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病态美”审美观在《红楼梦》中的价值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4444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中蕴含着丰富而多元的审美观念,“病态美”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层面。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分析“病态美”在塑造人物内在精神、表现人物至真至情和揭示全书悲剧主旨三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 病态美 《庄子》 悲剧
  “病态美”作为一种审美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病西施”就是这种审美观念的典型代表。到了唐宋时期,“病态美”的人物形象更是大量出现于诗词之中,这些病弱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为了表达作者自怜自叹的心情,“病态美”与忧郁的审美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身体的疾病和痛苦,象征着感伤而忧虑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际,受“情本论”思潮的影响,“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几乎可以说是明清话本小说和相关戏剧作品的范本。“病态美”成为一种广受文人士大夫追捧的审美观念。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审美观念的影响。然而在《红楼梦》中,这种有些“畸形”的审美观念,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可以说,“病态美”只是一种表象,曹雪芹只是将全书真正的审美意蕴和内涵,以“病态美”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这个角度上看,“病态美”这一“面纱”在书中的作用和价值是极其丰富的。
  一、“病态美”与自由精神
  说起《红楼梦》中的“病美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女主人公林黛玉。第三回她刚出场,曹雪芹就用多种手法描写了其“病美人”的形象。“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又通过宝玉的眼睛,对黛玉“病美人”形象进行了诗意的描写:“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因为黛玉“病美人”的形象,宝玉还赠她“颦颦”二字作为表字。
  明清之际,“病态美”审美观作为一种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十分盛行,然而,黛玉这一形象之所以从明清小说众多的“病美人”形象中脱颖而出,主要并不在于其容貌之“病”,而在于其性情之“病”。由于她父母皆亡、寄人篱下的遭际,她的性格也不符合当时对女性美的普遍要求,呈现出几分病态。敏感、猜忌、任性、尖酸,这些看似病态、负面的特质本身是无法给人带来美感的,但读者却分明能从这一艺术形象身上感到美,让这些病态特质“美”起来的,不是纤弱的外形,更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这些特质背后孤高独立,天真任性的精神世界。黛玉精神世界的高洁与自由是毋庸置疑的,为这些病态的特质赋予美感的,是自然,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自然天性没有因为其悲剧的命运而改变,“质本洁来还洁去”始终是林黛玉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曹雪芹通过刻画林黛玉多愁多病的表面特质,来凸显她内心的自然本性与高尚的精神世界,这种打破世俗成见,强调内在本质的手法,深受《庄子》的影响。在《庄子》中,描写了大量“畸人”的形象,郭象将“畸人”解释为“方外而不偶于俗者”a。可见,“不偶于俗”是庄子通过“畸人”形象要表现的内在本质,这种本质正是合乎大道,法天贵真的自然之美。同样,黛玉身体上的不足是与生俱来的,其性格上的所谓“病态”也是天性中的一部分,但正是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病态美”,以一种叛逆的姿态,展现了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天真自由的生命美感。
  二、“病态美”与至真至情
  在至真之性下所产生的情感必是至真之情,曹雪芹自言全书大旨谈情,脂砚斋更是在批注中谈到,全书后有情榜,宝玉为“情不情”,黛玉为“情情”,曹雪芹为了表现二人与世俗爱情不同的至真之情,再一次用到“病态美”这一道具。
  在宝黛爱情中,因情生病的不仅黛玉,宝玉也一样。《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宝黛二人互诉衷肠,宝玉将赶来送扇子的袭人错认成黛玉,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听了这番感人肺腑的话,反应却是“吓得魂销魄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便推他道:‘这是那里的话?敢是中了邪?还不快去。’”b可见,这种至真之情在世俗眼中是并不被理解的。宝玉之所以因为黛玉而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黛玉“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处境,宝玉作为与其心意相通之人是感同身受的。第二,宝黛二人都是不合时宜的存在,这世间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任情任性的人反倒是孤独的、艰难的,宝玉和黛玉都一样为未来感到忧虑,却又无能为力,他们宁愿做世人眼中的“病人”,也不愿舍弃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自然本性。第三,黛玉早已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体会到了这世间种种皆为幻象,小小年纪就已感悟到了命运的不由自主,而宝玉作为一个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本不该有此哀叹,难得的是,他通过黛玉的眼睛,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些,他不仅因为黛玉这样美好的生命终难逃过生老病死之苦而感到悲伤,更因世间一切美好都将逝去而从心灵深处感到惋惜。
  宝玉“情不情”的特质,使得他心中的惋惜和悲悯不是针对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他的病,是对所有美好生命消逝的感同身受。可以说,宝玉之“病”,是因感受到众生之苦,而产生的病,这种病态由共鸣而来,同时,这种病态的美感也是由共鸣而来。宝玉的悲悯之心,让这个少年的“病态美”更加的崇高而博大。然而,《红楼梦》真正的悲剧性在于,如此一颗悲悯之心,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在色空的幻象世界面前,更是只能以出家作为了结。
  三、“病态美”与悲剧主旨
  黛玉“病美人”的形象深入人心,殊不知看似健康丰腴的宝钗,也是有先天不足的。《红楼梦》第七回,宝钗和周瑞家的聊起自己的病:“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总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我先天结壮,还不相干。若吃凡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末药作引,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这倒效验些。”c宝钗以“冷香丸”压制住了先天的“热毒”,这种“热毒”象征着与生俱来的率真本性,可宝钗认其为“毒”,加以克制。使她的外表看似健康美丽,但她的精神世界却并不似黛玉等人那般自由,书中说黛玉“小心翼翼,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实则看似圆融讨喜的宝钗,才真正的是小心翼翼,她对于世俗的屈服,对于名利身份的执着,让这个少女在本该任情任性的年纪学会了伪装,在曹雪芹看来,这种走向世俗的生命形态和审美理想,恰恰是与本性相违的“病态美”。   除寶黛钗三人之外,《红楼梦》中还有许多人都有“病态美”的一面,对于不同的人物,“病态美”在他们身上的内涵和意义是不同的,但曹雪芹之所以一再运用“病态美”的方式表现人物,是与其所要揭示的悲剧主旨分不开的。