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绿色建筑灰空间的类型及其营造

来源 :建筑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與城市规划学院 广州大学 广州 510006
  摘要:鉴于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设计中要重点解决建筑的通风与阻挡太阳热辐射的问题,而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在这两方面有丰富而实用的经验。本文试通过对岭南传统灰空间元素进行提炼与转化,以低技术含量的手法来建造适应岭南地域性气候的绿色建筑。
  关键词:岭南地域性建筑;绿色建筑;灰空间
  引言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先人通过千百年的营造,特别是在民居设计上,其中通过对建筑的灰空间的处理,改善室内的通风与采光条件,很好地适应当地气候与地理条件。
  绿色建筑十分注重场地的气候地理特征和开发定位,以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与能源,同时减少建筑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环境达到可持续的和谐共处。故从环境和气候出发,并结合地域性建筑特色,以低技术含量的手法来进行建筑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一条很好的出路。如查尔斯.柯里亚在其《形式服从气候》中所说:“我们正在面临能源危机……也许这是给我们建筑是的一次机会去调整方向———最基本形式的起源:气候。”所以,以岭南地域性气候为出发,向岭南传统民居的灰空间学习,用现代的手法再现,把灰空间应用到当今绿色建筑中。
  1 灰空间于岭南地区绿色建筑的应用
  1.1 灰空间的概念
  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这是一种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这种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灰色是黑白的过渡色一样,“灰空间”就是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或者说是内容与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由于它的存在,冲破了封闭空间的制约而争取与户外空间取得更加广泛的联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情景交融。灰空间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这意味着排除内外之间、自然与建筑之间双重约束的领域,促进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渗透,将自然转化为内部,而又将是内延伸于外部,这样一来内部与外部,自然与建筑相互捕捉,维持了非常良好的平衡关系。
  1.2灰空间、岭南地域性和绿色建筑的关系
  鉴于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设计中要重点解决建筑的通风与阻挡太阳热辐射的问题。而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在这两方面有丰富而实用的经验。岭南民居对外封闭对内开放,通过天井、冷巷联系各个功能用房。天井与冷巷还可以通过热压原理,天井与冷巷为建筑通风换气,此外他们是内向性岭南民居中主要的采光源。同时天井和冷巷是岭南民居中传统的灰空间,是室内外环境的过渡,把室外的自然引入室内;由于天井与冷巷的空间尺度较小,可以看作是一个既是室内又是室外的一个中介空间,是室内向室外的延伸。天井与冷巷这种灰空间有效的改善室内物理环境,可以很好的达到自然通风和采光目的,减少对机械设备的依赖,提高能效,达到了绿色建筑的要求。所以灰空间、岭南地域性和绿色建筑三者存在着互补关系。
  本文试通过对岭南传统灰空间元素进行提炼与转化,同时引进其他灰空间营造方法,以低技术含量的手法来建造适应岭南地域性气候的绿色建筑。对岭南传统民居的灰空间元素进行抽象纯化,保留其中的物理原理,提炼出基本的模型,然后用现代建筑手法把模型应用到设计中去。
  岭南传统民居中灰空间是指住宅中的天井,通廊,冷巷,檐廊,它们是室内和室外的灰质过渡,把室外的自然引入室内,是室内向室外的延伸,在阳光投射下,天井、冷巷与檐廊挡下了阳光的直射,人置于其中感受到一种诗意宁静的阴影空间,弱化了室内外之间的界定。按灰空间的物理作用对广义灰空间进行抽象提炼,把天井、通廊、冷巷、檐廊进行简化,让风和阳光这些自然元素充盈其中,是通风的灰空间,依次对应的基本模型是箱体空间、管道空间、狭缝狭缝、边廊空间。
  2 灰空间的类型及其营造手法
  2.1箱体空间
  箱体空间是岭南民居中天井的基本模型。箱体空间四面或三面由墙体围合,嵌入建筑其中,是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图1),是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或者说是内容与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而作为灰空间的一种,箱体空间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在此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按安藤忠雄所说的,箱体空间/天井是室内中的自然,在此你可以感受到光、风、阴影,是一个充盈着自然基本元素的箱体。箱体空间,即天井,其长宽比高小,空间尺度及比例在此跟院落是不同的。
