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论语》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lclx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为儒家的原始文献,是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具有思想价值、语言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在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并存在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阅读《论语》,特别是真正读懂《论语》,非常重要。
  作为经书的一种,阅读《论语》必须遵循阅读经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在这方面,清代考据家兼思想家戴震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在《与是仲明论学书》的信中说:“仆自少时家贫,不获亲师,闻圣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经示后之人,求其一经,启而读之,茫茫然无觉。寻思之久,计于心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经以载道,这里说明语言文字(即传统所谓小学)与道(思想)的关系,强调读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他所谓的“词”,指的是语言;所谓的“字”,指的是“文字”。至于“道”,属于思维范畴,表现为概念、定义、推理等,是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于是形成了这样的链条:“道”反映事物,“词”表达“道”,“字”是记录词语的符号。经书(乃至一切文献)是由文字记载的书面文本,上面戴震的话,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读经的科学理路。只是其中“所以成词者字也”一句,确切性尚须推敲,实际上“字”不是构成“词”的成分,而是记录语词的符号。接着上面的话,戴震又谈了他是怎样解决读经时的“字”“词”问题的,如说:“求所谓字,考诸篆书,得许氏(慎)《说文解字》,三年知其节目,渐睹古圣人(指仓颉)制作(指造字)本始。又疑许氏于故训(即训诂,指字义)未能尽(指《说文解字》只限于解释文字本义),从友人假《十三经注疏》读之,则知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是《说文解字》用以分析汉字形体结构及借用规律的理论),然后为定。”可知他借助的方法有三方面,一是字典工具书,二是《十三经》文本及旧注,三是“六书”理论。所谓“贯群经”,有两层意思:第一,群经相当于活字典,一字的所有意义,贯穿群经之中有全面表现,并且各经注疏旧注中多有解释;第二,一字往往多义,在群经中贯通上下文,其具体意义总是确定的。前一点突破了字书释义的局限,后一点为根据上下文“随文释训”以确定字义的方法。这里所概括的语文方面的解读方法,既科学,又全面,至今仍在沿用。
  戴震这封信中,在谈到语文解读方面之后,接着又谈到经书的名物、典制、天文、地理、算术、乐律等具体内容考实方面。他说:“经之难明,尚有若干事:诵《尧典》数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以上讲不知天文历法,难以读通《尚书·尧典》)。诵《周南》《召南》,自《关雎》而往,不知古音,徒强以协(同叶)韵,则龃龉失读(以上讲不懂先秦古音,则读不出《诗经》的押韵。按,此属于语文问题,不属于内容考实)。诵古《礼经》(即《仪礼》),先《士冠礼》,不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迷于其方,莫辨其用(以上讲不懂宫室的方位及衣服的用场,则难以读懂富有典章制度规定的《仪礼》)。不知古今地名沿革,则《禹贡》(《尚书》地理专篇)、《职方》(《周礼》地理专篇《职方氏》)失其处所。不知少广(开方之法)旁要(勾股定理),则《考工》(《周礼·考工记》)之器不能因文而推其制。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中土测天用句股,今西人易名三角八线(三角函数的统称),其三角即句股,八线即缀术(古天文学测算法),然而三角之法穷,必以句股御之,用知句股者,法之尽备,名之至当也。
  《管》(《管子》)、《吕》(《吕氏春秋》)言五声(音调)十二律(乐律),宫位乎中,黄钟之宫,四寸五分,为起律之本,学者蔽于钟律失传之后,不追溯未失传之先,宜乎说之多凿也。凡经之难明,右若干事,儒者不宜忽置不讲。
  仆欲究其本始,为之又十年,渐于经有所会通,然后知圣人之道,如县(悬)绳(测垂直)树(立)槷(立于地上测日影的标杆),毫厘不可有差。”这里戴震认为经书所载之道,除了靠语言文字表达之外,还依附于经书中名物、典制等具体内容而存在,如果不进行内容考实,对经书也难以通其道。
  总之,戴震在此信中完整提出了语文解读、内容考实,以及以此为基础进行义理辨析而达到通其道的科学读经路径。这是读经的通例,读《论语》也概莫能外。
