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失误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言语失误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言语失误研究的历史、类型及原因,然后提出了言语失误研究对于外语教学中的意义,以期对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 言语失误 口误 外语教学
  “You have hissed my mystery lectures,I saw you fight a liar in the back quad.You have tasted the whole warm.”毫无疑问,这句话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其在语义上完全说不通。这句话其实是英语中非常著名的首音互换现象(Spoonerism),正确形式应该是:“You have missed my history lectures,I saw you light a fire in the back quad.You have wasted the whole term.”这句话威廉姆·斯本内(Willam Spooner)教授在上课时对学生说的,由于他本人倾向于用这样的方式说话,也因此而著名,首音互换现象(spoonerism)就是由他的名字而来。然而,这仅仅是口误现象的其中一种。
  在心理语言学看来,语言产生主要指的是口头语言。研究言语产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研究言语失误。然而,目前的多数研究都是关于言语失误的自身特性,而非分析言语失误的成因。
  本文主要介绍关于言语失误的研究历史,言语失误的分类及心理学原因,并提出其在外语教学方面的意义。
  一、言语失误的研究历史
  言语失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口头交际时,由于紧张而产生的不符合句法、语法的非正常言语。对于言语失误的科学分析,始于Fromkin(1971)在七十年代早期起发表的一篇文章《特异话语的非特异性质》(The Non-anomalous Nature of Anomalous Utterance)。这篇文章讲述了如何在语言论据建设中使用言语失误,以此观察语言单位在言语产生中的作用,并且论证了言语产生的数据主要来自于观察言语失误。这篇文章标志着一个时代——在很长一段时期,科学界对于言语失误都是持怀疑的态度——的结束。
  首先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言语失误的是Meringer和Mayer(1895/1978)。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口误是广泛存在的,Fromkin和Rodman(1978:165-166)曾说:“说话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口误。”科学家保守数据表示,言语失误出现的频次平均来说是1800词/个。关于言语失误的第一部心理语言学著作中囊括了8000个错误个案(Meringer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