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再现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再现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所以,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我喜欢采用情境再现教学法。以下就是我经常采用的几种情境再现教学法:(1)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2)表演体会情境(3)图画再现情境(4)实物演示情境。
一、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例如教学《瀑布》这一课时,我就在备课时,上网搜集世界各地的瀑布以及瀑布的声音,重点把作者感受的情境再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会,如果不这样,老师即使讲再多,学生也无法体会作者的感受的。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对的。课堂上学生表现相当活跃,从他们的表情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这一情境再现的教学,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表演体会情境
这种教学法就是教师组织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進行表演。这样,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呆板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像“小品”一样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表演我又归结为三种。
1.片段式表演。这种表演是语文教学中用得最多,也最能即时反映效果的一种形式。教学过程中就某一角色做的一个动作、说的一句话进行表演。这种表演费时少,参与面广,很能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如《小鸟和青蛙的对话》这一课的教学多处体现了这样的设计,比如青蛙与小鸟的第二次对话,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先后安排了三次片段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青蛙、小鸟的心情与它们的个性。这样的表演过程不仅保持了语文教学重朗读、重熏陶的本色,而且在形式与效果上都有了提升,即组织形式由单调向生动转变,智能培养由一元向多元拓展。学生自我的表演过程不仅涉及处于核心地位的语言智能的发展,还调动了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等等的协调参与。因此,不论是参加表演的、还是旁观的,都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掌握知识、体验情感、深悟文韵。因而,这种“围绕一个概念,打开多扇窗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更为充分地得到多元智能的培养与发展。
2.综合性表演。这种表演往往安排于课末,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全文有整体的深层感悟,并且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角色的自由选择、内容的自由选择、表现方式的自由选择、从而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比如上一课的教学表演中,文静的女孩通常都选择演彬彬有礼的小鸟,性格外露的男孩选择演固执而又目光短浅的青蛙,不擅长运动智能的则选演平静叙述的作者,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自由发展。
3.创造性表演。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适当地增加一些由细节所展开的表演。这些细节是学生根据一定的语境进行的大胆、合理的创造。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的已有感悟与体验有新的飞跃。比如上一课的教学,我们先让学生凭想象创作一幅青蛙跳出井口后所见到的图画,然后创造性地表演劝说在井底的其它青蛙的过程。结果,有的说:“青蛙弟弟,这是我跳出井口后见到的最现代的房子、汽车和公园,外面的世界可精彩啦!”有的说:“妈妈,原来天比这井大多了,我们再不能整天呆在井底了。”由此可见,这样的表演对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还有在平时的作文教学,我也比较喜欢设计一些情境表演一番,然后再让学生作文。毕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学生也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我觉得表演这种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
三、图画再现情境
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形象化,我在教古诗时特别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帮学生背诵记忆,效果非常好。如我让学生背诵《敬亭山》这首诗。内容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就画了一排大雁往日边飞去,然后是一片大大的云朵在空中飘着,下边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在半山腰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位面山而立的诗人。这样学生有了具体的形象,背起来毫不费劲,效率很高。
四、实物再现情境
实物再现情境就是直观教具的演示。直观教具的演示是指借助照片、挂图、板画、标本、实物、模型等为辅助手段来创造直观形象的教学。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提供生活场面,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生活场景之中。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说明类的文章,都可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来激起学生学习、观察的兴趣。
总而言之,各种体裁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情境再现教学法,或者几种情境再现综合使用。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采用情境再现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浓厚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所以,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我喜欢采用情境再现教学法。以下就是我经常采用的几种情境再现教学法:(1)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2)表演体会情境(3)图画再现情境(4)实物演示情境。
一、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例如教学《瀑布》这一课时,我就在备课时,上网搜集世界各地的瀑布以及瀑布的声音,重点把作者感受的情境再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会,如果不这样,老师即使讲再多,学生也无法体会作者的感受的。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对的。课堂上学生表现相当活跃,从他们的表情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这一情境再现的教学,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表演体会情境
这种教学法就是教师组织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進行表演。这样,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呆板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像“小品”一样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表演我又归结为三种。
1.片段式表演。这种表演是语文教学中用得最多,也最能即时反映效果的一种形式。教学过程中就某一角色做的一个动作、说的一句话进行表演。这种表演费时少,参与面广,很能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如《小鸟和青蛙的对话》这一课的教学多处体现了这样的设计,比如青蛙与小鸟的第二次对话,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先后安排了三次片段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青蛙、小鸟的心情与它们的个性。这样的表演过程不仅保持了语文教学重朗读、重熏陶的本色,而且在形式与效果上都有了提升,即组织形式由单调向生动转变,智能培养由一元向多元拓展。学生自我的表演过程不仅涉及处于核心地位的语言智能的发展,还调动了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等等的协调参与。因此,不论是参加表演的、还是旁观的,都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掌握知识、体验情感、深悟文韵。因而,这种“围绕一个概念,打开多扇窗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更为充分地得到多元智能的培养与发展。
2.综合性表演。这种表演往往安排于课末,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全文有整体的深层感悟,并且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角色的自由选择、内容的自由选择、表现方式的自由选择、从而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比如上一课的教学表演中,文静的女孩通常都选择演彬彬有礼的小鸟,性格外露的男孩选择演固执而又目光短浅的青蛙,不擅长运动智能的则选演平静叙述的作者,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自由发展。
3.创造性表演。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适当地增加一些由细节所展开的表演。这些细节是学生根据一定的语境进行的大胆、合理的创造。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的已有感悟与体验有新的飞跃。比如上一课的教学,我们先让学生凭想象创作一幅青蛙跳出井口后所见到的图画,然后创造性地表演劝说在井底的其它青蛙的过程。结果,有的说:“青蛙弟弟,这是我跳出井口后见到的最现代的房子、汽车和公园,外面的世界可精彩啦!”有的说:“妈妈,原来天比这井大多了,我们再不能整天呆在井底了。”由此可见,这样的表演对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还有在平时的作文教学,我也比较喜欢设计一些情境表演一番,然后再让学生作文。毕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学生也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我觉得表演这种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
三、图画再现情境
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形象化,我在教古诗时特别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帮学生背诵记忆,效果非常好。如我让学生背诵《敬亭山》这首诗。内容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就画了一排大雁往日边飞去,然后是一片大大的云朵在空中飘着,下边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在半山腰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位面山而立的诗人。这样学生有了具体的形象,背起来毫不费劲,效率很高。
四、实物再现情境
实物再现情境就是直观教具的演示。直观教具的演示是指借助照片、挂图、板画、标本、实物、模型等为辅助手段来创造直观形象的教学。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提供生活场面,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生活场景之中。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说明类的文章,都可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来激起学生学习、观察的兴趣。
总而言之,各种体裁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情境再现教学法,或者几种情境再现综合使用。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采用情境再现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浓厚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