  但是《论语》作为语录文献,又有其特殊性,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特异方法来阅读。例如我在拙著《论语本解》引言中曾说:“《论语》是一部思想著作,此书在古文献中看似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奥,各条语录的具体语境又多不明确,必须对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乃至历史背景作全面注释、考述,才能有助于真正读懂。”又说:“本书之所以名为‘本解’,旨在参考前人的积极成果,在个人独立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语言文字的解释与思想义理的辨析相结合,思想义理的辨析与时代背景的考述相结合,尽量对《论语》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释,进而对孔子和《论语》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以避免由于主观附会而‘诬古人,惑来者’(清代朴学家关于古文献校释的戒语)。”又说:“注解除了注明生僻字词及人物、史实、典制、名物等具体内容之外,还多方取证,据以分析思想内容,力求做到训诂、考证和义理辨析相结合,尤其注意运用材料互证,特别是以《论语》前后互证的方法,以求准确阐明孔子话语和思想的本意。”空说无据,难免流入抽象,下面试通过具体例证说明之。
  例1:
  《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本章中的“攻”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治,一是攻击;“异端”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异端邪说,一是事物的两端(指两面性);“已”字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实词“止”,终了之意,一是语气虚词。由于几个字词的不同解释,相互搭配,又使整句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攻治异端邪说,这是祸害啊”,一是“攻击异端邪说,则祸害就会终止”,一是“攻治认为事物有两端的学说,则祸害就会终止”,一是“攻击认为事物有两端的学说,这是祸害啊”。   以上几种解释,都符合孔子的思想,究竟哪一种符合孔子这句话的本意?关键在于对“已”字意义的确定。通观《论语》,凡“也已”二字连称,均为语气词连用,如《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已。”《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子罕》:“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
  未如之何也已矣。”《颜渊》:“可谓明也已矣”,“可谓远也已矣。”《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只有一处似乎为例外,即《阳货》:“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这里“末之也已”,似乎是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已”解释为“止”;但是“已”字作语气词解则为穷途末路之叹,亦通。且此处“末之也已”,与前引《子罕》“末由也已”句结构、意义均同,可以互作语气词连用的内证。如此看来,对上面的四种解释,只有第一、第四两种可以成立,而在这两种中,又以第一种为优,因为通观孔子的思想,他对是否承认事物有两端的学说,还没有放到像不同道势不两立那样的地位(“道不同不相为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故不至于说出第四种那样严厉的话。至于“异端”,杨伯峻《论语译注》说:“孔子之时,自然还没有诸子百家,因之很难译为‘不同的学说’,但和孔子相异的主张、言论未必没有,所以译为‘不正确的议论’。”此说实难成立,所谓“道不同”,显然包括学说的不同。又,春秋时代,异端邪说不是没有,而是相当严重,曾引起孔子的极端忧愤,并不断有所贬斥,《论语》《左传》中不乏其例,事实确如孟子所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例2:
  《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一般把两个“与”字解作连词,意思是说孔子很少谈利、命和仁(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并为此说作详细辩解)。而孔子很少谈利是事实,很少谈命则既不符合孔子的天命思想,又不符《论语》“命”字出词率的实际情况,很少谈仁更是如此。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论语》讲仁的地方随处可见。所以从义理上判断,这里的“与”字不应该是连词。这里的“与”字不是连词,还可以从句法上得到内证,因为《论语》中连词在几个并列成分之间的用法,跟现代汉语一样,没有在几个成分之间重复连用的情况,总是用一个连词放在最后两个成分之间,如《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为政》“使民敬、忠以(连词,同‘与’)劝”,均可证。实际上“与命与仁”的“与”字是一个实词,义为赞同,则整句应标点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字作“赞同”解,《论语》亦有内证,如《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先进》“吾与点也”等等,皆是。由此例可见,不仅字词互证非常重要,而且文献的字词解释与义理诠释往往是彼此制约、相互为用的。一方面义理诠释离不开字词解释,必须以其为基础;另一方面有时字词的确解,又须参据义理的恰切诠释来判定。
  限于篇幅,不再举证。读者如有兴趣,可参见拙著《论语本解》及《论语校释丛劄》正、续篇(分别刊于《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二辑、第五辑)。?笏
  (“怎样读经典”由中华读书报、杭州骉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推出,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其他文献
