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涵秋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q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东书局1923年5月28日出版的《半月》第二卷第十二号,是“李涵秋先生纪念号”。封面为谢之光所绘民初妇女图,内有袁克文的纪念题词、李涵秋先生墨迹和签名、李涵秋先生之遗物等图片多幅,并且刊有纪念李涵秋的文章13篇,还有挽诗挽联等近百首。
  《半月》编辑部还为纪念号寫有说明:“本期李涵秋先生纪念号,是为对于李先生表示悼念和敬意而作的,所有材料,除自撰的几种外,其遗像遗物照片事略著作一览表挽联挽诗等,都有李先生介弟镜安先生供给。……关于纪念李先生的文字,外间也有投稿几种,只因寄到已迟,来不及加入,特此致歉。”
  李涵秋卒于1923年5月13日,相隔一月有余的6月28日出版的《半月》即有纪念号,除感叹编辑出刊速度以外,可以见得李涵秋在旧时文坛的地位。那时的旧派文人纷纷撰文纪念,逝去的李涵秋似乎宣告着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一个时代的终结。
  李涵秋是近代著名小说家,别号沁香阁主,江苏扬州人。他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少年时即聪颖过人,并且酷爱读书,放弃科举而致力于古诗文。初时以授课为生,后受李石泉聘赴汉口为西席,居于汉口四年,逐步走上了写作之路。李涵秋于1909年至1911年间在汉口《公论新报》刊载小说《过渡镜》,至五十二回因辛亥革命而辍刊。1914年复至上海《大共和报》、《神州日报》续刊四十八回,且改名《广陵潮》,并由震亚书局出版,一举成名。李涵秋平生著作颇丰,所著小说为文言10种、白话文23种,另有笔记杂著多种,代表作有《广陵潮》、《侠凤奇缘》、《战地莺花录》、《沁香阁诗集》、《沁香阁笔记》等。1923年5月,李涵秋因脑溢血病逝于扬州,享年虚岁50。
  在《半月》李涵秋先生纪念号上,同为旧派文学大家同时又是《半月》主编的周瘦鹃所写《我与李涵秋先生》,披露了不少当年他和李涵秋先生交往的轶事。在文坛如果论辈分,年长周瘦鹃20岁的李涵秋应算前辈,尽管在翻译办刊上不如周瘦鹃,可论创作李涵秋要早于周瘦鹃,并且取得的成绩也要优于周瘦鹃,尤以长篇小说的创作最具影响力,其中《广陵潮》为近代文学之佳作。李涵秋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亦让周瘦鹃钦佩不已。
  在《我与李涵秋先生》一文中,周瘦鹃除了褒奖李涵秋的文学成就外,也透露了他们之间一些交往的细节。周瘦鹃在文中挚情地回顾了和李涵秋先生的几次交往,并附了李涵秋先生同样写得出色的旧体诗作。周瘦鹃感叹由于自己文事太忙写作太多,对于李涵秋先生的几部长篇小说都只看了部分和大概。倒是对李先生十年前署名“包柚斧”、应《时报》征文中选的那本《雌蝶影》,看完后印象深刻。但周瘦鹃也有疑惑,《雌蝶影》为什么不署李涵秋之名?此事实有缘故。
  李涵秋到汉口第二年,看到上海《时报》以重金征求长篇小说的广告,便写了一部五万言的《雌蝶影》,然而由于对上海人生地疏,不敢贸然投寄。此时有诗社好友丹徒人包柚斧得知李涵秋的情况后,说上海有其好友,且识狄平子、包天笑等人。李涵秋感激之至,说如小说中选可平分稿酬。《雌蝶影》果被《时报》录用,列为三等,但署名却为“包柚斧”。李涵秋大怒责问包柚斧,包只得设宴谢罪,说只得虚名不要稿酬,并先付稿酬一百八十元予李涵秋。事后李涵秋才知包早已取稿酬,且侵吞了七十元。李涵秋因此和包柚斧绝交。到第二年上海有正书局出《雌蝶影》单行本时,作者署名才改为李涵秋。后来李涵秋将此事写入他的另一部小说《广陵潮》,小说中的“鲍橘人”就是影射包柚斧,那个工于心计而掠取别人著作的小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周瘦鹃看过小说《广陵潮》,但没看仔细,可能以为这只是小说情节。
  李涵秋早慧,少年便聪颖过人,具有深厚的学识功底。自幼受到扬州评话的熏陶,在他成年后创作的小说中有不少扬州评话的技巧和影响存在。贡少芹在《李涵秋》(上海震亚图书馆1923年版)中写道:“涵秋幼时最喜听讲,且成癖焉。顾天资极颖慧,一经入耳,悉不遗忘,归即摩肖书中人之姿态与口吻,于祖母及其母前复述之,颇得其仿佛。更能例举书中之情节,语极中肯。”在武汉四年成为了他一生的转折,时年21岁的李涵秋不仅开始创作小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双花记》(刊《公论新报》),而且结交了不少文友,奠定了他踏入文坛的基础。但在武汉由于作诗结友中,有人妒李涵秋的才华,把李涵秋教女学生学诗说成是革命党聚会,弄得李涵秋差点被抓。李也将此事写入《广陵潮》之中。李涵秋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于扬州,直到1921年才到上海住了一年,由于不习惯上海的生活方式,一年后即返扬州。
