了铺张的勇气。
在夕阳下,岜沙显得非常美丽。那一排排高高的禾晾架被晚霞渲染的很灿烂,很壮观,它象一个个岜沙的枪手,忠实地站守在村寨边,保卫着这里的一切,希冀着人们的安康。岜沙的人们甘于清淡,守望着这里的原始,却没有人去苛求改变这里的一切。我们希望岜沙的明天还是那样的古老,那样的淳朴,那样的自然,保留主那份历史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