休·格罗夫纳  常年上演的英国王室这场“大型吃瓜”(看热闹,网络用语。编者注)系列真人秀,其中那些狗血的、不狗血的剧情,都轻易赚足了大众眼球。  然而,今日不“吃瓜”,今日赏美男!英国王室的男子中,有位低调到你可能都没怎么听过的花样美男。他是休·格罗夫纳,第七代威斯敏斯特公爵。他是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好朋友,还是小乔治的教父,俗称“干爹”。1991年出生,坐拥9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700多亿人民币
蒸、嫩煎或煸炒的花椰菜,在华人或欧美家庭的餐桌上都是一道家常菜。最近在加拿大,花椰菜却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如今一个花椰菜,加拿大的超市可卖到大约8加元(1加元约合6元人民币),去年冬天的价格是2.5加元,价格是原来的三倍以上。这是加拿大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走低连累“食品”的一个古怪案例。花椰菜成了宝贝  花椰菜如此昂贵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冬天时,花椰菜多半可不是加拿大土生土长的,而是靠进口而来的。随
人的命运天注定?出生前默认设置的大脑程序将决定人的一生?意志和后天努力能对大脑重新编程吗?神经科学家汉娜·克利奇洛尝试答题。  成年人的脑已经定型,不会变了。对?错?  这个观点是建立在脑神經科学还在萌芽阶段时科学家们公认的定律基础上的;当时的共识是组成人脑的神经元在出生前就已经确定,出生后脑神经受损,要修补是不可能的。  多年来,脑神经专家都认定成年人脑的构造是固定不变的。换句话说,你的脑子是爹
在德国西南部的巴登一符腾堡州旅行时,我来到一所修道院以前用来饲养骡子的骡厩里,学习如何制作“Maultaschen”(碎肉菠菜制成的德国馄饨)。我的双手沾满了碎肉奶酪馅。我想象着几个世纪前西多会修士站在同一块土地上做大馄饨。然而,我随后了解到,关于大馄饨的起源,有好几个版本。  莫尔布龙修道院之地有颇多传说。据历史记载,它的名字是Mulenbrunnen,字面上指这里靠近水源地(德语Brunnen
由于奇点巨大的引力,就算是光也难以逃脱黑洞,因此黑洞通常难以被观测和研究。此前,人们观测它们的方法有三:一是通过“监听”宇宙中由黑洞碰撞引发的引力波;二是通过制作庞大的星系地图,然后根据观测到的引力现象判断黑洞的所在位置;三是等待有气体被黑洞吞噬,观测在吞噬过程中放出的辐射。  而现在的研究人员们有了一个新的选择,他们可以通过潮汐破坏事件(TDEs, tidal disruption events
腊肠犬(学名:Dachshund),是一种短腿,长身的腊犬。其名源于德国,“Dachs”意思是獾,“Hund”意思是狗,原意“獾狗”。此品种被发展为嗅腊,追踪,及捕杀獾类及其他穴居的动物。  说起热狗,让人开始联想,凭着一根香肠可以凹出的千种造型。德国血统的香肠被英国人带到了美洲大陆,从此它的身影遍及了电视、电影,甚至美国独立日的传统活动也少不了它!  关于听到热狗的第一印象,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
數学这东西能唬住不少人。大多数家长谈“数”色变,语文还能通过亲子阅读培养,数学该怎么启蒙?  生活细节,就是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日常,做饭买菜什么的。第一次邂逅数字的地方是厨房,我就从厨房聊起吧。吃货的数感培养从厨房开始1-3岁  比如我煮饺子,准备出锅了,我就拖长声音从10开始倒数,10、9、8……她也跟着我一起喊。  我问她,“千寻,你想吃几个饺子?”  她用手指比出个三,我一边盛饺子一边数,“
学会自我保护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尤其是现如今未成年人被虐待和性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专业网站建议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逐渐学会识别身体不同部位名称,让他们了解到哪些触摸行为是不正常的,不要在孩子不愿去拥抱或亲吻亲友时去逼迫他们,应从小学会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意愿,让他们了解尊重长辈不代表就要按照对方所说的一切照做,让孩子了解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能跟自己讲。    家长们要让孩子了解到触摸有好壞之分。非营利组织
一些网上讨论的代谢问题,一些人认为:  喝了冰水之后,腹部就必须要加热这些水,因此会需要更多脂肪,所以腹部就会跟脑部发出讯号,让内脏脂肪的合成增加,因应加热腹部冷水的需求。而且体温下降,就会降低新陈代谢。  喝热水身体温度会上升,体温上升,新陈代谢就会随之增加。  这两个说法,听起来似乎都言之成理,加上跟传统民间认为不要喝冷水的说法契合,所以似乎广为流传,且普遍被认同且奉行。  这样的假说没有不行
现在20岁不到、伴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长大的一群人被称为“Z世代”(Generation Z)。他们几乎不了解脸书诞生之前的世界。  那么,他们又会如何处理网络生活中面临的独特挑战呢?    我过去一个月都在参加#LikeMinded,这是针对社交媒体及其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举行的一系列特别活动。这也迫使我提出一个问题:十几岁出头的时候,我(如今已经23岁)的内心是否强大到足以应对图片分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