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忠平:一笔一墨总关情——王文明书画艺术浅析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文明的师生情缘
  对书画家王文明来说,2015年2月27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这天是他四十余年艺术创作的大考之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交流培训中心、上海市收藏协会主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协办的《翰墨春秋——王文明绘画作品展》在上海图书馆隆重举行。开幕式上,只见王文明恭恭敬敬地紧随着一位耄耋老先生,从第一幅作品看起,老先生神情专注一边看一边评,时而频频点赞,时而委婉批评,时而妙语点拨……一口气点评了一百余幅展品,令王文明和在场观者都感动不已。这位老先生就是王文明的受益恩师、海派著名画家、耕牛莘堂主人汪观清。
  说起王文明与汪老师的师生缘,还有一段离奇故事呢。1954年王文明出生于上海一个富庶家庭,自幼随祖母在浙江宁波柳公权祠堂生活,知书达理的祖母柳三林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后裔,自然也写得一手好字。王文明在祖母的熏陶和督促下,从4岁起便开始临习《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至8岁回上海读书时,不仅会写字、画画,也懂得“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做人道理,也令他充满着对人生、对艺术的美好憧憬。
  然而,天有不測风云,“文革”期间,家蒙不幸,中学毕业时,作为资本家“狗崽子”的王文明被分配到安徽练江牧场劳动,那年他刚满18岁。因为会写毛笔字,就被留在连队专门负责出黑板报、抄大字报。当时上海有一批书画家被轮流下放到练江牧场接受“革命再教育”,这些人中许多都是日后的海派大名家。有一次,王文明去场部办事回连队时正好下雨,便在一宿舍门前躲雨,见一中年男子在画画,就好奇地看着。而那人则边画边与王文明聊天,知道他喜欢书法,便鼓励道:不要放弃,有空就过来。那人和蔼可亲的态度,不乏幽默的语言,让王文明倍感温暖,也重燃起对书画艺术的热情。直到后来才知道他是唐云老师。此后,王文明常借故去场部,走上一个多小时山路,为的就是去看唐老师写字、作画。一日他听说场部正在举办一个书画培训班,只有革命群众才能去听课,自己的身份,自然不属此列,因而有些闷闷不乐。唐老师知道后爽快地说:没关系,我写个条子,他们会照顾你的。王文明怀揣着纸条来到上课地,但他没有拿出来,因为他打听过,这批“牛鬼蛇神”画家都是来改造的,自己又是“狗崽子”,搞在一起生怕招惹非议。他就趴在窗台上听课,看老师画画……第三天下课后,老师见学员们走了,便招手示意王文明进来,了解情况后说:“你真要学,以后悄悄地到我宿舍来学。你可以画山水、动物和花卉,最好不要画人,尤其是现代人物,容易被人抓辫子,但学可以,这是基本功。”说这番话人就是汪观清老师。
  自从成了汪老师的“编外”学生后,王文明除了劳动外,一门心思躲在宿舍里反复临习借来的画稿。他是一个极具艺术天赋的人,敏悟好学,一点就通,深得汪老师的喜欢。同时,大度的汪老师也有意识地介绍其他画家与王文明相识,如谢稚柳、贺友直、顾炳鑫、吴青霞等等,在他们的悉心点化下,王文明的画艺长进迅速。由于常去讨教,颇有孝心的王文明见几位老师都是抽几分钱一包的香烟,便买了包好烟放在身上,上课休息时会请老师抽一支解解乏。有一次碰巧被造反派撞见,不仅遭到呵斥,认为他与“牛鬼蛇神”勾结不好好改造,结果还挨了一顿打,这事后来被识才的场长巧妙地应付过去,才让他逃过一关。王文明的举动得到了老师们翘指点赞,“这小家伙厚道好学,讲义气”。从此,“小家伙”似乎成了王文明的代名词,老师们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尤其是回沪后,王文明常到各位老师家中请益求教,有的老师也会主动打电话叫“小家伙”来家喝茶聊天。逢年过节,王文明无论再忙也要去探望老师们,以尽弟子之礼,报答培养之恩。王文明至今都自嘲:这一顿打没有白吃。
