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玛窦和李提摩太的文化适应传教政策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和清末来华新教传教士李提摩太都是推行文化适应传教政策的代表人物,二人的传教思想和活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论述了利玛窦和李提摩太对华文化适应传教政策的形成和内容.文化适应传教政策具体表现为: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著书立说;尊重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入乡随俗;以西方科学知识影响社会精英阶层;对中国传统宗教儒释道的扬弃.文中对二人的文化适应传教政策的相同点与差异点做了辨析.
其他文献
清初广东地区寺田经历一个飞速扩充的过程.寺田主要来源于自行购置和外部捐献,后者又包括信众捐献、官府拨田、僧人献田等情况.在经营前,寺田还要接受官府清丈、登记、计算科则等步骤,在纳入地方图甲体系的同时也会获得差役豁免.寺田也成为寺院、官府和地方豪族间利益角逐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寺院加强了与世俗社会的互动,并利用碑刻、寺志等工具来维护自身利益.寺田是清初广东佛教复兴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推动了地方社会秩序的重建.
期刊
在近代关于《起信论》的论争中,太虚是一位很活跃的人物.他多次公开讲演《大乘起信论》,留下讲演录,延续了传统的经典注疏的传统.同时,在《起信论唯识释》中,太虚又表达了会通《大乘起信论》与唯识思想的立场.在研究方法论上,太虚反对梁启超在《大乘起信论考证》中所使用的历史主义的立场,主张佛教思想是超历史的特殊存在,所以不能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大乘起信论》的思想地位.关于《大乘起信论》的评价,太虚反对王恩洋从唯识学立场对此论的全盘否定,而是主张此论在理论上与唯识并不矛盾.太虚站在信仰的立场考察《大乘起信论》,对现代
期刊
中古佛教类书的编纂在建构佛教思想文化的同时,不断注意引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知识,逐步将佛教文化嵌入到中国原有文化体系中,使佛教文化由"外学"逐渐变为"内学",并最终形成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背景下,从梵华文化融合角度重新审视中古佛教类书编纂的作用与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关乎唐宋以降儒释道三教合流得以形成的具体情形.
期刊
在白马峪"池哥昼"祭祀仪式中,建构在白马人祖灵信仰之上且作为"神祇"的"池哥"和"池母"不仅象征着彼岸的祖先在此岸的在场,也永续护佑着此岸子孙的幸福与安康;而建构在"人类自身再生产""铁律"之上的"知玛"则"规训"着族人对族内婚的坚守.在特定时空节点上演"池哥昼"所营造的神圣与世俗的场域中,借助象征符号与仪式,既强化了族人血脉相连的"根"意识,也惯习了人们对"种的繁衍"之认知与实践.正是"根"意识和"种的繁衍"认知共同构成白马峪"池哥昼"角色建构的文
期刊
本文从尹昌衡引用佛学经典的数据情况,及所创作的以佛学为主题的作品《昭诠》《生民意识》等的写作宗旨,进一步了解尹昌衡的佛学思想.尹昌衡认为佛教在诸种宗教思想文化中乃是最高明的.他以佛教与《周易》进行类比,论证其共性的思想观念,通过自己学修佛法的实证经验,进而以"白"建构完整的生命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佛教消极思想的清醒认知.尹昌衡在佛学思想上的阐发,未必能获得正统佛学的认可,但经过他的努力,却在偏僻蜀地承续了蜀学传统的多教合一、兼容并包、经史并重的精神,而实现了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新突破.
期刊
回鹘于9世纪中期接受佛教,约在10世纪拉开了佛教译经活动的序幕,至元代,其译经事业达到了鼎盛.早期回鹘译经主要受西域佛教影响,有些佛典译自吐火罗文本;11世纪时,回鹘高僧曾作为西夏译经活动的主体,深入参与了西夏文的佛典翻译工作.元代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回鹘翻译家,译出了一些内容精良、篇幅巨大的佛教文献,甚至对早期的译本进行修订或重译.有些回鹘佛教徒在中央宗教事务机构中担任要职,在元初《大藏经》对勘整理工程中,担任译语及译语证义工作,在对勘汉藏佛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红梅,民族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
期刊
牛津大学图书馆藏瑶族文献题记,主要记述写本的书主信息、抄写时间、抄书人姓名、抄书人的宗教身份、抄写地点、抄写目的、抄书费用等.通过对瑶族文献题记的书写位置、结构类型、题记内容等信息的分析,探讨瑶族文献题记的书写形态和自身特点.试图呈现牛津大学图书馆藏瑶族写本题记的基本形貌,以增强学界对海外瑶族文献的认识,拓展海外瑶族文献研究领域,为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与视野.
期刊
《圆觉经》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据称为唐佛陀多罗(觉救)所译.《圆觉经》最初在禅门中开始流行,后禅与华严思想开始融合,尤其经过宗密华严禅的发挥,唐宋时期华严系的《圆觉经》注疏主宰了圆觉学的主流.回鹘文《圆觉经》注疏译自汉文.现已考证的回鹘文《圆觉经》注疏残片分藏在京都、斯德哥尔摩、敦煌等地,分别由百济康义、张铁山和茨默研究刊布,但除可确认与宗密的著作有关外,皆无法确认其翻译时所参考的汉文原文.文献学考证表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新发现两叶回鹘文残片(GT15-39、GT15-20)同样属于《圆觉经》
期刊
打醮是江华瑶族祈求趋福避祸、消灾解厄的仪式,醮仪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传承.本文基于湖南江华县涛圩镇荷家塘村打醮仪式的田野考察,详细观察记录仪式过程,并与仪式参与者深度访谈.认为瑶族打醮吸收了多种宗教元素,体现出多元混融的宗教内涵.打醮仪式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与社会功能,醮仪彰显瑶族人通过仪式活动以应对社会自然的生活智慧.
期刊
觉囊派开宗祖师多波巴?喜饶坚赞受到元顺帝邀其前往汉地讲法的召请,在最终行程未果的情况下,其就内外宗义而讲说了《宗义安立明义》一文.五百余年后,觉囊派近代著名高僧阿旺措聂嘉措为该文撰写了详细释论.本文即以此本颂文本及其释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该文本被记录下来的具体背景、内容,并对题名为《大遍知所作之宗义安立明义释—除偏私之暗》的释论文所体现出来的教法思想作分析解读,最后对多波巴所说之本颂文作全文译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