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并未从对外开放中获得理想的发展的机遇,边境民族地区对外开放面临着基础薄弱、市场不广、层次较低、增长乏力、人才缺乏等难题。论文试图从政策制度、结构调整、资源利用等方面寻求当前困境的突破口。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云南省商务厅统计数据以及《云南省统计年鉴》。
关键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繁荣、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边境线长且边境多为经济水平低下的农村地区。据统计,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3.4%;边境沿线有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红河、文山8个州市、25个边境县;边境地区属于典型的农村地区,边境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左右。
一、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困难以及落后的原因
对外贸易起点低、规模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但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对外贸易水平严重落后。
产业支撑薄弱,有贸易无产业的状况导致贸易贡献不突出,对外贸易出口产品较单一,附加价值低,缺乏发展后劲。2010年我省对东盟市场重要出口大类商品为机电产品、农产品、电力、纺织品及服装以及有色金属资源。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产品并不多,名牌产品少,新开发产品少,高科技产品更少,不能突出地区优势和代表地方特色。而云南进口商品中,也以农产品和原材料为主。
对外市场开发程度低,与接壤的东南亚国家处于相邻却不相联的状态,市场扩展有难度。随着东南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向心力大大加强,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相继加入东盟,使得在商品贸易上对东盟成员国的倾斜,增强了对非东盟成员国的排斥性从而增加了我方开拓该区域市场的难度。
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投资环境缺乏对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前来投资及开发的吸引力。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 2008年云南仅7.77亿美元,而四川为33.4亿美元,重庆为27亿美元,广西为9.7亿美元,虽然近年有所进步,但与周边省份相比,云南在吸引外资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
口岸产业与经济功能不能各自发挥优势,各口岸功能雷同。当前云南设有对外开放口岸17个,边境口岸16个,各边境口岸并未根据所处地区及所面对区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功能分工,导致对外开放成本提高且对外开放效率下降。
外向型人才缺乏,是制约云南走向国际的障碍。云南教育在全国一直处于较落后的位置,加上自然条件、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云南培育人才、聚集人才都比较困难。
二、云南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优势分析
有利的宏观条件。中国对外贸易向西部地区延伸和拓展的步伐加速,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难得的国际大环境。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得到了政策、项目、人才和资金上的有力支持,改善了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矿产资源方面,很多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元素矿产和能源矿产和化工原料矿产都排在全国前列;地表则有丰富的水能、旅游、生物等资源,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
富足而浓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也增强了云南塑造新形象的实力。
占据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有利地理位置。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具有连接我国腹地、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这为云南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提供先天条件并将带来新的机遇。
三、云南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寻求新突破的思路探讨
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我方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发展缺乏后劲的局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有资源培育本土产业是突破当前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对外开放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引进与本土相结合,通过对本土产业的培育,形成资源开采利用、生产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链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工业制成品、精加工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比重,逐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结构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高档商品结构转变;边境口岸加工贸易区的建设,可以实现开放口岸根据所服务区域对外开放的形式与内容来定位其功能,最大限度利用就近口岸以降低贸易成本。
结合自身环境,准确定位对外开放对象。沿边疆开放相比于沿海开放和沿区域开放具有其特殊性,它面临着不同的接壤国家或地区不同环境,并且处于一对多的局势当中。边境民族地区需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和与东盟国家毗邻优势,采取国别细分策略,积极帮助企业开拓东盟十国市场。针对各市场不同特点和市场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贸易促进措施,推出特色贸易和产品。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制度建设以改善投资环境。目前公路网络逐渐趋于完善,高速公路即将可以全部贯通到各主要口岸。为节约交通成本,云南“大通道”建设重点是继续加紧铁路建设。形成铁、陆、空交通网络,提速省内与全国各地以及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区的联系。
利用外资的同时需要谨慎地避免风险。把吸引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科技进步创新、扩大就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相结合,与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相结合。
一地区对外开放要发展,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同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足够的发挥空间吸纳人才,为云南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响应国家政策,抓住“桥头堡战略”带来的契机。云南“桥头堡”战略地位不仅对我国来讲有着重大意义,对云南自身来讲更是意味着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面临政策与形势的变化,努力扮演好自己的桥梁角色,致力于提高云南在东南亚南亚甚至更广区域内经济往来中的地位,以求得在国际市场中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盧光盛,金 珍.云南对外开放的新增长点初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3:154-158.
[2]肖迎.云南边境农村的民族状况.中国改革论坛网http://www.chinareform.org.cn
[3]杜发春.边境贸易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J].民族研究,2000,1:58-65.