  理想成就艺术高度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王文明按政策回沪工作。为了在艺术上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王文明特地到浙江美术学院进修,一年的专业学习,无论是修养还是胸襟,眼界抑或审美,都有了质的飞跃。回忆在牧场的6年,王文明感慨道:“在那段艰辛的岁月中,有幸与老师们朝夕相处两年多,时常伴随左右观看创作,聆听教诲,受益无穷。在创作中遇到各种疑惑,都能得到及时解答;山青水秀的牧场,四时风光,朝云暮雨,汩汩溪流,游鱼虫草……都是绘画的自然粉本,也使我能悉心揣摩古人的法度与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笔享用一生的财富。”
  细细品读王文明的作品,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佛像,无论是小写意,还是工笔,既显露着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又洋溢着质朴的生活意趣。他的画风清新恬静,雅俗共赏。他笔下的山水,有北方苍岭峻峭的气势,皖南云水缭绕的秀逸,还有江南水乡烟雨朦胧的清幽。娴熟的笔致,淋漓的水墨,尽情书写着胸中丘壑。长线短点,时繁时简,皴擦晕染,一气呵成;画面布局,开合自如,疏密虚实,穿插呼应,一任自然;其施色或淡彩轻染,清新温润,或氤氲水墨,气象万千,或浓墨重彩,奔放洒脱,整个画面充满着田园诗意,这是他对大自然真切感悟的内心读白和对文人情怀的深深眷恋。
  王文明的工笔画手法多样,得益于谢稚柳老师的亲授,或白描,或双钩,或没骨,较好地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细腻、工整、严谨的中锋线条,精准灵动的刻画,以形写神,融情于景,显示了他的书法功底和造型能力。荷花、兰草、梅花、葡萄、鸟雀、鲤鱼……是王文明笔下常画常新的题材,他在创作时常不拘一格,善于变化,在工笔中融入写意的笔致,别有情趣。如小鸟荷花图,其小写意的荷叶,工笔的小鸟,水墨与彩色,层次变化丰富,突出了静与动的美感。又如他的翠竹图,运用积墨法,巧妙地利用宣纸、色彩和水份之间的特性,使竹叶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斑驳光感,似晨露、似雨滴、似阳光……在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传达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生活体验。
其他文献
亨利·达格的艺术传奇  1973年4月的一个午后,《纽约时报》专职摄影师纳森和日裔妻子走进租户的房间,惊讶地发现了大量绘画和手稿。沉湎于视觉文化的纳森立即意识到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他和妻子随即将它们小心翼翼收集起来。就在同一天,它们的作者亨利·达格在“安贫小姊妹会”创办的天主教医院去世,死时落寞、孤独、一贫如洗。  纳森夫妇端详着这些绘画和手稿。其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不真实的国度》,讲述了一场儿童和
期刊
这是一部视觉效果很美也很有意境的电影,电影节奏很慢,让观影者充分感受影片画面的美。枯树、雾气缭绕的山和湖水是影片给人印象深刻的景境:湖光山色,月光下,湖中孤岛上的树,深秋中褪尽了繁叶,默默的站着,没有任何动物和人在画面中,只有湖面上雾气在起舞、变化镜头移动,似乎有什么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群,一群鸟在鸣叫中飞起,远去,片刻,一只孤鸟艰难起飞,转向另一个方向独自飞去……这个镜头长得超过人们通常的观影经验
期刊
用绘画抗争痛苦和悲伤  郭凤仪(1942—2010),从自发的涂涂画画开始,首先在过期的日历背面用简单的有色记号笔作画。然后她使用描图纸和墨水,无需草图,就能完成非常完善的作品,有时作品长达十米。她笔下的线条叠加,很快就出现了历史和宗教人物,也有美好的或令人不安的生物。  47岁时,郭凤仪投身创作,开始作画,她只是出于治疗的目的:她最主要的是希望减轻身体的痛楚,也希望治疗其他患病的人。她专心作画,
