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席慕容诗歌的“乡愁”美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乡在席慕容诗歌中表现的频率极高,从个人本体、草原至国家都散发着独特内蕴。在作者笔下,“思乡”是经久不衰的“爱”的情结载体。在现在缺少怀乡情愫的社会,席慕容的作品总能指引浪子心灵回归到属于他们的净土,同时更能启发人们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家族;草原;国家;乡愁
  乡愁,或是许多作家渴求的倾诉对象,席慕容对“乡”的怀感近乎绝度。席慕容先生祖籍是内蒙古,出生于四川,而于台湾度过了她漫长的成长历程。席慕容先生家庭的变迁,构筑了她诗歌中天然混成的源与流完整而和谐交错的同一体。诗歌中的“源”正是席慕容的血缘之根,这根中蕴藏着她所要爆发的一切原始情感,而这情感来于自然,来于古老文化。诗歌中的“流”亦是席慕容的血液之流,是其生命在历史中的行进。正是“源”“流”的融汇,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特情感,超然的艺术感知以及自觉使诚的生命体验的独立个体,而“源”“流”的共存,亦凝结成席慕容诗歌中庞大而震撼的乡愁。
  一.“恋”——家族中的小我
  览读席慕容家族构成史,席慕容的母亲是蒙古皇室光濂公主的女儿,父亲也是出生在蒙古族显赫的大家族里,延伸了辉煌而显耀的席连勃姓氏大家族。这个庞大的家族虽复杂但却是席慕容单纯的情感生就、情感输出与情感寄托的地方。由于父亲是一名军人,席慕容是随父亲在流离颠沛的状态下生活,远离了生来与之共存的大家族,离开愈久,思念也愈重。而与席慕容有着相似生活经历的作家奈保尔笔下,他表现得并非是对家族的亲切,而是一种无声的恐惧与焦心的逃离。奈保尔出生于印度颇有名望的婆罗门家族,但随后又与父母移民,过着漂泊离散的生活。当回到家族中时,呈现他面前的是与他意识中截然相反的“家族”,肮脏的环境,破败的贫民窟。他曾在《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裸露地表现了对于家族的失望与厌恶:“在塔拉家里,他像一个婆罗门那样受到尊敬,可以吃个痛快;但是只要仪式一结束……便又一次成为劳工的儿子……在一栋泥屋的一个小间里和他身无分文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一生中他的身份就是这样……”奈保尔对于家族的态度正如毕斯沃斯先生厌恶图尔斯家族一样,他毫无眷恋,一心奔逃。于席慕容的诗作中,我们会发现她对于家族,对于族人是何等的眷念。席慕容曾在诗歌《寻找族人》中表达了她找到族人,回归家族的怡悦:“是何等异于寻常的静默/那一双眸子却在黑暗中燃烧起来/在我朗诵了一首诗之后置身在喧哗的世界中/我是如此辨认出哪些/是我的隐藏着的族人”,在席慕容这里,我们原本看似无谓的家族印象,实际已经于静默中渗入骨髓,甚至是灵魂里了,此时我们才发觉她对于家族的爱是何等的偏执与深沉。当她感受到族人的贴近亦或是族人的呼唤,撇下那黑暗,心中的热火在燃烧,仿佛看到了光,或许是在渴求光的路上,无论她个体是在哪里,在窥探镜下,我们已然能够看到在重重围墙中炙热的心狂烈的跳动。在她多年游离漂泊后,她终于在分辨千千万万人之后找到了隐藏于深处的族人,找回了她最深处的根。她赤裸的写出“我的族人”,亲昵的语言中饱含她多年为寻见族人的不易以及得到族人认同的祈望,同时也带有一份骄傲,骄傲地告诉万千人们:我虽曾远离家族,但家族从不弃我,我是属于这个家族的。多年前,席慕容曾在自画像中把自己画成了记忆中的外婆的模样,无意中点下的笔却也是她潜藏在意识中对家人与族人的深情。在她身体中流动的不只是纯然的血液,还有传延于外婆的骨肉情感,对自我家族身份的坚定认同,以至席连勃家族的归宿感。
  二.“思”——草原游子
  “抒写乡愁”成为人们历来表现情感的话题。“乡”在诗中可以是一山一河,一草一木以及一城一国等客观存在的对象,抒“乡愁”则是诗人们对于山河草木的思念与苦楚之感的尽情吐露,白居易在《阴雨·岚雾今朝重》中尽抒乡愁:“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乡愁”亦可理解为一种对于故国家园的意识,一种内心驱动,驱使心灵寻求某种归宿赖以慰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有其对于美好家园的幻想与憧憬:“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生生不息的古典韵在诗人笔下任意流露,于字与字之间,节与节之间展现律动的蕴彩,徜徉于古今中外。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诗人们强调在混浊的现代化都市中寻找最为纯粹的古典韵,不涌虚伪堕落之烂潮,不做荒谬矫饰之文章。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席慕容秉承先人抒怀传统,大胆抒情,抒情至恰当之处而非过犹不及。