首先,曹雪芹是在以“病”的方式,让人物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之时,仍然有一分忧患意识,《红楼梦》中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便是最早生病离去的秦可卿,然而她的觉醒并没有使这个家族的人觉醒,最终贾府还是一步步走向了悲剧的命运。其次,除了有先天不足的人物之外,书中大多数“病美人”都是因为生活的苦难,命运的无偿而患病的,然而这些看似锦衣玉食的公子小姐,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多香消玉殒,对“病态美”的反复强调,实则是对命运悲剧的预警和哀叹。第三,对“病态美”的反复书写,实际是要打破人们对自我肉身的执着,看似美好的肉身是短暂而脆弱的,真正可贵的是肉身背后的内在精神,而人们却常常执着于外表,反而使内在的精神世界被束缚、被玷污,留于这个更加不真实的幻象世界。最后,“病态美”是在否定一切幻象,这一主旨,早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就已点明:“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联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d灵石(宝玉)作为全书的主角,游历红尘,体会生老病死,执着贪恋,终于明白了“到头一梦,万境皆空”的道理,生命之悲剧恰在于此。
  可见,“病态美”这一古已有之的审美观念,在曹雪芹笔下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对这一审美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的悲剧主旨和深层意蕴。
  a 王先谦:《庄子集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bcd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第51页,第2页。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2]李希凡.沉沙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王先谦.庄子集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 王晓骊,刘靖渊.解语花——传统男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作 者: 王子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审美文化。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萧红和迟子建同为东北女作家,不仅对故乡的怀念与深情是她们作品中的共同点,而且对故乡中死亡的描写,两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着浓郁的“死亡情结”。但由于两者不同的时代经历与家庭背景,使她们在作品中展现了冷冽与温暖兩种完全不同的死亡意识。  关键词:萧红 迟子建 死亡意识 女性  萧红与迟子建是属于不同年代的作家,但东北故土却一直是她们文学作品创作的源泉,无论是在异乡漂泊无依的萧红,还是在故乡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这是教育界人人皆知的事。读完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让我获益匪浅!捧读《做最好的班主任》,得以与李镇西进行心灵的对话,真是非常有深意,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
在围棋这类规则特别明确的事情上,我们人类输给拥有强大计算和记忆能力的计算机程序是早晚的事。人类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只要边界不清晰、定义不精确,目前的AI是完全应付不了的。  4比1。当比分最终定格时,李世石终于可以解脱了。这名33岁的韩国围棋选手在过去的将近一周时间里,成为面对AI(人工智能)的“人类智慧”化身,与谷歌的电脑程序AlphaGo展开了五回合的大战。人机大战不仅成为全球网友津津乐道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那么如何抓好教学的管理,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我们的主抓业务的领导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的研究课题。多年来我一直主抓学校的教学工作,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并在深入学习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探索并实施了“2、3、1教学管理模式”,即“完善两种体系,建立三个系统,强化一种意识”。   一、完善两种体系   1.完善全员参与教学管理的人本体系。 抓
摘 要:生命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基本要务之一,但在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面临着多项难题。从教学系统设计角度看,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一致性,在授课目标方面具有相似性,在授课内容方面拥有相通性。在探讨和分析了如何在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提供了相关的实践案例。  关键词:生命化;生命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
摘 要: 殷健灵的心灵成长小说《纸人》深受读者青睐,她笔下的少女形象丰满生动,秋子这一充满成长疼痛的少女形象便是典型代表。殷健灵在作品中细致展现了秋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身心的疼痛以及疼痛中的蜕变成长,为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少年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丰富的成长经验。  关键词:殷健灵 成长疼痛 少女形象  加斯东·巴拉什说过:“童年深藏在我们的心中,仍在我心中,永远在我们的心中,它是一种心灵状态。”a殷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体现了德育的针对性、實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从生活中来  生活,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无时不在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阐释学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梳理了阐释学思想的历时演变并对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阐释学思想进行了评论。本文认为,对文本的阐释应该区分文本类型,注意意识形态的影响,也需要思考跨文化语境中的阐释复杂性问题。  关键词:阐释学 伽达默尔 文本类型 意识形态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阐释学是关于人类的理解行为的探索。《哲学小词典》对阐释学的定义:“诠释学(即阐释学,笔者加)是一种历史的理
看起来很严肃的东西,未必经得起推敲。   有个地方整治办理群众投诉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搞了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就是一个很严肃的说法,带有特事特办的意思,态度上就不同于寻常,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寻常的做法,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工作专班。   正常的社会治理机制,原本是无须“工作专班”的。经常要用工作专班来做事,可见正常的治理机制不敷使用。工作专班作为一种不寻常的措施,渐渐而成为一种寻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生的发展,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针对这些需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信息应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所迫,在教育领域中,一方面,以互联网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