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当前农业经营模式为依托,阐述了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特点,并对相关发展创新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经营模式;现代农业;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将人和土地紧密地连在一起。然而,随着耕地数量的急剧减少,现代农业发展不得不把目光投诸于高效的管理上,寻求多样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科学的农业经营方式,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业生产量,其主要表现为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化,由劳动密集型农业向技术密集型农业过渡,依赖先进的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降低劳力、资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本文着眼于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模式来探讨其创新的可能性。
1 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农业经营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2个方面,其中经营形式变化属于农业制度变更范畴,经营方式改变则侧重于农业技术进步。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形态的变化:
1.1 家庭业主经营型
家庭业主经营型主要包括家庭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农户承包小型的生产进行经营等几种形态,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初级形态。其将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运用于农业经营管理中,引入“法人”機制,以家庭成员业主为拟制法人,从而确保家庭生产团体间具有相对独立的各种权利能力。该种经营模式灵活性、自主性比较大,但家庭成员必须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
1.2 联合协作经营型
联合协作经营型是现代型农业经营模式由初级形态向中级形态的过渡形态,其协作方式主要有“公司加农户”和“中介组织加农户”2种类型。协作双方以契约、合约为合作纽带,如公司向农户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技术,或中介组织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销售网络等等,农户则直接作用于土地。该种经营模式以优势互补为前提,分工明确,各自获得相应的比较收益。
1.3 股份合作经营型
股份合作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中级形态,被广泛的运用于农村的农业经营中。其采用投资者(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共同生产经营,除资金以外,土地、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入股。该种经营模式真正地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不仅能够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广泛地吸收外来技术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
1.4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高级形态,具有现代企业组织的典型特征,如企业法人化、独立经纪人地位等等。该种经营模式更注重科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以调整农业结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培育新品种等手段来提高利润。
1.5 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
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中的超高级形态,以产权和合约为纽带,实现“农、科、工、贸”一体化,避免衔接环节过多而产生的效率低下的情况,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其通常是由涉农的“农、科、工、贸”集团联合经营,以“强强联手”的形式垄断市场。
2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自土地承包制实施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经营是深化我国当今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目标。
2.1 加快农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引导农民自发联合,将分散的土地集聚起来,由农业专业大户带领农户经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形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1 1>2”的效果,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鼓励农民开展生产联合,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合作生产中来,如向合作社提供一定的生产技术、有效的市场信息等,通过分红利的方式分发农民的既得利益。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不仅能够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还能够形成优势产业,带动整个乡镇的发展。
在确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业企业化,充分地挖掘其经济效益。以完善市场机制为目标,建立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从而拓宽农产信息渠道,实现农业向高度商品化转变。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而打破了以家庭为组织单位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益,还可以有效地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科技意识。
2.2 强化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
引进现代管理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手段,适当借鉴国外的耕作制度和经营理念,以寻求最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如澳大利亚的轮耕套作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美国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等等。以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点,促进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市场化。国家要注重培养农业人才,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下农村。要在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 结束语
构建生态型、增收型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从家庭业主经营模式到农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经营形态趋向专业化、规模化,逐渐走向成熟。农业技术参与到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资金的管理中,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生产要素间的流动更加顺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箭在弦上,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重中之重,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是农业经营模式改革的强大动力和推动力,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土地经营规模报酬。
参考文献
[1] 王征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应转向精细密集农业[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01).
[2] 邓俊锋.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实践与评价[J].中国集体经济,2008(15).
[3] 于金富.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经济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4] 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6(08).
关键词:农业经营模式;现代农业;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将人和土地紧密地连在一起。然而,随着耕地数量的急剧减少,现代农业发展不得不把目光投诸于高效的管理上,寻求多样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科学的农业经营方式,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业生产量,其主要表现为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化,由劳动密集型农业向技术密集型农业过渡,依赖先进的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降低劳力、资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本文着眼于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模式来探讨其创新的可能性。
1 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农业经营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2个方面,其中经营形式变化属于农业制度变更范畴,经营方式改变则侧重于农业技术进步。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形态的变化:
1.1 家庭业主经营型
家庭业主经营型主要包括家庭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农户承包小型的生产进行经营等几种形态,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初级形态。其将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运用于农业经营管理中,引入“法人”機制,以家庭成员业主为拟制法人,从而确保家庭生产团体间具有相对独立的各种权利能力。该种经营模式灵活性、自主性比较大,但家庭成员必须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
1.2 联合协作经营型
联合协作经营型是现代型农业经营模式由初级形态向中级形态的过渡形态,其协作方式主要有“公司加农户”和“中介组织加农户”2种类型。协作双方以契约、合约为合作纽带,如公司向农户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技术,或中介组织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销售网络等等,农户则直接作用于土地。该种经营模式以优势互补为前提,分工明确,各自获得相应的比较收益。
1.3 股份合作经营型
股份合作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中级形态,被广泛的运用于农村的农业经营中。其采用投资者(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共同生产经营,除资金以外,土地、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入股。该种经营模式真正地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不仅能够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广泛地吸收外来技术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
1.4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高级形态,具有现代企业组织的典型特征,如企业法人化、独立经纪人地位等等。该种经营模式更注重科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以调整农业结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培育新品种等手段来提高利润。
1.5 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
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中的超高级形态,以产权和合约为纽带,实现“农、科、工、贸”一体化,避免衔接环节过多而产生的效率低下的情况,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其通常是由涉农的“农、科、工、贸”集团联合经营,以“强强联手”的形式垄断市场。
2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自土地承包制实施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经营是深化我国当今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目标。
2.1 加快农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引导农民自发联合,将分散的土地集聚起来,由农业专业大户带领农户经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形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1 1>2”的效果,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鼓励农民开展生产联合,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合作生产中来,如向合作社提供一定的生产技术、有效的市场信息等,通过分红利的方式分发农民的既得利益。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不仅能够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还能够形成优势产业,带动整个乡镇的发展。
在确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业企业化,充分地挖掘其经济效益。以完善市场机制为目标,建立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从而拓宽农产信息渠道,实现农业向高度商品化转变。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而打破了以家庭为组织单位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益,还可以有效地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科技意识。
2.2 强化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
引进现代管理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手段,适当借鉴国外的耕作制度和经营理念,以寻求最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如澳大利亚的轮耕套作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美国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等等。以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点,促进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市场化。国家要注重培养农业人才,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下农村。要在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 结束语
构建生态型、增收型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从家庭业主经营模式到农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经营形态趋向专业化、规模化,逐渐走向成熟。农业技术参与到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资金的管理中,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生产要素间的流动更加顺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箭在弦上,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重中之重,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是农业经营模式改革的强大动力和推动力,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土地经营规模报酬。
参考文献
[1] 王征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应转向精细密集农业[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01).
[2] 邓俊锋.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实践与评价[J].中国集体经济,2008(15).
[3] 于金富.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经济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4] 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