  席慕容的祖籍是内蒙古,虽没有在草原母亲的呵护下成长,但草原母亲的一颦一笑,安宁而平静的呼吸至始至终牵引着席慕容的心,对于草原母亲的热爱依旧在血液里跳动。席慕容曾经说:“内蒙古是我的故乡,我缺席了46年。”她对内蒙古有着浓厚的爱意,远于字里行间的无尽绵延的故乡情怀,但其中对故乡也多有忏意。席慕容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中这样写到:“父亲曾经形容那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绘那大河浩荡……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如雨下/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在席慕容心中草原就是她的家,对于高原上的儿女来说,草原母亲是我们永恒的骄傲,草原是以无限之爱收容我们的家。席慕容虽然早已与母亲相隔数千里,但草原依旧是她心灵方得净化的一片纯土,在外漂泊多年后疲惫的心得以慰藉的归宿。草原的清香,从不敢遗忘,那是母亲为天各一方的儿女们独存爱的味道,远在他方的席慕容亦不敢相忘,或是不敢缺失骨髓里的愛。浩荡的大河亦不息地奔腾在蒙古高原上,激涌无尽荣耀,身为草原的儿女,荣彩之流自然浸入了席慕容的血液里,于世人面前,本着与生俱来的殊荣感骄傲地宣称那蓬勃生命的始源正是我远离千里的家乡,宣称之下暗含切迫的希望,希望世人知晓我为之存在的身份:草原是我的根,我是一个草原人。当终于与母亲合抱,席慕容感着于母亲的肉体之暖,享于母亲气息之芳香,体会来自骨髓深处灵魂的缠绵,通感母亲与她之间的爱依旧。在席慕容笔下,草原又似乎是一个未成熟的孩子,祖先默默地守护它不尽的青涩之世,祈求遇到的人们以轻柔的姿态来抚摸它,爱护她。草原又如千万儿女的母亲,盼求着在外漂泊多年的儿女娇柔依赖,亦期许彰显母性的雄伟光辉,盼求与期许下却隐藏着母亲不曾透露的忧伤。席慕容希望不曾到过草原的人们,不曾感受草原母亲力量的人们,走进草原,了解草原,她通過独具魅力的诗篇抒发了对于母亲切深的思念与忧凉的感慨,激发读者感受来于草原自然的母性,愿人们拥有同母亲一样宽广的胸襟与至尚的灵魂。席慕容发出这样的心声:“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字里充满了她令人心裂的祈求,祈求母亲对于她身份的认同,吁请人们对于她身份的认知。   席慕容与其他抒发乡愁的诗人相比,她的愁感是模糊的,她对于故乡的惆怅源自民族本身,具有天然的民族色彩。席慕容是蒙古族人,蒙古族名字是穆伦·席连勃,它的意义就是“大江河”,外婆是王族公主,她的父母与亲戚也大多在蒙古原乡长大,因此自小授之民族文化的熏陶,民族情感的濡染。她说:“我是蒙古族人,对于和自己民族有关的种种,很早就有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爱惜的心情。”席慕容不曾触碰她的家乡,她对于家乡的爱是尚且远距离的存于骨里的挚爱。而在郑愁予的乡愁诗《错误》中:“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暗含的则是诗人客居台湾的一种漂泊的孤独感,他曾活在真实的故乡里,对大陆的记忆是清晰可见的,与故乡并无间隔,他的情与故乡的爱是那么地接近。生于1928年的蓉子,在大陆生活了20年之后去了台湾,她的乡愁粘附着早期对大陆可触的情感,她在《晚秋的乡愁》中赤裸地表达了锥心的思乡之情:“紫色雏菊簇立在更深色瓶内/在刻镂着福与寿字的古老花翁/在异乡的风里凄愁/而虚静落下/在昔日家屋/在远处山冈/云淡淡曳过……有一种可能触及的悲凉/啊!谁说秋天月圆/佳节中尽是残缺/——每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
  三“愁”——国的儿女
