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来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过于注重学科课程,强调理论性,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基本断绝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忽视学生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悟,忽视实践性,使语文学习失去了实践和应用的价值。学生在“书本海洋”里荡漾,而根本不去关注周围的世界,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被极大地限制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文课程中设置了“综合性学习”,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在。有了新的教育理念,才会有现代的教育。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基点。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精华,形成以专业学科知识为核心,与其他学科知识关联整合、纵横交织的知识结构。这一方面是满足其自身教育教学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如一名教师讲《麻雀》一课: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说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而不是爱的力量呢?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是切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理解力的,然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最后不了了之。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了解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此作品的历史背景,知道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弱小力量奋起反抗强暴的思想,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答。另一方面,教师了解其他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领域、思维方式和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更有利于全方位地激发学生认知世界的兴趣,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指导、沟通和影响;也能使其与其他科任教师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富有成效地相互配合。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能力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1. 提高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教师们提供了广泛的自由度,教师们可以自主和灵活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时间和空间等。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设计课程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分析课程的目标、内容,要认识教材提供的和教材以外的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种类、分布,还要依据教材或自行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等。
2. 增强对信息整合的能力
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所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3. 提高系统优化的能力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
4. 具有潜课程的引导能力
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它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以及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教师在设计课程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潜课程因素,使显课程和潜课程互相补充、互促共效,发挥潜课程教育的积极作用,排除并避免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平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管理者
语文综合性学习,其主体是学生,但是也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整个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一定要扮演好引导着的这个角色。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探究主题,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根据教材需要进行拓展,还可以结合多种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和学习。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学习的促进者”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理念。根据心理学原理,人们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而对否定自己的人则倾向于排斥。对于任何学生,教师应首先接纳、喜爱他们,保持在师生关系上的主动与平等地位,教师实施的教育才不会为学生所拒绝。即“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也是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的。
(三)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作为一线许多优秀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教学有非常好的建议,他们熟知怎样安排教材更好的落实知识点,选择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點。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所有与学校相关的人都有权参与课改、参与课程开发,而作为学校之主要构成部分的教师自然地成为了新课改的主力军。
教师出于对学生能力结构的了解,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依据课程目标及教材计划,结合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条件和特点,开发、设计适合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如本校低年级同学到奶牛场春游,教师就根据课标提出的第一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确立和设计了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在春游结束后组织学生用写话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的一次重大挑战。它的出现,呼唤着语文教师素质的更新与重塑,呼唤着语文教师角色与的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呼唤着新型的语文教师!广大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好角色的定位,确实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管理中去,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在。有了新的教育理念,才会有现代的教育。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基点。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精华,形成以专业学科知识为核心,与其他学科知识关联整合、纵横交织的知识结构。这一方面是满足其自身教育教学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如一名教师讲《麻雀》一课: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说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而不是爱的力量呢?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是切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理解力的,然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最后不了了之。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了解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此作品的历史背景,知道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弱小力量奋起反抗强暴的思想,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答。另一方面,教师了解其他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领域、思维方式和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更有利于全方位地激发学生认知世界的兴趣,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指导、沟通和影响;也能使其与其他科任教师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富有成效地相互配合。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能力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1. 提高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教师们提供了广泛的自由度,教师们可以自主和灵活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时间和空间等。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设计课程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分析课程的目标、内容,要认识教材提供的和教材以外的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种类、分布,还要依据教材或自行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等。
2. 增强对信息整合的能力
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所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3. 提高系统优化的能力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
4. 具有潜课程的引导能力
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它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以及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教师在设计课程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潜课程因素,使显课程和潜课程互相补充、互促共效,发挥潜课程教育的积极作用,排除并避免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平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管理者
语文综合性学习,其主体是学生,但是也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整个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一定要扮演好引导着的这个角色。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探究主题,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根据教材需要进行拓展,还可以结合多种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和学习。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学习的促进者”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理念。根据心理学原理,人们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而对否定自己的人则倾向于排斥。对于任何学生,教师应首先接纳、喜爱他们,保持在师生关系上的主动与平等地位,教师实施的教育才不会为学生所拒绝。即“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也是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的。
(三)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作为一线许多优秀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教学有非常好的建议,他们熟知怎样安排教材更好的落实知识点,选择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點。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所有与学校相关的人都有权参与课改、参与课程开发,而作为学校之主要构成部分的教师自然地成为了新课改的主力军。
教师出于对学生能力结构的了解,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依据课程目标及教材计划,结合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条件和特点,开发、设计适合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如本校低年级同学到奶牛场春游,教师就根据课标提出的第一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确立和设计了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在春游结束后组织学生用写话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的一次重大挑战。它的出现,呼唤着语文教师素质的更新与重塑,呼唤着语文教师角色与的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呼唤着新型的语文教师!广大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好角色的定位,确实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管理中去,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