  1914年震亚书局出版的李涵秋代表作《广陵潮》用集锦的创作方式,浓缩了他许多个人经历,既有相思相恋的浪漫,亦有受骗上当、被人陷害的痛楚,小说主人公云麟身上有着太多李涵秋的影子。《广陵潮》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民初这一历史过渡时期的社会百态,如废除科举、洋学初现、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等,有历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上的价值,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品。骆无涯曾盛赞李涵秋的小说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奇突,如石破天惊,不可捉摸;第二前后衔接,无顾此失彼失节现象;第三描写深刻,入木三分。”毕倚虹更称赞道:“肥艳浓香之笔,典质简朴之词,吾视之不难;独尖酸隽冷之言,刻画社会人情鬼蜮,吾不如涵秋。”
  作为旧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李涵秋并不像周瘦鹃、包天笑、王纯根等能擅熟地游走于江湖,能办刊写文结社都不误。他只是一个沉湎于写作的旧式文人,喜欢蛰居乡下独自撰写一些小说。但由于闭门造车,对于外部世界和新生事物了解甚少,以至于在其所著的小说中闹出了不少笑话,如坐马车去苏州虎丘,游杭州西湖坐瓜皮船要张帆等等,这些都暴露出李涵秋闭门写小说的弊端,间接地也反映了旧时小说家未跟上现代生活的节奏。
  李涵秋所生活的年代正是社会动荡和革命维新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前后,随着革命的爆发和深入,以学院派精英为主的现代知识分子队伍逐渐形成,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占得先机。与此同时,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旧派文学在市民阶层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新旧文学争夺读者的斗争从未停歇过。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普及和深入,现代新文学社团也处于萌芽之中,对于当时的报刊话语权的争夺亦处于激烈之中。就在李涵秋到上海的那一年,商务印书馆的老牌刊物《小说月报》顺势而变,在茅盾主编的革新号上,发表了大量新文学作品。
  李涵秋是一个浸润于旧时教育,有着封建士大夫气的旧文人,尽管在他的作品中有批判现实的不合理和倡导进步生活方式的内容,但从本质上说,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旧文学依然有相当的局限性,过多地在作品中渲染娱乐和趣味,在文学的主旨和批判意识上显得较为消极。但在晚清至民国这个特殊的时期内,依然有着启蒙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1923年的《半月》李涵秋纪念号,折射的是旧派文学对一位前辈的纪念,也是对旧派文学的一种抚慰。上世纪20年代初期,时逢旧派文学再度勃兴,大量的以休闲娱乐为主旨的期刊充斥文坛,他们以求新求变来博得生存空间。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已东风吹进,旧派文学依旧在市民阶层中享有绝对的影响力,面对新文学作家的猛烈炮火,旧文学开始走向了衰落。李涵秋的去世是一个偶然,也是一曲旧派文学的挽歌。
其他文献
吉祥如意、福寿康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吉祥两字在《易经·系辞下》中有“吉事有祥”之语,《庄子》也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句。据后人解释:“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夫恒物有种类,瑞物无种适生。”中国人往往利用多种手法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理想化处理,比如借助于汉语中频繁出现的同音字和近音字,比如捕捉并放大自然物的一些特性,在自然物与“瑞物”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特定的自然物可以
期刊
质朴无华的嘉定竹刻,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使竹刻艺术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位,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嘉定竹刻创始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创始人朱鹤原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通古篆,擅刻印章,兼精雕镂。不寸之质,作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无不因势象形、出人意表。他在制作中能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他的儿子朱缨、孙子朱稚征都继承此业。  朱家三代在竹刻上的辉煌