  席慕容的乡愁诗,并不是单纯的侧重自身情感的宣泄。席慕容是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人,她笔下散发的乡愁凝结着对无常命运的哀叹、成长过程的感受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感慨,因此席慕容笔下的乡愁诗饱含着历史的沧桑与凄凉,以及传统文化的乡愁意识。在《长城谣》中,我们为其厚重的沧桑感而感叹,为其激情地抒发对故乡的倾慕而赞叹:“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總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这种愁感不仅指向内蒙,更是延伸至以长江黄河为代表的整个中华民族。“唱你是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在这深情的笔下展现了古老长城在席慕容心中的重量与至上的情感地位。诗人心系长城,心心念念着祖国的名字,在席慕荣这里,古老的长城是她心里的筑墙,是她灵魂的安居所,古老的历史是她心墙的点缀与情感的沉淀。长城在诗人心中是客观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它更是凝结着民族的苦难与人民的悲痛,因此成为席慕容笔下的产物,内心抒发的情结对象。乡愁诗中固然体现出了她的爱国精神,显现出了儒家文化在其身上的渗透。《论语》中这样写道:“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一个国家在清明的时候贫穷低下,应以之为耻,一个国家在湖南的情况下暴富,也应以之为耻。这告诫我们要以国家为重,体现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席慕容的诗歌具有儒家精神的爱国色彩。她对祖国没有一丝厌弃,爱祖国的面容、祖国的云、祖国的树乃至一切,但一边爱着一边却忧伤落淚,在《悲歌二OO三》中席慕容写下了得知祖国遭到破坏的悲调:“要怎样才能让你相信就在此刻/我用双手交给你的/不只是一把猎枪还有/我们祖祖辈辈传延的/虔诚的信仰要怎样才能让你相信/眼前是一场荒谬的灭绝和驱离/失去野兽失去驯鹿的山林/必然也会逐渐失去记忆”,原本是和谐完整的生活状态被人类残忍的破坏了,这使诗人痛心疾首,感惜被剥离的天然而成的山林之时又多了一份呵护之爱,从至爱的族人草原升华为呵护整个祖国乃至整个人类。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漂泊与离散下的选择——浅谈席慕容与奈保尔的不同寻根倾向.赤峰学院学报[J],2011.(03)
  [2]赵炜.席慕容诗歌创作及其现象再解读.郑州大学[D],2007
  [3]席慕容.我折叠着我的爱.作家出版社[M],2010
  [4]席慕容.七里香.作家出版社[M],2010
其他文献
【摘要】:姜夔作为南宋词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词人,其诗词创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遂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词风及写作特色,并对后世古典词学的创作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即以姜夔的《扬州慢》为例,简要赏析、阐述姜夔词创作的特色及其所体现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姜夔;《扬州慢》;杜牧  一、《扬州慢》词牌名  (一)《扬州慢》词牌名的由来  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所
期刊
一  冰原茫茫,平直广袤的地平线尽头也像是淬了霜。冷涩空气自幽蓝璀璨的大片星云之中穿堂而过,造型诡谲的巨大冰川发出凄声厉嚎。  似青鸟齐啼,似万山同哭。  这是1960年的寒冬。这也是他经历过最冷的冬天,霍华德·弗吉尼亚·纳什想。他年纪不大,茂盛鬈曲的胡须之下隐着两片发白干裂的唇,眉骨深邃,透出一点儿独属于长者才会有的精明目光,左不过三十来岁。  霍华德捧着一个堪称笨重的圆柱,圆柱周身有一圈儿袖珍
期刊
有人偏爱外界的壮观风景。塞北黄沙,狼烟残日。使观者亦有了包容天下的胸襟,吞吐宇宙的气魄。有人偏爱乡里的纤秀风景,小桥流水,杏雨梨花,让居者心亦柔如春水,染上了一抹淡淡的烟蓝。事实上,无论何种风景,只要内心自在安然,皆是彼岸。  愛壮阔风景者,如郦道元。在战火纷争的北魏,他没有像没有骨头的狗一样投入军阀旗下为其歌功颂德,追求名利,也没有像阮籍嵇康一样逃避现实,崇尚老庄。他选择了山水,在交通极不发达的
期刊