  箱体空间的通风机制的产生是因为箱体空间相对建筑室内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箱体空间与室内产生了气压差,形成了热压通风,原理跟烟囱效应相同。同时箱体空间也可以作为建筑室内的采光源之一,故箱体空间可以有效的改善室内的采光和通风环境。
  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长屋就是箱体空间很好的实例(图2)。安藤忠雄从计划初期到最后,一直没有考虑空调设备的安装,而是利用住宅中央的混凝土箱结构进行通风,这是个把城市中逐渐失去的自然导入到住宅的装置,同时吸取了当地传统住宅适应当地气候的做法。长屋的过厅、小天井等作用实现了通风和日照,这是住宅中最基本的环境条件。长屋与相邻建筑之间留有间隔空间,这个间隔空间的作用有如岭南民居中的冷巷,起到通风作用,而且为了适应湿度较大的当地气候,每个房间都设计了通风门窗,更加提高了通风和换气方面的效率。
  图1 箱体空间模型 图2 住吉的长屋
  2.2 管道空间
  管道空间是岭南民居中通廊的原型,是建筑中水平方向上贯穿建筑整体通道(图3),风在管道里流动,充盈其中,所以管道空间是风的通道。同时,由于管道贯穿建筑,室外的自然通过管道融入建筑当中,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是室内与室外之间的过渡,一种暧昧模糊的灰空间,增加了建筑的透明性和纵深性。   图3 管道空间模型 图4 德国驻日大使馆方案
  管道空间的通风机制,由于管道贯穿建筑,促进了风的流通,促使了室内与室外之间的换气。
  安藤忠雄的德国驻日大使馆方案中应用了管道空间(图4)。在设计过程中他考虑到使用人群的工作及居住环境的舒适感,另外十分注重自然能源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他的思路是设计一个贯穿整个建筑的风道结构,以此在建筑中引入绿化。方案中南北方向重叠在一起的办公空间和贯穿有绿化带的风道结构,继承了日本庭院的灰空间,通过建筑物之间的绿化和管道空间的开敞性除去了建筑的封闭感,体现整个建筑内部和外部的一体感、通风性、透明性以及纵深性。东西向上,邻接的绿化带浸透到百叶褶皱型办公楼之间,形成“微型绿色环境”。建筑物细长而纵深结构确保了内部空间最大限度的自然采光,同时减少了通风阻力,结合管道空间,实现了整个建筑的自然换气可能。
  2.3 狭缝空间
  狭缝空间是岭南民居中冷巷的基本模型,岭南民居中紧凑的布局在建筑之间形成一道道狭窄的巷道,实质是一种狭窄高耸的天井空间,这就是冷巷的来源。狭缝空间是嵌入两建筑体之间的灰空间(图5),其高与厂远大于宽,有如建筑体之间的狭缝,让直射阳光难以进入,为建筑引入柔和的漫射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热压作用带动室内通风。建筑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营造了阴凉的内部环境。
  图5 狭缝空间模型 图6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当狭缝空间的一侧有建筑形成阴影区,受太陽照射的面积小,受晒时间短而长波辐射少、空气温度较低,空间内就会形成温度差,从而形成热压通风。狭缝空间是截面面积较小的风道,其风速会增大,风压会降低,与其接通的各房间较热的空气就会被带出,较冷空气就会进人补充,达到通风效果。狭缝空间要达到好的通风效果,与它的朝向也有很大的关系。岭南地区的主导风向为东南或南,因此冷巷为南北向,便于通风,还必须造成阴影区,才能达到冷巷的目的。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设计采用“冷巷”策略。设计者用一个个 “切口”将图书馆的体量分解(图6)。狭窄的“切口式”天井与阅览室单元穿插布置,切口的倾斜方向背离日照方向,在引入阳光的同时促进了建筑的“自遮阳”。“切口式”天井是对“冷巷”效应的再现,阳光顺势而下,渗透到建筑内的每一个角落,让阅览获得均匀的照度。
  2.4 边廊空间
  边廊空间是岭南民居中檐廊的基本模型。岭南民居中,檐廊连接天井,是室内与室外的第二次过渡,檐廊既属于室内,但其对天井院落开敞,所以又是室外空间,具有暧昧与模糊二重性。边廊空间作为一种灰质的过渡空间,是楼板结合结构柱廊之间围合成的半开放式的空间,其外层是辅助空间,内部是主要空间,辅助空间为主要空间阻挡了日晒,光以柔和的散射光进入室内,同时保持气流的流通。
  3 结语
  通过对传统岭南民居中的灰空间的学习,对其原理进行提炼和转化,并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以满足了岭南地区的遮阳、隔热、通风要求,与岭南湿热气候环境相适应,达到绿色建筑的节能目的,并与建筑外环境相适应,且营造了舒适良好的建筑内环境,符合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上述对灰空间营造手法研究探索为岭南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将岭南传统建筑元素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并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将传统技术、传统手法与新形势、新技术以及新的功能要求相结合。希望本文能为同行作为参考,让我们一起为建筑的绿色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张国强等.可持续建筑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叶晓健.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连战连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沈池、孟建明.“冷巷”校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 [J].建筑学报,2004,(9):20—25.
