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洪亮水彩花卉的艺术风格及其艺术修为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obo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洪亮的水彩创作题材广泛,风景、人物、静物皆出佳作。本文以其花卉静物创作为立足点,探讨其画作的艺术风格及其艺术修为。而作为其艺术的旁观者,难以对其在艺术上所修的苦行及所历经的精神跋涉身同感受,因此本文多引用张洪亮的观点来阐释论点,以期给予艺术爱好者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张洪亮;艺术精神;水彩花卉;艺术风格;艺术修为
  作为艺术的“传道者”,与其说绘画是张洪亮的爱好,不如说绘画是他的信仰,他对待绘画的纯粹与诚挚胜似一名朝圣者。默默凭借热诚之心在绘画的路上探索行进,偶尔在行进途中回眸,梳理艺术思绪又重整出发。经受时间的洗礼,如今的张洪亮已经在当下水彩画坛上留下华彩一笔,成为一名真正的绘画大家,值得在当今的绘画评述上留下笔墨为后人所借鉴。同时,好的绘画作品是艺术语言与思想内涵的完美结合,作品是画家可视的思想印记。张洪亮的艺术精神受益于道家思想,因此无论在自然感受、审美理念,还是艺术风格、艺术修为上都受到道家观念的浸染。
  一、“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艺术风格
  张洪亮在创作静物题材中喜于花卉创作,在花卉创作中尤为钟情于百合的写生。也许“道常无名”更能解释张洪亮爱慕百合的缘由,确实只要画家的心境能够映射万象,那么就可以在一花一果中发现无限,在这种无限中安放热爱,每次笔下的耕作即是心绪的慰藉。因此不难理解其笔下的百合较历来画家表现得纯粹而深刻,如雨后初晴之境,清净不惹尘埃。同时,这也与其对自然物象的认知有关,在写生花卉时轻其外形重其韵致。不但在艺术形式和构成上有所追求,而且注重提升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
  另外,这种画面效果的表现得益于张洪亮在用笔上所兼备的思源与思变的造诣,思源使其立足于西方水彩的本体语言,思变使其借鉴于中国水墨的笔墨法则。如同将佛家经典糅合老庄哲学所产生出禅宗般,张洪亮在接受西方创造的绘画形式的同时,自觉地利用本民族的审美意趣加以升华,运笔强调提揉按压、握杆运气和手随心至,成就了其有别于西方水彩画面貌的,具有中国气质的水彩画面。
  中国人赏画,其中有许多讲究虚实关系的法则,在中国绘画的认知方式中,实与虚还可以泛指详与略、密与疏、露与藏、显与隐、黑与白等辩证的两个方面。张洪亮在花卉组画的创作收尾阶段,喜于用“洒彩”的方式把视觉上跳脱于画面的次主体物、衬布或背景虚化于主体物之后,使感官产生藏露有层次的秩序感。如果说前景是水彩性质的色彩纷呈,给人以“夜深香满屋,疑是酒醒时”的感受,那么背景则是国画氛围的气韵氤氲,给人以“风缠缠,雨绵绵”之意象。这种画面的把握和处理,使赏画者不自觉地把感受力更多地置于前景,理性冷静的百合和纷扰热烈的勿忘我在深邃的背景和繁复的衬布映衬下显得分外庄重,而看似随意的背景处理,却与中国画中的“写意”达成暗合。
  在融合中国画笔法和法则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水彩的性质,每笔取水的度量成为重要的因素纳入到每次下笔都需深究的框架中。水是至清之物,从孔子的“智者乐水”到禅宗的“虚融淡泊”,所谈及的都是水的境界,张洪亮深知水的哲学,在创作中注重实境的再现外,更强调用水表现“逸”的自在。其追求的是一种空灵虚静的意趣,成为某种不可见的心智活动。
  因此水被积极利用,将其置于与彩同等的位置,于是画面呈现出酣畅淋漓、紧驰有度的视觉效果,最终落实在水彩画的视效上就有了明显的恬淡感和空灵性。艺术风格反映艺术精神,这一切都成因于张洪亮的艺术修为。
  二、“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艺术修为
  也许每一份热爱与执着的背后都暗藏着情感的因素,让理性为之退让。正是在强烈审美移情的作用下,张洪亮与创作客体形成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互动。水彩画家笔下的物不是纯粹的物,而是融入画家主观意象的物。张洪亮认为描摹真实花卉的过程就如同一场对话,主张把静物当成风景去理解,同时赋静物以有情识的生命,想把笔下的画面画生动,就必须糅入情感与花卉互动。唯有这样,每一次观察花卉之后,才能心有所悟,笔下有神。正是每一次在写生花卉的过程中都注入自身的情感去体验,其气韵超越了真实对象。这不仅得益于张洪亮平日在绘画上的耕耘,更多是得益于他所擅长的取形用势、运情摹景。
  读他的画,水的挥洒流动,带动素雅的色彩,形成自如的流动路径,不自主地读出自在之意。同时,这种自在也是张洪亮对此类花卉题材的钟爱而日复研习的结果,因此练就画境明净清新,实际是源自内心本真的泰然。好的艺术家其艺术感悟和人生觉悟也许是相辅相成的,所历愈困,所悟愈深,而其心愈善,情愈真,言愈简,意愈赅,阐述在艺术创作的画面上就会带来简淡素雅的视觉美感。
  自然景物通过其笔下的再创造,每一笔都是对自然物相的语序打乱再重组,在重组过程中又极其注重自我精神的抒发和创作客体的写意,在水彩的艺术框架内,游荡着属于自我的情感意象,把纯粹的情感投射入画中。因此,观其画,浮躁的心境会被其用色酣畅,意境清新的画面所形成的明快、空灵的视觉意象所覆盖。
  无论艺术走过多少风景,艺术最终都是在寻求最初的原点。而想要寻求艺术最初的纯粹,张洪亮深信,只要对水彩画有执着的追求,就会不畏任何困难而勇于探索与实践,作画过程便是修心,志有所专即是养生之道。在不断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其中的乐趣并收获精神愉悦,终究会游心于画。
