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建模为目标,培养核心素养

来源 :大众科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lok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模型关注的对象是许多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他们多维度、全方面感知这类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为数学模型的准确构建提供可能。模型建构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感知、积累的过程。
  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成直观的数学画面(学习新知)
  教学三年级“搭配问题”一课,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一张菜谱(荤菜:肉丸子、红烧鸡;素菜:白菜、冬瓜、油麦菜),提问:“食堂师傅需要配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的套餐,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尝试解题,有的利用学具摆,有的动笔写。学生得出自己的方案后开始汇报。
  生1:“我把肉九子和白菜搭配,又把冬瓜和肉九子搭配,還把白菜和红烧鸡搭配……”显然,这位学生的方法处于无序的状态。
  生2:“我通过画图知道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肉九子能搭配白菜、冬瓜、油麦菜,红烧鸡也能搭配白菜、冬瓜、油麦菜。”
  教师展示生2画的图,提问:“大家认为这种画图的方法怎么样?”学生评价道:“画图比用文字表述要简单明了,并且她是按顺序画的,这样就让搭配的方法既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
  生3举着自己的“作品”说:“我的这个更清楚!我是用字母表示的,两种荤菜分别用A、B表示,三种素菜分别用C、D、E表示,一种荤菜分别和三种素菜连线,一下就可以看出是6种搭配方法。”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A和B之间怎么不连线呢?”
  生3回答:“A、B都表示荤菜,按照配餐要求,荤菜不能和荤菜搭配。”
  教师适时问道:“大家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字母表示的菜更好地区分呢?”
  学生的思路被激活了:可以用A1、A2表示不同的荤菜,用B1、B2、B3表示不同的素菜。那样A1B1、A1B2、A1B3、A2B1、A2B2、A2B3就表示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教师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2种荤菜和3种素菜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如果增加1种荤菜呢?请大家用最清楚、简洁的方法表示出来。”
  多数学生选择了字母标注连线的方法,也有学生这样算:一种荤菜有3种搭配方法,那么3种素菜就有9种搭配方法。
  教师问:“4种荤菜、5种素菜呢?9种荤菜、8种素菜呢?10种荤菜、20种素菜?要知道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什么办法?”学生在这种层层深入的追问下,找到了规律。
  整堂课给足学生时间进行问题研究和表达,对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交流、评价,自己随着学生的生成再介入,从“一荤对素”基础上拓宽,引导学生导出、梳理、再构建,形成数学表象,进而建立数学模型。
  二、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转换成简单的生活画面(运用新知体现的核心素养)
  建模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是其中重要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教学活动的创建,都能让学生积累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经验。
   如:六年级上册学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组织学生来到操场,指着教学楼问:“这栋教学楼大约有多高?
  学生估测:10米、15米…多数同学摇摇头,少数同学窃窃私语。
  这时有同学建议:“把一根长绳送到顶端,从上到下量一量。
  学生反驳:绳子怎么送到顶端呢?
  学生又提议:“干脆爬到屋顶上测量!”
  学生们起哄:“这就不是问题了,我们都会”
  这时,事先安排同事帮忙准备的一根1.5米长的竹竿已直地立在操场另一方,地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我围着竹竿走了一图又圈,口中默默念叨着;“这里有什么学问吗?竹竿的长与影子的长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量一量竹竿的长度,再量一下它的影子的长度,不就知道竹竿与影长的关系了吗?再根据它们的关系,量出刚刚教学楼的影长,不就可以算出教学楼多高吗?”
  急性子的同学拿起卷尺,量出竹竿长1.5米,影长1米,正是1.5倍的关系。
  学生马上悟出了其中的关联,趁热打铁我接着说,我们还可以根据物体与影长1.5倍的关系,测量其他较高物体的高度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行”与“不行”的争论中,在大量生活实例的感受中,大家终于认可了“在同一时间内”这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有同学发出感慨:“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儿就碰上了。”
  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强了数学模型的应用,从而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模的教学,不像具体知识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而是要融入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经历,逐渐领悟。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质疑,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省级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成长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KI18CJC083)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体育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诸多评优示范课的推出,我们欣喜地认识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课堂从按照教案上课走向师生互动的转变”等新型体育教学观念已深入人心。体育课上,仍然按照教案照本宣科的教授方式已不多见,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已动摇。但作为体育教师备课外显结果之一的教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动摇,却并不意味着“写教案”这个过程性行为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价值的削
期刊
摘 要:初中阶段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也是一门灵活的学科,可是很多的学生都对语文学习存在误解,认为只要死记硬背一些基础知识就可以了。所以他们的语文功底不扎实,语文素养也不够,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设问导学开展教学,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带来好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设问导学;初中语文;策略  1.设问导学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作用  所谓的设问导学通常可以理解成教师遵循教学目标针对性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进行了改革,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也不例外。对于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而言,识字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小学生认识足够的汉字,才能为学习的进一步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小学低段学生正处于乐于探索发现的阶段,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提高识字兴趣。基于此,教师应该对识字教学进行改进,使其与低段小学生的思维行动方式更加匹配,使教学过
期刊
摘 要: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创设出有效的语境。基于此,本文就将重点对其语境创设对策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境创设;有效性  引言:  英语新课程标准当中表示要彻底改变原先英语课程过于重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讲解现状,注重对学生们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重点强调从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入手,倡导运用合作、实践、体验的教学方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在这个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词语,核心素养既是一个教学标准,也是当前我国主要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而且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核心素养,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科,老师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对高中数学课堂小组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浅见。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核心
期刊
摘 要:阅读,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一、巧用文本,学会方法,拥有阅读的深度;二、读写结合,会用方法,拓宽阅读的厚度;三、开展活动,乐用方法,打造阅读的宽度。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研学后教理念越来越重视,它的主旨是建构有完整的课堂结构形式、有清晰教学活动,有明确的学科价值导向的高效课堂,多途径培育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素养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如何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和尊重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智力和思维特点,充分调动师生间的交往性和互动性,从而使课堂成为传授知识,活跃思维、开启心志、激发潜能的“活”课堂呢?本文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高中学科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应该得到学生们的高度重视,更应该得到任课教师的重点关注。近些年随着人教版教材的普及,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更深层的定义,其目的是填补高中数学在教学中的各种缺陷,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加以完善,从而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水平。本文将深度剖析现代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能全方位提升高中数
期刊
摘 要: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唤醒。所谓的唤醒,并不仅仅是传道解惑,而是重在引导,培养学生对人、对事、对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识与能力,形成独立的风格。德育实践,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转变观念,变灌输为唤醒,变他律为自律,变外压为内生。唤醒式德育评价目标,体现了导向性,发展性和激励性,强调自评、他评、互评等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以唤醒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唤醒;德育目标;德育实践;德育评价  德国的著
期刊
摘 要:个人情感是指其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以及体验,这种情感应用在学习上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反作用。因此,将快乐教育理念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则能够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情、以景、以事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推动教学效果更好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媒介,恰到好处的链接起学生和文章之间的情感契合点,以情激情,运用快乐教育的理念带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能够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