[4]彭友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的对外开放[J].经济问题探索,2008,2:86-90.
关键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繁荣、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边境线长且边境多为经济水平低下的农村地区。据统计,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3.4%;边境沿线有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红河、文山8个州市、25个边境县;边境地区属于典型的农村地区,边境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左右。
一、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困难以及落后的原因
对外贸易起点低、规模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但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对外贸易水平严重落后。
产业支撑薄弱,有贸易无产业的状况导致贸易贡献不突出,对外贸易出口产品较单一,附加价值低,缺乏发展后劲。2010年我省对东盟市场重要出口大类商品为机电产品、农产品、电力、纺织品及服装以及有色金属资源。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产品并不多,名牌产品少,新开发产品少,高科技产品更少,不能突出地区优势和代表地方特色。而云南进口商品中,也以农产品和原材料为主。
对外市场开发程度低,与接壤的东南亚国家处于相邻却不相联的状态,市场扩展有难度。随着东南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向心力大大加强,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相继加入东盟,使得在商品贸易上对东盟成员国的倾斜,增强了对非东盟成员国的排斥性从而增加了我方开拓该区域市场的难度。
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投资环境缺乏对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前来投资及开发的吸引力。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 2008年云南仅7.77亿美元,而四川为33.4亿美元,重庆为27亿美元,广西为9.7亿美元,虽然近年有所进步,但与周边省份相比,云南在吸引外资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
口岸产业与经济功能不能各自发挥优势,各口岸功能雷同。当前云南设有对外开放口岸17个,边境口岸16个,各边境口岸并未根据所处地区及所面对区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功能分工,导致对外开放成本提高且对外开放效率下降。
外向型人才缺乏,是制约云南走向国际的障碍。云南教育在全国一直处于较落后的位置,加上自然条件、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云南培育人才、聚集人才都比较困难。
二、云南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优势分析
有利的宏观条件。中国对外贸易向西部地区延伸和拓展的步伐加速,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难得的国际大环境。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得到了政策、项目、人才和资金上的有力支持,改善了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矿产资源方面,很多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元素矿产和能源矿产和化工原料矿产都排在全国前列;地表则有丰富的水能、旅游、生物等资源,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
富足而浓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也增强了云南塑造新形象的实力。
占据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有利地理位置。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具有连接我国腹地、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这为云南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提供先天条件并将带来新的机遇。
三、云南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寻求新突破的思路探讨
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我方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发展缺乏后劲的局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有资源培育本土产业是突破当前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对外开放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引进与本土相结合,通过对本土产业的培育,形成资源开采利用、生产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链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工业制成品、精加工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比重,逐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结构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高档商品结构转变;边境口岸加工贸易区的建设,可以实现开放口岸根据所服务区域对外开放的形式与内容来定位其功能,最大限度利用就近口岸以降低贸易成本。
结合自身环境,准确定位对外开放对象。沿边疆开放相比于沿海开放和沿区域开放具有其特殊性,它面临着不同的接壤国家或地区不同环境,并且处于一对多的局势当中。边境民族地区需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和与东盟国家毗邻优势,采取国别细分策略,积极帮助企业开拓东盟十国市场。针对各市场不同特点和市场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贸易促进措施,推出特色贸易和产品。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制度建设以改善投资环境。目前公路网络逐渐趋于完善,高速公路即将可以全部贯通到各主要口岸。为节约交通成本,云南“大通道”建设重点是继续加紧铁路建设。形成铁、陆、空交通网络,提速省内与全国各地以及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区的联系。
利用外资的同时需要谨慎地避免风险。把吸引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科技进步创新、扩大就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相结合,与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相结合。
一地区对外开放要发展,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同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足够的发挥空间吸纳人才,为云南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响应国家政策,抓住“桥头堡战略”带来的契机。云南“桥头堡”战略地位不仅对我国来讲有着重大意义,对云南自身来讲更是意味着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面临政策与形势的变化,努力扮演好自己的桥梁角色,致力于提高云南在东南亚南亚甚至更广区域内经济往来中的地位,以求得在国际市场中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盧光盛,金 珍.云南对外开放的新增长点初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3:154-158.
[2]肖迎.云南边境农村的民族状况.中国改革论坛网http://www.chinareform.org.cn
[3]杜发春.边境贸易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J].民族研究,2000,1:58-65.
[4]彭友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的对外开放[J].经济问题探索,2008,2: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