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批评者。作为教研员,我总希望基于教学改进,对课堂教学做出诊断,即敏感发觉其教学缺憾,而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培植合理、科学课堂的意见。所以,在教育的语境里,我是一个天然的批评者。
其实,在中国文化的场合里,即使教育研讨带有学术性,可是毕竟是大众话语场合,大家讲话还是讲分寸的,即顾及教师的可接受度,说话中批评的语态也比较委婉,话说三分。
可是,教师都是对于话语尤为敏感的,即使你有所藏锋,人家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因为从对方立场看,公开一堂课,要做出准备,付出心力,而且评课与人关联,公众的看法或许会产生连锁效应,便利或不利于这个老师在学校的发展。
听好话,是令人愉快的;而提出意见还要人和颜悦色地接受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像我这样,多批评的姿态其实未必恰当。我的反思就在这里。
听闻,某地进行教学督查。要到访的学校闻风而动,老师们忧心忡忡。而到访日,被听到课的老师说自己没有烧高香。再听到课的评说,知情人告诉我,他一天不高兴。一个人的评课发言,如此深刻影响一个老师的情绪,而那些评课中的所谓真知灼见也未必在这个教师这里产生了正面的效应。由此,触动了我的思想。我的批评者的占位,似乎与我坚持批评的初衷,也是矛盾的。
另一例。在一场邂逅的大雪中,我去农村学校听了一节课。评课中看到老师们围拢过来,个个有一双渴求的好奇的眼睛,似乎我们都能口吐莲花一样。这一刻我内心突然温情起来。因为我知道,我到这里只是一日,我听课只是一节。这些老师在这里教了许久还要教许久,奉献无数课堂。他们做到的是我做不到的。对待他们,我满怀敬意。
所以,这次我嘴下留德。以理解的态度谈,在现实处境的老师,或许尤为关注在老师需要完成学业指标的条件下,所关注的提高教学效率,为此付出的努力以及积累的经验。我看到了他们做出的种种探索,分析这些努力导致的结果。最后与他们分析,这种教学姿态与课堂形态,不免带有负面性,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带有制约性。他们理解了,给了我掌声。
之后,一位老师告诉我,你的理解让我们感动。他说,我是坐在你的对面,那个睁大眼睛,鼓掌最热烈的男生。
我不知道,在批评之外,以理解态度而传达出来的声音,还会产生如此的效果。其实,在那次教研返程的时候,我与同事交流,还是感觉悲观的。做教研越久越觉得,这件事辛苦而少效率。陪伴的教研员对我说,这里的老师学历基础不高,你说要他们读书,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来教读,他们是很难做到的。
以我的一条建议,未必人人听得进去,要做到更难。我知道,教师,普通教师,未必会因为别人的教学建议而改变课堂,教研所做的规劝多数时候是少效果的。可是,当教研后老师说,他感动了的时候,我知道暖心的话,或许比批评更为有效。
我需要修正我的教研姿态。批评需要建立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那些普通的老师,我们给予他们的理解和偏爱太少了,甚至他们与我们这些所谓遥远处来的人,有这么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都不多,这难道不是作为教研人,我需要反思的吗?
其实,在中国文化的场合里,即使教育研讨带有学术性,可是毕竟是大众话语场合,大家讲话还是讲分寸的,即顾及教师的可接受度,说话中批评的语态也比较委婉,话说三分。
可是,教师都是对于话语尤为敏感的,即使你有所藏锋,人家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因为从对方立场看,公开一堂课,要做出准备,付出心力,而且评课与人关联,公众的看法或许会产生连锁效应,便利或不利于这个老师在学校的发展。
听好话,是令人愉快的;而提出意见还要人和颜悦色地接受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像我这样,多批评的姿态其实未必恰当。我的反思就在这里。
听闻,某地进行教学督查。要到访的学校闻风而动,老师们忧心忡忡。而到访日,被听到课的老师说自己没有烧高香。再听到课的评说,知情人告诉我,他一天不高兴。一个人的评课发言,如此深刻影响一个老师的情绪,而那些评课中的所谓真知灼见也未必在这个教师这里产生了正面的效应。由此,触动了我的思想。我的批评者的占位,似乎与我坚持批评的初衷,也是矛盾的。
另一例。在一场邂逅的大雪中,我去农村学校听了一节课。评课中看到老师们围拢过来,个个有一双渴求的好奇的眼睛,似乎我们都能口吐莲花一样。这一刻我内心突然温情起来。因为我知道,我到这里只是一日,我听课只是一节。这些老师在这里教了许久还要教许久,奉献无数课堂。他们做到的是我做不到的。对待他们,我满怀敬意。
所以,这次我嘴下留德。以理解的态度谈,在现实处境的老师,或许尤为关注在老师需要完成学业指标的条件下,所关注的提高教学效率,为此付出的努力以及积累的经验。我看到了他们做出的种种探索,分析这些努力导致的结果。最后与他们分析,这种教学姿态与课堂形态,不免带有负面性,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带有制约性。他们理解了,给了我掌声。
之后,一位老师告诉我,你的理解让我们感动。他说,我是坐在你的对面,那个睁大眼睛,鼓掌最热烈的男生。
我不知道,在批评之外,以理解态度而传达出来的声音,还会产生如此的效果。其实,在那次教研返程的时候,我与同事交流,还是感觉悲观的。做教研越久越觉得,这件事辛苦而少效率。陪伴的教研员对我说,这里的老师学历基础不高,你说要他们读书,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来教读,他们是很难做到的。
以我的一条建议,未必人人听得进去,要做到更难。我知道,教师,普通教师,未必会因为别人的教学建议而改变课堂,教研所做的规劝多数时候是少效果的。可是,当教研后老师说,他感动了的时候,我知道暖心的话,或许比批评更为有效。
我需要修正我的教研姿态。批评需要建立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那些普通的老师,我们给予他们的理解和偏爱太少了,甚至他们与我们这些所谓遥远处来的人,有这么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都不多,这难道不是作为教研人,我需要反思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