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源动力”到“内源动力”——二战后欧洲乡村发展动力的研究、实践及启示

来源 :国际城市规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的快速步伐推进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国际流动,跨国的知识借鉴可为地区发展中遇到的同类问题提供相关解决方案.在我国城乡快速转型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乡村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本文试图从乡村发展动力视角出发,追溯欧洲乡村研究和政策实践中对动力来源和组成要素认知的转变历程,以期为我国乡村发展困境提供思路.欧洲乡村发展总体经历了对城市资金、技术和政府政策补贴等外源动力要素的过度依赖向强调乡村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和社区发展能力等内源动力要素的转变过程,伴随这一过程,乡村发展方式由政府干预下的乡村现代化转向社区主导下的乡村多元化.当前,我国的乡村发展仍需依靠外源动力要素的大量介入,政府主导下的发展忽视了乡村社区的主体力量,而后者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欧洲的经验为我国乡村发展中政府角色定位、社区主体回归以及多样化路径探索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以碱性钒铬溶液为原料,采用钙盐沉钒工艺选择性分离钒与铬,重点研究了CaO用量、沉钒温度、沉钒时间等因素对沉钒效果的影响规律和钒酸钙中铬的脱除方法.结果表明,钒铬溶液在C
近些年来,我国大城市普遍面临房价过高和住房短缺的双重挑战,尤其是城市中低收入群体长期难以获得可支付性住房,成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香港从1950年代开始,为了实
以含钒17.86 g/L,铬15.96 g/L的钒铬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解沉钒法提取溶液中钒,考察了pH值、温度、时间、溶液中铬浓度、钠浓度对沉钒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淀pH值1.8,
中国部分城区中心区有大量绿地,但缺乏有人性化尺度、亲切性和步行活力的场所.中轴线式“绿轴”是各地中心区规划中常见的开放空间,但其类型、尺度、特征和内涵有待梳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