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y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HJ1.55mm〗小偷偷东西,失主发现后奋起直追,致使小偷意外跌倒,不治身亡,追赶者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的关键在于判断行为人是构成意外事件还是构成过失犯罪。意外事件和过失犯罪二者的法律性质,在特定情况下不容易界定,本文以2016年发生的一起失主追小偷致死案件为切入点,通过深度剖析过失犯罪和意外事件,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关键词:疏忽大意;过失;意外事件;预见
  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2-0069-03
  2016年3月19日凌晨4时左右,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男子蓝某正在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顶坛村家中睡觉,忽然感觉到外面有小偷偷自己养殖的家禽,便起身查看,发现了被害人陈某,随追出门外。陈某发现失主追出来,便往顶坛村白林社水泥路奔逃,蓝某穷追不舍。当时正下着雨,路面比较湿滑,蓝某追了一段路后,伸手抓住小偷陈某的左手衣袖,陈某用力甩手后挣脱掉,由于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在地,致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近日,蓝某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移送漳浦检察院审查起诉。此前,当地警方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漳浦检察院批准逮捕蓝某,检方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做出了不予批准逮捕的决定。正因为如此,当事人蓝某已经被变更强制措施,在家取保候审。
  11月初,该事件经多家媒体报道后,即刻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追小偷都可能为自己追出牢狱之灾来,人们不禁要问“发现了小偷,追还是不追呢”?笔者猜测,本案接下来可能出现如下几种处理结果:一、检察院在作出不批捕决定之后,经审查认为该案不符合起诉条件,作出不予起诉的决定,最终销案处理;二、或者检方经审查认为,本案因证据不足,退回公安机关,要求补充侦查;三、也可能检方认为本案符合起诉条件,随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当然本案中行为人蓝某的罪与非罪留待司法进行最后的裁量,笔者作为一名法律爱好者,拟从刑法理论角度谈谈个人对本案的看法。
  本案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人们历来认为,法是“惩恶扬善”的武器和法宝,随着法治理念的不断增强和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深化,法怎能演化成为“恶行的帮凶”呢?社会的正义何在?笔者拟从该案为切入点,通过深度分析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在司法认定和刑法理论上存在的界限,寻找答案。
  对于本案的观点无非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蓝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一种观点认为,蓝某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陈某的死亡系意外事件。下文即从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的法理界定中区分二者。
  一、过失犯罪之法理分析
  本案行为人蓝某是否构成过失犯罪,如果构成过失犯罪,又属于哪一种过失犯罪,均需要从过失犯罪理论本身加以研究和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我国刑法根据行为人是否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将过失犯罪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前者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这种典型的过失犯罪又被称为无认识的过失犯罪;后者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因此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犯罪。
  (一)蓝某是否构成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要求行为人对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已经预见,它是一种有认识的过失犯罪,其在主观方面具备如下特征:
  1.在认识因素上,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首先行为人不存在根本没有预见自己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情况,否则就构成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其次,行为人并不是真正的认识到一定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仅仅是曾经有认识,只是被自己后来或者同时对结果的发生给否认了,否则就构成了故意犯罪。
  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因过于自信对事件的结果没有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实施了错误的行为,这是危害结果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法律以行为人“应当避免而没有避免”作为衡量行为人意志因素的标准。“应当避免”是应为行为,“没有避免”是所为行为,过于自信的过失要求行为人在法律上的应为行为和所为行为相背离。首先,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愿望,但是没有实现,危害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行为人具有避免的义务和能力,避免的义务是行为人在法律上的应为或不为的义务,避免的能力是在事实上对行为人实施正确的行为具有期待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要求行为人不仅具有避免危害结果的义务,还需要具有避免义务的能力。
  简言之,对于在主观方面具备上述特征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应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显然,本案行为人蓝某在案发时并没有预见到被害人陈某跌倒致颅脑损伤,最终死亡的后果,在意志因素上也没有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愿望。因此不构成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二)蓝某是否构成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基于蓝某是否构成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笔者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蓝某在主观方面是否存在刑法意义上的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失犯罪在主观方面要求的罪责是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于发生了危害结果的一种心理状态。疏忽大意的过失在主观上的典型特征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可以说是衡量行为人是否成立疏忽大意的过失的标尺。如果说“应当预见”是一种认识的可能,那么“没有预见”就是一种认识的实际状态。疏忽大意的过失实际上是认识的可能与认识的实际状态的分离。
