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钱儿

来源 :儿童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的五、六月份,乡下一切都是绿的,绿得秀色可餐。绿的山,绿的水,绿的大榆树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子,一场春雨过后,榆树钱儿就挂满了树枝,一片挨一片挤在一起,一嘟噜一嘟噜的,压得榆树枝都弯了,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串串串起来的钱币,煞是好看,特“稀罕”人的。
  我们村子那时候街前屋后树很多,大多都是榆树,并且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老树,高高的,粗粗的。结榆树钱儿的时候,我们这些淘孩子们就爬上大树,骑在树干上撸榆树钱儿吃。
  榆树钱儿好吃,微甜,清新。听老人讲,过去挨饿的年代,农民们就把榆树钱儿撸回去做“糊涂饭”吃,是靠吃榆树钱儿活过来的。在我们村的西五节地,有一棵大榆树,树高二十五米多,树粗几个人手拉手才能搂过来。它孤零零长在那里,不知道有多少岁,村里的人都不知道它多大年龄,老得神奇,老得神秘。村子里盖房子,做农具,别的树都伐光了,就是没有人伐它。听老人说,过去有人去伐过它,刚下锯,树就出血了,从那以后,再没有人敢提伐它了。树出血当然不可信,可是大家把它奉为神树,有点保护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吧!我也到过它的身边,离它一百多米,风就呼呼的,阴森森的,凉气逼人……它成为了地标性树木,一直到我离开村子,也没有品尝过这个大树的榆树钱儿。
  榆树钱儿是榆树结的果实,它成熟了,就随风飘落,飘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生根,慢慢地长成大榆树,它从来不嫌弃土地,不怨天尤人,不索求什么,默默地生长着,将果实奉献给人们,用身体搭起绿阴……
  多少年没有尝到榆树钱的味道了。如今,乡下的榆树也越来越少了,有机会,真想再品尝一下榆树钱儿那纯天然的味道,再思索点什么……
其他文献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EBV)引起的一种全身多系统损害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虽然近年来对该病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病例误诊,现将我院1992年3月~1998年12月收治16例误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分析如下。
假期的一天,我去外婆家。在玩耍时,突然发现外婆家的门上挂着几串“黄豆种”。我突发奇想:有豆种,就能“孵”豆芽,我何不自己试试?  说干就干,外婆给了我几颗黄豆种,我觉得太少,就“四处搜寻”。终于,在灶台上,我发现了一袋被扎紧的黄豆种,我拿了几颗。妈妈说:“从这里拿出的黄豆种孵不出豆芽!”“我偏不信,偏要试试!”我“口出狂言”。  我把黄豆种分成两份,一份是挂在外面的,一份是袋子里的。按照书上说的,
摘要:回眸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指导的机械重复催生了学生对作文的厌倦感,老师的角色错位引发了作文教学的低效。突破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习作指导中要立足生本,追求高效。在习作指导时,我们必须灵活使用并适度开发教材;给自己准确定位,把生活的源头活水真正引入学生的视野;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习得方法,把“自主”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自主参与;源头活水;提高实效  中图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初到成都,寓居在“府西七里、浣花亭三里”的草堂寺。时为彭州刺史的高适,以诗寄赠,杜甫作诗《酬高使君相赠》酬答。两个大诗人的一赠一酬颇有意思,高适祝愿杜甫像西蜀扬子云那样,拟经书以名世。杜甫却谦虚地回答:“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试想,如果杜甫像汉代的扬雄和司马相如那样,再去拟经或作赋立身,也许他就不是唐诗的 “诗圣”!汉赋和唐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辉煌。  关于时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