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智能诊断功能在炼化企业中的应用

来源 :仪器仪表用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Fisher DVC系列定位器智能诊断功能,在装置大修前对所有具备条件的控制阀进行诊断,确定维修数量及具体位号,做到精准维修,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检修成本。
其他文献
为了进一步提高微波波导法对飞灰含碳量检测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利用微波在波导内不同介质分界面的反射作用,通过时域变换找到微波到达不同介质分界面的时间,再结合微波在波导内不同介质中的传输速度,计算得到波导内飞灰的灰位及相对群折射率的方法。本文使用规格为7.9 mm×15.8 mm×100 mm的矩形波导,在12.4~18 GHz频段下利用上述方法对质量为0~12 g,含碳量为1%~10%的一系列灰样的灰位与相对群折射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测量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点,即当波导内实际灰位大于47.3 mm时,测得
国内对压缩比法测量柴油十六烷值方法研究较少,而该方法是在柴油评定出现纠纷之后唯一的仲裁方法。应用该方法设计的柴油十六烷值测定机市场基本被美国WAUKESHA公司所占有,为实现柴油十六烷值测定机国产化,对柴油十六烷值测定机进行了研究。经过对柴油从建压、喷射到压燃过程的时序分析,设计柴油十六烷值测定机电控喷油系统、喷油爆震信号检测装置以及试验工况检测装置。通过对不同油品的多次评定以及与进口仪器的多次数据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仪器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均满足标准要求。同时,在手轮数据读取、喷油角度调整、流量测量方面实现
控制系统作为整个电厂的中枢神经,深受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影响。目前,其已经从模拟技术逐步发展为数字技术(DCS、FCS系统)。但随着核电厂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等前沿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现有的控制系统架构难以满足大数据量通信、确定性通信、海量数据采集的要求。因此,根据最新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并以核电厂特殊需求为依据,提出了网络化控制系统的展望。该系统架构主要以目前广为流行的混合云(私有云+共有云)技术为基础,并结合了5G、总线技术、无线自组网、数字孪生、大数据、服务器集群、机器学习等多种前沿技术
本文从给煤机故障率高、跳闸原因难以分析判断的现状入手,分析了传统给煤机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取消就地给煤机微机及相关卡件,将给煤机煤量计算、标定完全纳入到DCS,其所有功能由DCS逻辑功能实现,同时通过DCS直接控制变频器。这样改造之后,逻辑直观、回路简单,给煤机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大大提高。
本文对海上平台机泵类常见故障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介绍频谱分析技术在海洋石油机泵类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由于长输油气管道执行机构长久以来受国外产品垄断,中国石油率先在能源领域开展油气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发项目,其中执行机构作为关键设备之一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需求出发,阐述了国产化长输油气管道执行机构重要指标的设计与验证,包括低温性能、低速重载性能等,最终产品满足要求并实现了现场应用,可作为其他领域执行机构国产化的推广与借鉴。
针对非铁磁性金属的内外壁损伤检测问题,设计了一种中低频的交流电磁场检测模型,对漏磁及涡流效应在交流电磁场检测中的耦合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制作电磁检测装置进行实验验证。基于COMSOL有限元仿真建立二维仿真模型,针对不同深度、不同大小的表面缺陷及埋深缺陷进行仿真检测,得到相应的检测线圈电压幅值、相位与缺陷深度的关系;以仿真结果为基础制作了电磁检测装置,并对非铁磁性金属待测试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制作的电磁检测装置可以穿透18 mm不锈钢板检测到高5 mm、长12 mm的矩形埋深缺陷及上表面深3 mm、Ф5 m
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机器人技术,柔性外骨骼结合了柔性驱动和可穿戴机构,有效解决了传统刚性外骨骼机器人重量大、顺应性差、效率低、穿戴舒适性差的问题,因此尤其适用于运动障碍患者的辅助行走及运动康复,已成为主动康复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综述聚焦下肢柔性外骨骼助行机器人近十年的创新与应用进展,收集整理了60篇目标文献,其中,线驱动50篇,气动驱动7篇,其他驱动3篇,从柔性驱动结构设计、控制方法、康复应用3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剖析讨论。目前,柔性外骨骼主要以线驱动和位置控制研究为主,发展方向为设备轻量化,驱动柔顺化
生物基纤维聚酰胺PA56是以生物发酵技术制备的戊二胺为原料,与己二酸缩合而成。试验采用弱酸性染料对生物基纤维PA56织物进行染色,发现弱酸性染料深蓝5R在生物基PA56织物上的上染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模型;生物基PA56织物可以进行低温染色,在低温条件下,弱酸性染料的上染率可以达到85%以上。弱酸性深蓝5R染料对PA56的吸附过程不能用单一吸附模型描述,是弗莱因德利胥型和朗缪尔型吸附等温线的复合。
针对PCBA及电子元器件等产品手动/半自动测试的人力成本高、测试效率低、过程一致性和质量可溯性差的问题,介绍了一套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化自动测试系统,满足多种产品的多个测试项目的单独/混合测试等不同生产排程,具备任务自主规划与路径优化、故障智能诊断与自动化恢复、设备互联互通与远程调试监控等功能,满足高效率、高可靠、高柔性的产品测试需求,对系统的软硬件组成架构,以及相应关键技术进行详细阐述,最终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