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小小说二则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0125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善染心 
  母亲楼上楼下地穿梭不停,取药、还用具、取化验单、结账。她这才长长出了一口气,女儿的出院手续终于办完。回到病房,她又亲手把女儿大衣、棉帽、围巾、口罩、手套、棉鞋捂得严严实实地,她眉头一皱,不由得又嘟囔起来:”你这几天的功课、作业都完成了吗?”
  女儿:“我看电脑按课本都学会了,作业都做完了。”
  母亲一边擦汗,一边说:“小洁,你知道,你这回的流感是怎么得的吗?”
  女儿:“知道了,你都快说八百六十遍了。”
  母亲:“那我也得和你再说一遍。没供暖时上学多穿点,再有就是离那些感冒、打喷嚏的同学远点。都感冒生病了还上学传染人家,这些人素质真差,真够缺德了。我说小洁这两天好好休息,周一一定上学。”
  女儿:“刚才你还说感冒生病了上学传染人家缺德。”
  母亲:“你这不马上就期中考试了吗。再说,你都当学委都四年了,如果期中没有进入前三名多丢人呀!你在同学面前怎么抬起头呀!”
  女儿:“那也不能缺德呀!”
  母亲:“这怎么叫缺德呀?我这不是为了你好吗?”
  女儿:“你不是说感冒快好了的时候最容易传染吗?”
  母亲:“得得!你别犟,你就听妈的没错。走!去吃点东西,都中午了。”
  母女二人走出医院,抬头正好是庆丰包子铺。
  母亲:“小洁,你不是最愿意吃虾仁包子吗?”
  母女二人进屋,饭店人很多有一群小学生吵嚷的坐在那里用餐。
  女儿坐在那里,咳嗽了一声忙掏出手绢捂住嘴。看着周围比她还小的学生。不声不响地来到饭店的一个角落。
  母亲买完包子,四处找发现角落里的女儿:你怎么躲到这里?
  女儿:“你平时教育我“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你看他们比我还小,传染上多不好呀!”
  母亲顿时觉得很愧疚,她惊喜地看了女儿一会儿说:“女儿长大了,善良真好。”
  高三家长会 
  郝老师看了看表,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可家长们兴致仍然很高,都在耐心地等着杨继武的家长介绍经验。这是高三的第一学期家长会,再过七个月,孩子们就面临高考了。
  杨继武的学习成绩确实让郝老师从心里感到自豪。高一时在全班五十二名学生中。成绩只排了四十二名。到了高二末,已是全学年第五名了。而且又获全国高中数学大赛第二名、物理大赛第三名……
  “郝老师,你是用什么办法使杨继武的学习成绩上这么快的?”
  “郝老师,干脆把我的孩子送你家去得了。多花点钱也行呀!”
  听到家长这些声音,她这位全国模范教师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她已经尽全力使这个班级的学生各方面进步很大了。
  杨继武的母亲终于来了,灰蓝色的羽绒服上还落有雪花。
  家长们终于看清了,这是一位极普通的中年妇女,生活的雨雪风霜使她变得苍老了许多。她能谈出什么教子经验?家长们怀疑着……
  “其实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可郝老师偏让我说,又派学生打车接我,真不好意思。”杨继武的母亲讲得断断续续的。
  “继武的父亲去世得早,爷爷、奶奶溺爱他。隔三差五的总给他零花钱,因此,从小养成了吃薯片到网吧打游戏的坏毛病,上中学时学习成绩一般。前两年爷爺、奶奶去世了,帮我们家的人没有了。我们单位的效益又不好,我下岗已经四五年了。
  记得刚上高中放寒假时,继武学习也不用功,贪玩。每天给他十五元钱吃中午饭。可他天天长在网吧玩游戏。气得我没办法,到网吧找到他打他、骂他,我哭了多少场,我把我这些年养育他的艰难说给他听,刚开始还能管点用,好那么几天。过了两星期放学后我一找还是在网吧里。唉!我那个伤心呀!心里说我这辈子命怎么这么苦呀!那时候真是的眼瞅着继武这孩子学习成绩一天不如一天地往下出溜,真的一点招都没有呀!