  (1)应当预见。“应当预见”意味着行为人不仅具有预见危害结果的义务,还需要具备预见危害结果的能力。预见义务的来源包括法律、法令、职业和业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及日常生活准则,对于法律、法令、职业或业务方面的规章制度规定的义务,我们比较容易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预见义务,但日常生活准则是为一般人所设,是社会共同生活规则要求人们应当注意的义务,无需作出具体的规定。行为人是否违反日常生活准则的义务,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判断标准:一、客观标准说,该观点认为判断行为人能否预见,应以社会上一般人的认识水平作为衡量的标准;二、主观标准说,该观点主张在当时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结合行为人本身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判断;三、主客观相结合说,即以主观标准为主,并以客观标准作为参考的折中的观点,这也是我国刑法理论中普遍认可的一种主张。
其他文献
摘要:2016年4月18日,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第十三条,对“为他人谋取利益”进行了解释,明确了为他人谋利益的认定,也就是表现为四种情形,解决了为他人谋利益的具体认定问题,这是罪刑法定的又一大进步,从四种情形来看为他人谋利益的内涵有扩大的趋势。依据该司法解释,分析四种情形的具体认定方法以及合理性,从而洞悉我国司法实践对为他人谋利益的认
摘要: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及时作出规定,对网络犯罪中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相关行为进行了刑法规制。本文着重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的刑法责任进行分析,说明了增强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行为的刑法规制,对于网络环境的改善以及网络犯罪的减少都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网络犯罪;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7-0063-0
摘 要:一直以来,律师都被认为是为坏人服务或者是丧失道德观念的。但律师作为法律职业者,有其自身的法律职业伦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跟任何职业者一样,必须对客户忠诚,并且这种忠诚是至高无上的义务。而且一旦进入司法程序,律师就已经角色分化了,演绎法律之技艺。因此,律师不但不应该受到讽刺,而且更应该得到尊重和赞扬。  关键词:律师;中立;忠诚;角色分化;职业伦理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
摘 要: 通过社会热点事件,分析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理念二者的交锋与融合。对“道德义愤”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法治道德困境”的破解之法。  关键词: 道德义愤;法治理性;德治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3-0122-02  德治与法治,二者关系如何协调摆布,能最终有益于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是一个始终绕不开、跨不过、
摘 要:未成年人是我国社会成员当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我们需要对未成年人予以保护,尤其是要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益。未成年人由于如年龄、身體、心理等方面还不够健全等各种因素,自我保护能力也相对不足,其生存权益容易受到侵害[1]。尤其是在家庭监护缺失的情况下,其生存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更大。假设未成年人的生存权益受到侵害,却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产生的后果将难以想象。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家庭监护缺失的情况下,
摘要:进入“互联网 ”时代之后,海外代购依托网络平台发展迅速,形成了电商代购的新模式,海外代购的交易额井喷式增长,大量商品以各种形式通过海关入境。针对海外代购行业,国务院、财政部、海关等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再加上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监管体系。本文以行政法基本原则为视角进行研究,简析目前的海关监管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不符行政法基本原则的问题,并对完善海关监
摘要: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仍有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农村贫困问题尤为凸显。在博鳌亚洲论坛关于农村问题也得到了关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中国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农业农村部将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作为发展的重点方向,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如果想要最准确最有效的达到帮助农村脱贫致富,光靠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实践的支撑,再好的政策也需要高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基层法院战斗在审判工作的最前线,是人民法院系统的重要组成,作为审判工作的最基层,对化解和调处矛盾纠纷起到最直接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梳理我区基层法院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进而给出了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审判工作  中图分类号:D9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摘 要:新的《民事诉讼法》对于环境公益诉讼作出了新的规定,正式赋予了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资格,但相应的环境民公益诉讼费用负担机制并未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种种难题,本文针对社会组织作为原告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费用负担展开论述,指出其背景、特殊性,并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组织;原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讼费用负担  中图分类号:D925.1;D922.
摘要: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大数据运用给检察工作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同时也给检察工作带来挑战。  关键词:检察机关;大数据;辅助办案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5-0167-01  作者简介:阳光聪(1974-),男,贵州赫章人,赫章县人民检察院,干警,研究方向: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与规范。  随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