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碰上你这种学生算我倒霉了!”“你真是太笨了!”“别人都懂了,怎么就你不懂?”“我看你啥也学不会,没出息!” ……为了避免羞辱、讽刺、挖苦、冷落、贬斥等说话方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伤害,这些经常被教师用来训斥学生的话,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忌语”了。一些学校还明确规定了十条或几十条教师不能对学生说的“忌语”,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规定去做。据说,这是向社会上某些服务行业学习的先进经验,旨在“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文明教学”,“把学校建成精神文明的乐园”。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本期话题:“教师忌语”可行不可行?
●正方:“教师忌语”可行
★观点:实行“教师忌语“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在应该为这一做法击掌叫好。曾经,我们的教师因为爱之深或是恨铁不成钢,而无意间对学生造成了一些伤害。殊不知,这样的话让多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斥责更是被认作一种“校园冷暴力”。而要消除这种“校园冷暴力”,就应该从教师停止对学生说“忌语”开始。教师不说“忌语”,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校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学生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试想,教师整天横眉冷对,就是成年人也很难有好心情,何况是心志还不成熟的孩子呢?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恐惧等负面心理,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和谐,学习效果怎么会好呢?
★观点:教师的话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很显然,“教师忌语”是应该被“忌”的,尤其是对那些教育未成年人的教师来说,类似的语言是绝对应该被杜绝的,至少是应该鲜有出现的。诚然,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这样的语言是具有一定的反向激励作用的,但它的负面影响,即对学生人格和心理造成的巨大伤害,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无法预料的,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它偶有的微乎其微的教育作用,也是远远小于正当的调节和真诚的鼓励的。相信很多人在求学过程中都曾有过类似的见闻和切身的体验。可以不夸张地说,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扼杀一个天才,也可能扶起一个伟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而不是骂出来的。“教师忌语”活动的开展,是学生的“福音”,值得推广。
★观点:教师应时刻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该是教师时刻践行的准则,只有处处以身作则,树立使用文明用语的榜样,才能给学生以好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行,教师的言行更是教师职业道德层次的直接体现,开展“教师忌语”活动,也是对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不愧对教师这个职业和身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当前,全社会都在倡导和谐,营造和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更应该身先士卒,为学生起表率作用。
●反方:“教师忌语”不可行
★观点:适当的措辞严厉的话语是对学生的鞭策和激励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教育过程中的方法也是复杂多样的。对待学生,除了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外,适当的批评和惩戒也是很有必要的。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适当的措辞严厉的话语,不仅仅是警示和告诫,更是鞭策和激励。即使教师偶尔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而“出言不逊”,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教师也是人,只要这种“不逊”没有超出适当的范围,就是正常的。对于这样的观点,许多家长也都是持赞成态度的,甚至有些曾经经受过“教师忌语”惩罚的过来人,在回忆当年教师对自己的“语言惩罚”、“语言激励”的时候,也大都抱有感恩的心理。所以,没有必要实行什么“教师忌语”,如果处处对学生迁就,即使犯了错也可以“逍遥法外”,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必定是没有什么规矩和体统的,这可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啊。
★观点:“噤若寒蝉”会弱化教师的育人功能
语言是一把利器,既可伤人也可救人。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严是爱、松是害,一味地和风细雨甚至甜言蜜语绝非正确的做法。如果学校教育连起码的训诫都缺失了,学生很难健康地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可以有“禁区”,教师却不能有过多的“忌语”,和谐的师生关系决不意味着教师应24小时“微笑服务”,“噤若寒蝉”势必会弱化教师的育人功能。不可否认,当前某些教师存在“语言暴力”的倾向,需要及时予以纠正,但问题出在嘴巴上,根子却在思想上。由此,任何加强师德建设的举措都应以“攻心”为上,“五花大绑”教师的做法还是少些为好,毕竟教师从事的是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当教师都变得“口是心非”时,真不知会培养出怎样的“接班人” 。
★观点:仅靠“教师忌语”并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
“应试教育”首先培养了“应试型”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无不以学生成绩来排名,来论优劣、论奖金。当教师首先考虑成绩的时候,所有的考核和激励措施汇集成的压力自然下移给了学生。于是,诸如歧视、讽刺、放弃“差生”等“教育暴躁”怪现象便虽禁不止,渐成积习。和学生一样,“应试型”教师也很容易“素质不足”。教育应该是一个“感动与被感动”的过程,它要求教育者尽可能弱化功利心,克服急躁情绪。而这种“教师忌语”活动似乎也与“赏识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但是,即使教师能够做到在语言上感动学生,在“应试型”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下,功利、浮躁难免左右教师的情绪。如果形不成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教师忌语”恐怕只能是口头上的“革命”。
■编者后记
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许多人看来,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必要的“恩威并重”,便难以顺利进行。但是这其中的“威”必须要有度的把握,要把握好这个度很难,也很重要。挖苦、揶揄、讽刺自然是不行的,但没有原则地忍让、骄惯也是不可以的。但愿我们的教师都能凭着一颗爱学生的心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下期话题
作为一种个性化的信息发布方式,博客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惊人。据保守统计,目前中国拥有博客的人至少已到2 000万,其中不乏中小学生的身影,据调查,起码有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拥有自己的博客。他们在博客里记录自己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感受,上传自己的照片,与同龄人分享喜乐、分担哀怒。对于博客在中小学生中广泛流行的趋势,社会各界褒贬皆有,观点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信来电,各抒己见。如果你有什么好的话题,也可以提供推荐,和大家共同探讨。
●编辑/知非
■本期话题:“教师忌语”可行不可行?