  凡学画者,无一不由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进入无法的过程。谈“法”之关键,在于明“理”,理之明了,法之随意。老子说“见素抱朴”,即万物都在绚烂后归于平淡,回到朴素的原本。张洪亮是道家学说的爱好者,他深谙其哲学意味并付诸于艺术创作。无论在他的花卉组画还是其他创作实践,他所追求的并非是瞬间取悦市场的艺术效果,也不是对当代艺术的曲意逢迎,而是细水长流般的踏实劳作,只为迎合自我的精神需要(对绘画单纯的热爱)和寻找在现实成长中所流失的纯粹和淳朴,如其所言,创作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
  作为其艺术的后随者,我能感受到的是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的品质,即使成功了也不要自以为贤能,不要自我夸耀,不要骄傲。这种真诚与谦虚之意能通过艺术的语言向观者述说。同时,这种精神缩影不仅会投射到画面,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其人生的观念和行径。
  结语
  观张洪亮的水彩花卉组画,百合之间的错落有致,使感官体验到南宋诗人洪咨夔所描述的“晚凉芬烈甚,欲睡更迟留”的百合的馨香。把对道家学说的思考带进极具市井纷繁气息的静物组合,造就了张洪亮水彩花卉作品强烈的审美取向及艺术风格。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用言语去描述艺术,本身就意味着会与艺术的本质存有偏差,而所复述作品中的美,也难免逃脱不了会与之存在偏颇。对于張洪亮所创作出的画面,只能在面对时调动自己的直觉去认知,而其艺术修为其实也不必言说,自然会在时间的洗礼中得出真相,只因大美不言。
  参考文献:
  [1]钱海源.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解读画家张洪亮[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6(12).
  [2]张洪亮.水彩画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李德军.观念之于中国当代水彩[J].青年文学家,2010(15).
  [4]陈海宁.“寓意之象”与“立象尽意”——论水彩静物画创作的两个议题[J].美术,2017(4).
  [5]张洪亮.道法自然——艺术创作散论[J].美术观察,2005(6).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用双模控制实现数字位置随动系统的快速控制。在控制开始偏差大时,采用开关控制(bang-bang 控制),实现快速粗定位;当控制临近结束,偏差较小时,采用无波纹最小拍控制,
(本刊讯中国美协外联部张雪)2011年葡萄牙当地时间12月2日下午6时30分,位于首都里斯本的东方博物馆内人流如织、热闹非凡,由中国美协与葡萄牙东方基金会共同主办、荣宝斋协办的“
无辜的社会公众投资者总是被深度套牢。 在股票市场上,违规与龙头如影随形,上演着一出出庄家吞食 Innocent public investors are always stuck in depth. In the stock ma
(本刊讯)国庆10月4日、5日、6日三天,总共83对新人在百位长辈亲戚面前,在元邦·山清水秀共同见证下,圆满了他们的爱情故事,开始走向幸福美好的婚姻殿堂。由元邦地产和钟爱一
人们常说,生活像一幅美妙的图画。然而,在描绘这幅图画时,人们往往会经历太多艰辛和坎坷。创造历史,走人生的道路是这样,再现生活的艺术作品要达到完美的极至,同样也要经历细心的琢
受后现代艺术浪潮的影响,观念艺术为雕塑创作理念打开了大门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各种雕塑艺术的新型材料的出现,完美地融合了形体与观念于是,当代雕塑材料开始有了“温度”,
攀岩训练的疲劳,主要产生于肌肉群和关节的高负荷运作和心理疲劳。本文是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训练中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攀岩训练后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两大主要
编者按: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开播以来,受到观众普遍好评,1997年8月15日,《福建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对《生活》给予高度评价,杨伟光台长阅后批示:“《生活》栏目确实办得不错,望总
最近几年对长周期低g值加速度测量的要求十分引人注意,因为低频低g值的加速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例如建筑物、桥梁、车辆、大型构件,精密机械、电梯等结构都会产生低频
10年前的10月30日,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一名叫张胜利的孤儿“我要读书”的呼喊,震动了华夏大地和世界.希望工程从这一天起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