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Nature Genetics上发表金丝猴属物种高海拔适应遗传机制研究成果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包括5个近缘物种:滇金丝猴(R.bieti),怒江金丝猴(R.strykeri ),川金丝猴(R. roxellana)、黔金丝猴(R. brelichia)和越南金丝猴(R. avunculus)。所有物种均被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危物种。除了重要保护生物学价值,金丝猴属物种不仅发展出以树叶为食的特化食性,而且占据了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生境类型(800-4500m)。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分别生活在中国贵州和越南北部的低地山区,滇金丝猴,川金丝猴和怒江金丝猴生活在西藏和中国中部不同的高海拔区域。尤其是滇金丝猴,目前仅存于我国滇藏交界的高寒森林中,海拔高度都在4000米左右, 是除人类外世界海拔分布最高的灵长类动物。金丝猴属物种为研究动物对高海拔环境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动物模型。近年来基因组学,特别是进化基因组学的发展,为系统和整体的揭示自然选择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课题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勇斌课题组、芝加哥大学吴仲义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基因组所强强联合,成立联合攻关团队,对金丝猴属物种高海拔环境适应遗传机制开展研究。首先,利用二代Ilumina HiSeq2000测序平台,对一只滇金丝猴进行denovo测序,并与其他哺乳动物的比较基因组分析显示:滇金丝猴中显著扩张基因家族中的基因显著富集在DNA修复和氧化磷酸化过程。此外,对滇金丝猴和猕猴多个组织进行RNA测序和比较转录组分析显示:能量代谢相关组织(心脏和肌肉)中高表达基因富集在与氧化磷酸化和心脏肌肉收缩相关通路。
  接下来,对同属的黔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各一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并结合已经发表的川金丝猴denovo基因组,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三个高海拔金丝猴物种中(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和川金丝猴)发现6个基因中的8个共有氨基酸替换,与肺功能,DNA修复和血管生成相关。对其中与DNA修复相关的CDT1的紫外辐照实验表明突变型相对于野生型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推测突变有助于金丝猴在高海拔环境中对紫外线的抵抗。对与血管生成相关的RNASE4基因检测发现突变型在诱导HUVEC细胞生成管状结构方面具有更高活性。推测突变可能增强RNASE4的血管生成能力,有助于金丝猴适应高海拔环境。最后,对滇金丝猴一个群体(20个个体)和川金丝猴三个群体(26个个体)进行基因组扫描,发现了群体之间的重叠和各群体特异的受选择基因,这些基因与DNA修复,心脏和血管发育,缺氧反应,能量代谢和血管生成相关。
  本研究基于多层次研究,包括种上和群体的基因组序列分析,转录组和功能实验,发现与金丝猴物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相关的遗传机制。以非人灵长类为研究模型,为高海拔适应这一复杂性状提供一个新的和更全面的揭示。该研究结果以封面文章发表于Nature Genetics上(Yu et al. 2016. Genomic analysis of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identifies genes and processes related to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Nature Genetics, 48, 947-952)。于黎研究员,吴仲义教授和张亚平院士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其他文献
2015年11月21日,正在贵州黔南州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核心部件“馈源舱”进行首次升舱试验,整个工程即将进入尾声,FAST 突破了射電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它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张兵,现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大连舰艇学院客座教授。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长期从事近程反导武器系统的研究、研制、装备工作,在国防重大科研项目研制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多次获得奖励及荣誉称号。2012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央企业先进职工;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被评为
不需要电池,只要把充电线插在衣服或者背包上的固定接口,随身听就能畅听无阻;出差在外,不必再担心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不够用,只要把电脑对着光源,就能任意使用……  这些便捷或许是现在很多年轻“电子一族”可望仍不可及的梦想。科技日新月异,薄膜太阳电池的出现,告诉我们这些梦想不再遥远。这种新型太阳电池像纸张一样薄,可以弯曲折叠,所以被普遍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不仅如此它还能应用于地面:既能安装在建筑物的顶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小小说作为一种新文体,以独立的姿态出现于中国当代文坛。也就是从那时起,小小说异军突起,经过几代小小说人的共同努力,在短短四十年时间内,小小说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学样式,跻身“小说四大家族”,进入鲁迅文学奖评选序列,成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文体。  一、小小说发展情况  小小说还有许多芳名: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袖珍小说、千字小说、快餐小说、迷你小说等。不管称它什么,
中科院微生物所张立新团队与美国刘平华和张燕教授团队合作,解析出青蒿素类过氧桥键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结果发布于《自然》杂志。自然界中含有过氧桥键的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感染、抗肿瘤、以及抗心律失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青蒿素已经作为抗疟疾药物应用于临床接近40年。青蒿素抗疟疾作用机理主要在于通过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使其泡膜、核膜以及质膜均遭到破坏,
卢春明,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2008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采用基于磁共振和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fNIRS)技术考察人际间语言交流及其障碍的脑机制。发表SCI论文20多篇,包括以独立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的PNAS、Journal ofNeuroscience、Neurology等期刊文章。2009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并主讲脑功能弥散功能成像(又称fNIES)研究生课
教学环境理论的研究表明,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诸要素之间都发生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一个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本文就如何创建积极的非物质课堂环境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增强“吸力”——让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1.活化教学素材的呈现形式  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此
G蛋白偶聯受体(GPCR)是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超过30%的临床处方药是直接作用在GPCR上的,相关的研究已经获得了10次诺贝尔奖。GPCR主要通过G蛋白或者Arrestin信号转导行使功能,然而无论是G蛋白还是Arrestin,如何识别特异的受体产生的信号指令,并翻译成下游的功能的机制尚不清楚。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王江云课题组和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孙金鹏课题组应用最新的非天然氨基酸编码方法和19FNM
先进检测技术是现代生物学与材料学取得巨大进步的核心推动力,是人们在对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认识需求日益加深的基础上产生的。探测并了解界面的结构和性能对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于诊断、治疗以及替换或修复损伤组织和器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卢晓林在这方面有很深的认识,他利用非线性分子振动光谱专注于高分子和生物界面的结构研究,这些研究为理解界面上重要的物理化学现象、推广
1990年4月24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用“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将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到太空,使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探索,包括对地球、对宇宙、对地球与星系之间的关联,以及对星系的形成、对物质和能量的认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彼时,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工作的张晓一边体会所学数学知识用在工程上的乐趣,一边在思考——为什么真正用于工程中的数学,常常不符合数学的严格逻辑推理体系?工程中,数学到底是按什么样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