●正方:“教师忌语”可行
★观点:实行“教师忌语“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在应该为这一做法击掌叫好。曾经,我们的教师因为爱之深或是恨铁不成钢,而无意间对学生造成了一些伤害。殊不知,这样的话让多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斥责更是被认作一种“校园冷暴力”。而要消除这种“校园冷暴力”,就应该从教师停止对学生说“忌语”开始。教师不说“忌语”,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校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学生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试想,教师整天横眉冷对,就是成年人也很难有好心情,何况是心志还不成熟的孩子呢?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恐惧等负面心理,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和谐,学习效果怎么会好呢?
★观点:教师的话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很显然,“教师忌语”是应该被“忌”的,尤其是对那些教育未成年人的教师来说,类似的语言是绝对应该被杜绝的,至少是应该鲜有出现的。诚然,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这样的语言是具有一定的反向激励作用的,但它的负面影响,即对学生人格和心理造成的巨大伤害,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无法预料的,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它偶有的微乎其微的教育作用,也是远远小于正当的调节和真诚的鼓励的。相信很多人在求学过程中都曾有过类似的见闻和切身的体验。可以不夸张地说,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扼杀一个天才,也可能扶起一个伟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而不是骂出来的。“教师忌语”活动的开展,是学生的“福音”,值得推广。
★观点:教师应时刻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该是教师时刻践行的准则,只有处处以身作则,树立使用文明用语的榜样,才能给学生以好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行,教师的言行更是教师职业道德层次的直接体现,开展“教师忌语”活动,也是对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不愧对教师这个职业和身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当前,全社会都在倡导和谐,营造和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更应该身先士卒,为学生起表率作用。
●反方:“教师忌语”不可行
★观点:适当的措辞严厉的话语是对学生的鞭策和激励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教育过程中的方法也是复杂多样的。对待学生,除了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外,适当的批评和惩戒也是很有必要的。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适当的措辞严厉的话语,不仅仅是警示和告诫,更是鞭策和激励。即使教师偶尔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而“出言不逊”,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教师也是人,只要这种“不逊”没有超出适当的范围,就是正常的。对于这样的观点,许多家长也都是持赞成态度的,甚至有些曾经经受过“教师忌语”惩罚的过来人,在回忆当年教师对自己的“语言惩罚”、“语言激励”的时候,也大都抱有感恩的心理。所以,没有必要实行什么“教师忌语”,如果处处对学生迁就,即使犯了错也可以“逍遥法外”,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必定是没有什么规矩和体统的,这可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啊。
★观点:“噤若寒蝉”会弱化教师的育人功能
语言是一把利器,既可伤人也可救人。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严是爱、松是害,一味地和风细雨甚至甜言蜜语绝非正确的做法。如果学校教育连起码的训诫都缺失了,学生很难健康地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可以有“禁区”,教师却不能有过多的“忌语”,和谐的师生关系决不意味着教师应24小时“微笑服务”,“噤若寒蝉”势必会弱化教师的育人功能。不可否认,当前某些教师存在“语言暴力”的倾向,需要及时予以纠正,但问题出在嘴巴上,根子却在思想上。由此,任何加强师德建设的举措都应以“攻心”为上,“五花大绑”教师的做法还是少些为好,毕竟教师从事的是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当教师都变得“口是心非”时,真不知会培养出怎样的“接班人” 。
★观点:仅靠“教师忌语”并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
“应试教育”首先培养了“应试型”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无不以学生成绩来排名,来论优劣、论奖金。当教师首先考虑成绩的时候,所有的考核和激励措施汇集成的压力自然下移给了学生。于是,诸如歧视、讽刺、放弃“差生”等“教育暴躁”怪现象便虽禁不止,渐成积习。和学生一样,“应试型”教师也很容易“素质不足”。教育应该是一个“感动与被感动”的过程,它要求教育者尽可能弱化功利心,克服急躁情绪。而这种“教师忌语”活动似乎也与“赏识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但是,即使教师能够做到在语言上感动学生,在“应试型”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下,功利、浮躁难免左右教师的情绪。如果形不成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教师忌语”恐怕只能是口头上的“革命”。
■编者后记
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许多人看来,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必要的“恩威并重”,便难以顺利进行。但是这其中的“威”必须要有度的把握,要把握好这个度很难,也很重要。挖苦、揶揄、讽刺自然是不行的,但没有原则地忍让、骄惯也是不可以的。但愿我们的教师都能凭着一颗爱学生的心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下期话题
作为一种个性化的信息发布方式,博客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惊人。据保守统计,目前中国拥有博客的人至少已到2 000万,其中不乏中小学生的身影,据调查,起码有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拥有自己的博客。他们在博客里记录自己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感受,上传自己的照片,与同龄人分享喜乐、分担哀怒。对于博客在中小学生中广泛流行的趋势,社会各界褒贬皆有,观点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信来电,各抒己见。如果你有什么好的话题,也可以提供推荐,和大家共同探讨。
●编辑/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