  作者简介:
  杨华(1988 ~),男,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影响城市污水处理的因素,提出了促进城市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分析  污水处理技术对我国城市的发展起着重大意义,如果没有环境工程对污水的处理,城市在几天之内就会变得污秽不堪无法令人忍受。该文对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问题,做出了一系列剖析,以找到其中的不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处理制度。在实际生活中,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主要取决
期刊
摘要: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是综合评价建筑工程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必须从设计、施工和维护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确保给排水管道质量安全、可靠,并保证不出现渗漏、污染情况,彻底根治渗漏、堵塞问题。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施工技术  1.给排水管材类别及选用原则  目前市场上新型建筑给排水管材包括以下几种:聚氯乙烯类、聚乙烯類、聚丙烯类、聚丁烯类、工程塑料类、球墨铸铁管类以及复合管类:钢塑、铝塑、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水资源的紧缺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举措。基于此,文中笔者就当前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现状进行入手,对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人们的节水意识逐渐增强,工企业在污水排放中的逐步规
期刊
摘要: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过程中,一般都是套用定型设计,下面文章就规范化设计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的定位思考进行研究和分析,注重阐述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忽略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技术处理技术措施。  关键词:规范化设计;市政;给排水系统;定位思考  随着社会文明的健康持续发展,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工程也越来越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讲,设计作为工程质量的灵魂,作为工程施工的法定性文件,优秀的设计直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工程设计经验,针对设计中的几个常见问题淡谈给排水设计中的一些特点,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住宅建筑;给排水;建筑设计  住宅建筑的给排水管道系统看似简单,但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人民身心健康,是否能够安居乐业,设计人员应高度重视。在设计中应严格根据规范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应按图施工。在设计、施工安装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现行相关规范,完善和
期刊
摘要:给排水工程是市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控制排水管线的施工质量是给排水工程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是介绍了现有市政给排水工程运行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并对施工要点和质量控制的内容进行了重点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施工要点;质量控制  一、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1、给排水管道位置偏移  我们在施工时,由于原有的建筑不可拆除等客观原因,会出现管道的实际位
期刊
摘要:文章简要论述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内容及常见的问题分析,以寻求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内容  前言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设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使得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优劣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影响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对道路完好、城市环保以及城市防洪排涝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结合给排水设计实例,针对超高层建筑中给排水系统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给水管的管材选取和管道敷设等问题,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给水系统  1 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地下一共3层,地上裙楼5层,主楼由四栋超高层建筑组成,分居基地四个角,由裙楼及塔楼围合的中心为一集中广场。本工程两路由DN200mm给水管接入室外给水管网,并于室外成环状布置。生活
期刊
摘要: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水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更加的严峻,水资源的循环再用是目前最有效的节水措施。节水节能已经引起了建筑行业的关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首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节水、节能。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对我国的节水事业有着长远影响。建筑给排水中节能环保的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节能意识,把节能环保作为设计工作的核心,从而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前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常用的节能节水措施,希望给从业人员提出一些给排水设计的思路和建议,进而实现能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能;管网  引言:在我国,节能施工技术的理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使得房屋建筑的功能和质量要求被不断的提高,专注于研究房屋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专业型人才也受到深度培养,为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