  多少次伤心之后我心里想,你不愿意学习,那就跟我卖茶蛋、豆腐串赚咱们娘俩的生活费去。去了没几天他就受不了了,寒冬腊月的大冷天零下三十多度嘎嘣咯嘣的冷,大棉靴、棉手闷子、皮帽子、羽绒服捂得严严实实不到一小时,从里到外都打透了。在外面一呆就到晚上十点,把他冻得够呛跺脚、搓手根本不管用,一会儿就钻到附近超市暖和十几分钟,再回来替我。就这样每天一到晚上九点多钟,他就嚷着——这么冷的天,回家吧?我就跟他说,回什么家?咱娘俩每天必须卖二十斤茶蛋、还有这一大盆豆腐串才能够生活费。你不是不好好学习吗?那就过来卖茶蛋、豆腐串;如果你要不愿意学习,那就一辈子干天天卖茶叶蛋、豆腐串这样工作和生活。不好好学习还想以后有多赚钱有好工作,在咱们家你不用想连门都没有。穷人家的孩子只有刻苦,考上好大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就这样不到半年,他的学习成绩就一步一步的慢慢地上来了。呀!说这些干啥……还是得感谢郝老师和其他老师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教呀!我也没有多少文化也说不出啥大道理来,就说这些吧!现在正是茶蛋、豆腐串摊忙的时候,那啥,我先走了。谢谢!谢谢大伙儿……”说完她给郝老师、家长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匆匆忙忙地走了。
  教室里静极了,一点儿声音也没有。郝老师刚要讲话,杨继武的母亲又推门进来了。
  “这是刚才打车的18元钱,不能让孩子们花,他们不挣钱,”说完,她把钱放到教桌上,又一阵风似地走了。这时,家长们热烈的热烈掌声使整个教学楼为之一颤。
其他文献
还能记起20个月的你,看到爸妈吵嘴,哭喊着奔到妈妈肘弯里,极力地扮着鬼脸,哄妈妈笑。背着人时,蹶着小屁股,小腿跪在床上,小手捂着脸,流着泪喃喃着:妈妈哭!  还能记起3岁的你第一次上幼儿园,当妈妈从幼儿园接你回家时,你的小胳膊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仿佛搂着妈妈,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还能记起每次过人行马路时,你的小手紧紧抓着妈妈的手,仿佛妈妈就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还能记起,一次我们一家人到餐厅
期刊
《酱的诗》   故事在春天就已经开始。春风一吹,黑土化冻,踩着昨年的豆杆,一头牛,一只犁,一个人,天上有太阳,身上有汗水,地上有沟垄。 那些闭关的黄豆,带着修行的祈祷,以粗黑的手丢下去,被赐予一种开始,从此就要努力地汲水,吸养,等待。等到与人世的因缘具足,换一场我执的涅磐。于是,有了那一株挺立地平线的豆苗。 有绿色就有修行,有修行就有苦楚,一瓣牛蹄,一只蝴蝶,一粒雹冰,一阵风,一场雨,一只鸟,一株
期刊
水边女人(外二首)  伍晓芳  日头离江面有多远  每天下午  捞河螺的女人都要用竹竿去丈量  她伸长,拉回,下蹲  从网里倒出一堆泥沙  挑拣出细小的河螺——  乌黑而布满青苔  像一群在泥沙中讨生活的人  又伸长,拉回,下蹲  直到把凉风拉近凌乱的头发  把暮色拉进粗黑的皮肤  河床被一杆一杆拉痛  江水被一网一网捞尽  夕阳终于没有了距离  这个水边的女子  才将身影潜入夜色  黎明,她漂浮
期刊