【摘要】:陈河的作品以其特有的深度和广度在新移民文学中脱颖而出,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以陈河作品中的“欧洲系列”和“马来亚系列”为主,对其小说中的英雄主义进行探究。  【关键词】:陈河;小说;英雄主义  陈河的小说以一种高辨识度成为蕴藏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无尽之矿,他的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取材,他冒险的勇气成为了他对写作不断突破探索的力量。  一、“英雄”与“宁死不屈”的结合  
期刊
李清照《词论》对秦观的评论是否纵览其词而有的全面评价,笔者将从此问题进行三点进行分析。  第一、秦观词于李清照未得全观。这一问题出现在《善本书室藏书志》[1] 对秦观词流传情况有大致记录:  多出一时之兴, 不自甚惜, 故散落者多。 其风怀绮丽者, 流播人口, 独见传録, 盖亦泰山毫芒耳。  秦观曾自编《淮海闲居集》,此文集虽为秦观早期作品,现其存书亦不可复见,然从其残存的序言中,不难发现即使文集
期刊
【摘要】:叶荣钟的《中国新文学概观》完稿于1929年,1930年在东京成书发行,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成书的“中国新文学史”。叶荣钟成长在日据时期的台湾,有过两次留学日本的经历,复杂的文化背景使他兼具新旧知识分子的双重特征。本文立足于叶荣钟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观念,分析他对《中国新文学概观》的编写情形以及这部被忽视的“中国新文学史”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叶荣钟;《中国新文学概观》  谈到
期刊
【摘要】:关于文学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问题。恩格斯主张作品的倾向性不能游离于艺术真实之外,成为抽象的说教,而应该通过艺术真实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认为艺术的真实性是作品的基础,倾向性是作品的灵魂。并认为倾向性应当通过艺术的真实描写表现出来。其次他们主张要用鲜明的个性手法去塑造典型人物,而且典型人物应该塑造成有代表性的性格,并且典型人物应该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在典型环境中塑造,认为艺术家只有写出典型人物
期刊
【摘要】:1980年,《美术》编辑部及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延安地委有关县委考察富县柏山寺塔时,在塔的第三层佛龛东里面发现了一组38cm罗汉石雕和4尊约80cm的天王,武士像。这些罗汉雕像雕刻手法简练,衣褶简洁,线条流畅,五官刻画精细,富有情节。这些造像有四尊完好的罗汉像现存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三尊残破无头的罗汉像及两尊天王武士像(其中一尊残缺无头,手中宝剑也已残缺)现存于富县富州博物馆  【关键词】
期刊
写在前面的话:家乡的老屋,我永远的情结。它的情在我的心里,我的梦在它的怀抱。它阅读着我,我阅读着它。它阅读我的成长过程,我阅读它的时代沧桑。我在它怀抱里的成长,是父母的养育、乡情的熏陶。它的时代沧桑,是社会的颤动,民生的命运。——任何人的老屋,都会是这样,一部个性化和人性化柔和的教科书。  老屋,多少回梦里我在她的怀抱。  是她,从小在我的心田种下梦的种子。又是她的养育,我的梦长出翅膀,飞翔到海角
期刊
设计的起源与艺术的起源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多数作者认为设计起源与艺术的起源是同源的:设计的产生是伴随着艺术的发展逐渐完善的,在早期并没有设计这个词语,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只有书法、绘画、雕塑,这一类的词语,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研究开始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由此设计才逐渐被分离出来,我们并不能因此遗忘了早期原始设计的足迹。但也有大部分其他的作者认为两者起源只是互相关联并非同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