期刊
他们,一位是年过五旬的牙雕工艺大师,一位是愿意追逐理想的晚辈后生。也许在当前的牙雕创作群体中,他们的经历是幸运的。但他们所走过和正在走的路,无疑也是多年来传统牙雕技艺传承的一个典型缩影。  “开课训词”,是入门当天师傅陈吉品送给徒弟郑士儒的“禮物”。老一辈的艺术家没有那么多排场讲究,只不过一张再普通不过的小纸片,一笔一划地写下朴实而真切的教诲。文化修养、技法、做人缺一不可,这种看似随意、实则充满苦
期刊
五百年前的明代,御窑炉火不熄,源源不断地将烧造出的精美瓷器送进紫禁城,供皇室赏玩。在严格的挑选标准下,不夠精美的落选品和残次品则遭到集中销毁和填埋。同生于御窑,却面对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或被珍藏于深宫,或被深埋于地下。  五百年后的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首次联合举办瓷器展览—“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两种命运终在紫禁城
期刊
1895年台湾发行的台南官银票、台南官钱票,可称为最早的抗日货币,它见证了当年台湾军民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入侵的悲壮史事。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之役,腐敗无能的清政府战败,屈辱求和,1895年4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竟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为了迫使台湾人民投降,日本派北白川能久亲王率领日军最精锐的主力近卫师团,于5月27日从冲绳出发,分兵两路进攻台湾。台
期刊
这本《进步青年》出版于1949年10月1日,与新中国同年同月同日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是一本难得的开国纪念刊。  这本《进步青年》为216期,封面上醒目地印着“进步青年”、“原名中学生”,封面设计新颖别致,具有时代特色。红色的底饰充满着喜庆,在封面的左下角印着1949年9月甫堡创作的漫画《万民欢腾》,在漫画中一句“我们做了国家的主人!我们自己的政府诞生了!”口号,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在漫画中间欢
期刊
以元魏墓志为代表的魏碑体,处于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中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阶段。北魏墓志书法最繁荣鼎盛的时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魏太和廿年(公元496年)到北魏彻底分裂的西魏文帝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北魏墓志书法大体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刊刻意味强烈、风格相对单一,即如包氏所说的“具龙威虎震之规”。此期风格与造像题记如出一辙,极为接近,如《元桢墓志》(公元496年)、《元简墓志
期刊
狮子头帽花  长5.2厘米 宽4.1厘米 重6克 无款  此动物头上虽有“王”字,但却不宜解读为老虎,因为它的鬃毛和卷毛更适合将其解读为狮子。这件狮子帽花产自福建,按其造型来看,口中当有一把剑。狮子吞剑,即表示化解戾气,也可表示拥有智慧福德。因为在佛教中,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其坐骑就是青狮,而文殊菩萨的代表性法器就是一把“斩断痴愚剑”。  无爪双龙帽花  直径4.9厘米 重7克 无款  这对双龙帽花
期刊
1937年由马芷庠先生著、张恨水先生审定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旅游指南。书中详细记述了北京的文化历史、旅行交通、工商物产、公共团体、社会公益等丰富趣味的史实和信息,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名著。  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书中“平民食品”一章中,作者以打油诗配画的形式将旧京街头经营小吃的摊贩生动地展现给了我们。这些小吃对我们现在的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这
期刊
在中国漫画界,江有生被公认为是一棵“常青树”,不仅其漫画能常画常新,而且其思想和观念总能跟上潮流,站在时代的潮头。  不久前得知著名漫画家江有生前辈因病于2015年5月6日在京逝世的消息,颇为悲伤。  江有生,1921年出生于日本横滨市,原籍广东珠海市。1938年在澳门培正中学美术研究会学习漫画。1942年在苏北参加新四军,抗大第九分校毕业。曾任一旅战地服务团漫画木刻组组长、《苏中画报》主编、第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