稻草人  感谢水稻  穿过风雨之季  从水的另一方走来  倾尽一生,为我们  送来珍珠般洁白的米饭  那些粮食,是它们  生存的胆量和灵魂  一旦被取走,那么多的稻草  只有紧紧抱在一起  维持生命  它们模仿一个无家可归之人  独自站在麦田里  或者站在一片菜地中间  与飞过的鸟群相望  就像一句麻杆打狼的俗语  旷野  圣经里说  没有栽种罪恶的地方  叫旷野,那些  野花是美丽的  那些野兔
期刊
一  风临刚剥好一颗葡萄丢进嘴里,门铃响了。他起身来到门口,把一只眼睛贴近猫眼,外面站着一个双手不空的中年人,他认出是老家青峰山四舅家的小娃儿润娃子。  门打开,润娃子满头大汗,喊了一声“表哥”,不晓得脚往哪里踩。风临接过两只尼龙口袋:一只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装的洋芋;另一只倒轻省,下面漏出一只鸡头,一股臭味迎面扑来。  表哥,也就是风临,从鞋柜抽屉里取了一双蓝色薄膜鞋套递给润娃子,他手忙脚乱搞了
期刊
许涛刚在滴滴平台发布了出行路线,网名叫小洛的人立马请求坐他的顺风车。小洛的头像是男的,实际却是女孩,确定了同行关系后,小洛发来消息,师傅,你快点来接我,要不我就迟到了。许涛载着小洛一路狂奔,赶在上班前把她送到单位。  小洛知恩图报,给许涛添加了十元感谢费。下车的时候,她递过来一张中英文对照的名片。小洛的真名也叫小洛,在一家外资公司工作。  下午再见到小洛,是一个原本约好的乘客临时取消了订单,许涛重
期刊
汉阳古琴台早已是闻名遐迩,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也已经在历史文化时空中穿越数千年。时代越发悠远,一年年的微尘沉积起来,似是笼罩的一方神秘的面纱,让我总想揭开她来,又害怕惊醒她酣睡浓香的梦境。  过去在南方工作,每次路过武汉,却只能想象着古琴台,思维直追千古,往事逾越千年,我在寻思那两位前贤平生仅有的一次晤面。今年以来,有幸在武汉谋事,离她越来越近了,一直想造访古琴台,却始终没有那份勇
期刊
在渡口白云不中留随流水流水从不回头携家什的人去了远方  留下空房子只有那些薄命的草一年一年守在岸边  招手   张望  坐  那个坐在船头星空下持蓝边花碗喝水的女子会否把星星一同饮下长河啊,你一宗又一宗無解的迷。引导我一次又一次离开家在你岸边石头上长坐  向往  去铁铜沙洲辽阔的江水改变我的认知在江上,我看到犬雾里,幕旗山倒像一叶小舟我居住过的小城成了虚构我为它们难过,好像它们才是离家漂泊的孩子渡
期刊
王小是半年前退学的,到现在他还记得,漂亮的女老师和老爸朝相反的方向拽着他。李老师说,这孩子挺聪明的,不上学可惜了。爸说,工地欠钱不给,攒点钱,明年来读吧。王小使劲往老师怀里靠,可他俩也没有爸爸的劲大,老师手一松,王小的心像块大石头“咣当”沉了下去。  随后的日子里,王小每天早上帮老爸出摊,中午给老爸送饭,晚上接老爸收摊,其他时间拣破烂换钱。  地瓜在火炉上“吱吱”地冒着油,甜甜的糖水像是要溢出来,
期刊
1975年暑假,我认识了周天泽。听人说,他是地主家的孩子。  当时,因父亲下放,我家由县城搬到了雾开河边上的跃进公社。一天,几个刚混熟的小伙伴儿邀我去生产队的场院。场院里聚集了很多孩子。大家拉起手分成两队,准备做“谷草垛,插镰刀”的游戏。我见远处的石碾子旁还站着一个赤膊赤脚,穿一条带补丁的裤子的小男孩,就叫他过来。他迟疑了一下,才怯怯地向我走来。两队的孩子头儿立刻嚷开了:  “我们不要周天泽!他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