期刊
“放开手脚”则需要另一种勇气。电影从某种程度而言可称之为对“物质世界的复原”,电影的现实主义不仅仅是客观记录的现实题材,还包括历史和当下的人类的内心现实的忠实摹写,不管是何种题材,只要力图逼近“现实”,就必然会触及各种试图遮蔽现实的阻力。要拿出司马迁修史的勇气进行电影创作确实很难,但总有人身体力行。上海电影的人文传统应当在这方面敢于突围。  一、上海电影市场现状  中国电影产业在近三年来实现井喷式
期刊
一、酷儿:大陆公开影像的禁忌  在中国大陆特有的现实语境与审查环境下,性与政治历来是银幕表现的两大禁忌。政治自不必说,除却一般的主旋律电影,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相比之下,性并非是个完全的禁区,但描绘的尺度也往往是点到即止。本文要探讨的性,并非性爱描写,而是性别问题。与性爱描写一样,中国大陆电影的性别表现也素来以保守著称,异性恋的统治地位鲜少受到挑战,比如“酷儿”形象,就很难在面向公众的银幕上找到。按
期刊
在过去的20年里,圣皮埃尔美术馆是巴黎唯一的一家展出重要原生艺术(界外艺术)和自学艺术家的作品的美术馆、公共机构,在这里展出的还有很多与现今的当代艺术理念不相符,尚未得到认可,因此在艺术市场和艺术体系中一些专业艺术家的作品只能占据边缘地位。从这方面来看,可以说这两种艺术家都是界外艺术家,只是具体情况不同,而圣皮埃尔美术馆对这两类艺术家都同样关注和尊重,并积极推出他们的作品。比如,1995—1996
期刊
充满人性体悟的画作  最近我们一直在谈原生艺术,不是因为它多么轰动,多么超脱于任何艺术门类。而是因为它,真真正正地走进了我的视野。我是原生艺术的旁观者,也试图从各种角度去探索原生艺术的意义。比较下来,原生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更像是对人性意识的原初性的探索。我甚至不需要去了解每一位画家背后的故事,单单从充满人性体悟的画作中就可体会出来。  我们在乎于群体性的“独居“,居所是一种无法破开的笼子。每个人的
期刊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大人”一词,似乎给活泼泼的“赤子之心”戴上了道德的镣铐。而千百年后的王国维,却让赤子之心回到了艺术的本位,他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与其说王国维用赤子之心解读了艺术,倒不如说是用艺术为“赤子之心”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自此以后,我们在迎迓一个新艺术生命诞生的时刻,惊奇地发现,那赤子之心也如影随形。  侯珊瑚的水墨,是一次完全不同寻常的艺术探险。
期刊
画画儿,对我而言,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  儿时的胡涂乱抹已经没有了记忆。我猜想,那时候一定是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囿于本能。后来去了小学,上了中学,我就在作业本和书的空白处画画儿,画我想象中的人和物。  十三岁,我开始拜师,正式学习素描。从此“写生”这个词,替代了“画画儿”。  写生的装备要有画板和画架,还要把画板放在画架上立起来画。眯着眼观看远处桌面上的立方体,用削尖的铅笔,一点一点地描绘,真实地
期刊
观念摄影是一种有别与传统艺术的新型艺术类型,也称概念摄影、先锋摄影、新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超越摄影或后摄影,是一种以表达创作者个体的主观情感和思想为核心和目的,以纯影像或影像与其他媒介的组合为手段的、不受传统摄影美学、习俗和技术等规则限制的观念艺术。早期摄影里的绘画主义派和印象派都可以看作是观念摄影,但由于这两派更加注重影像外在形式上的艺术感,观念的表达还不够鲜明、彻底;在后期的达达派摄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