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中的意外:同学,你什么都“会”?
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我在机房里来回走动,关注着学生的操作情况。正走到一个学生旁边,他电脑下面的任务栏一闪“不见了”,他无意识地看了我一眼,立刻低下头“认真”地操作着。我轻轻地握过他的鼠标往下移动,任务栏闪现,挂了一个QQ,开了一个游戏网站。
“今天的内容我都会了,没意思啊!”他一看事情“败露”,急忙为自己解释,“你看,我在杀毒!”他一点工具栏,瑞星杀毒软件正在进行查毒。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安全小博士》,我要求学生用在线的杀毒软件给自己的电脑杀杀毒,并且在杀毒的同时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他的行为似乎非常有说服力,学习玩耍两不误。
我仔细一看,他竟然在用电脑上一个安装好的2005年版的未升级的瑞星在杀毒,“你不知道杀毒软件要升级才有效吗?为什么不上网学习一下再做呢?”我轻轻问道。
“网上杀毒我会,就是搜索一个有在线杀毒功能的网站,用一下就行了!”他继续找可以玩的理由,“一个星期才一节电脑课,这里网速慢,杀毒多浪费时间!”他依旧坚持自己的道理。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电脑应用水平不错的学生,他能在短时间内,在装有还原精灵的电脑上下载QQ,重新安装,并且还查找到了可以打游戏的网站,“双重娱乐”同步进行,操作的确很熟练。可是这样一个学生,我却没有从他那里收到过像样的作品,诸如电脑小报、幻灯片之类,他交上来的都是粗粗的几篇文字加图。说他不会吧,冤枉他了,他是个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不到半节课,基本上就能接受新知识,是同学眼中的电脑高手。当我有时候质问他上课为什么不认真操作的时候,他总会用类似的话顶我:“我会的,做给你看啊!”是的,从单纯的操作来说,他会。正如这堂课,要在线杀毒,用关键字搜索一下网站,他会操作,只是他觉得在一堂课中花那么多的时间完成这样一个“任务”没有必要,玩游戏来得更吸引人!
“你不觉得杀毒并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护好你的电脑的问题吗?”“你看你的电脑速度这么慢,是不是中毒了?你这个电脑小高手坐在这里有什么用?连自己电脑都保护不好!”我开始用激将法。
“我的电脑中毒了吗?”他开始点击自己电脑里的东西,“好像真的有点慢哦!”看来他还是在意这句话的。
“这台电脑以后上课一直你用,你就是它的‘管家’。‘管家’要等它生了大病再来医治它,真是高手!”我有意调侃他。
“呵呵……”他笑了一下,开始打开百度,看来维护意识还是有的。
“老师,我查到的网站都不能杀的,雅虎的跟以前不一样了,哪个网站可以呢?”这是下课铃声响后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从完成一个查毒、杀毒的任务到是不是能保护自己的电脑,操作相同,表述不同,在他身上出现了小小的变化。可是,操作水平不错的他却不能适应信息的变化,从多样化的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望着他的离开,我不禁思索,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学生的电脑操作技能已经不是问题,除了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有多少学生有运用电脑、网络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呢?有多少学生意识到信息对自己的意义呢?反观自己的课堂,我让我的学生学会了一项操作,完成了一个指令,就什么都“会”了吗?还是融入了一种情境,体验到了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真正价值?在具有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后,他们有没有主动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真正发挥信息的作用呢?
课堂中的转机:同学,你想学会什么?
一周一节信息技术课,那些会“暗度陈仓”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那个不能完成下载一个指定小软件任务的学生,却会熟门熟路地下载“泡泡堂”、“梦幻西游”;比如那个指法很乱,双手在键盘上上下乱窜的学生却能在上网聊天时把打字速度练到每分钟二十几个字……他们都在一种需求下,用自己的方法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我不得不惊叹,当一种技能与他们的兴趣产生关系时,竟能如此强烈地激发他们主动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之于一个人的发展缺少的是什么?是技能的缺失?还是运用的意识、发展的潜能?孩子,什么是你们想学会的?
一段时间后,迎来了《电子小助手》一课,是关于一些在线的或非在线的词典的教学。备课时我就在烦恼,估计这一课又上不好了。这个单元前面的两节课——《学习好导师》和《网上图书馆》,从技术上说都是搜索与下载安装,本节课可谓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一点新意。在看到学生进课堂时,我寻思着,估计半节课后又会有学生在下面偷偷上其他网站玩了!
对于词典,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查成语,所以开场时我就让学生比比谁能找一个电子词典,查到一、二、三、四……数字开头的成语。学生活动时,我到下面转了一圈,明显感到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似乎有“成语嘛,自己背都能背出来,查出来有什么意思”的情绪!走回讲台时,一本学生放在一边的剑桥的书吸引了我。现在学生读剑桥可谓是一种风气,让很多学生既投入又烦恼,单词又多又难记,何不从这里入手呢?
“读剑桥的同学有多少?”小手高举成林,基本上全在读。
“那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你们怎么办呢?”我又问。
“查字典啊!”学生表现得有点无奈,估计查得不少,其中声音最响的那个就是“电脑小高手”,我不知道他是真的在回答还是在起哄!
“用在线的词典查单词的速度可比你查字典快多了哦!而且还有发音和音标呢!”学生一听,似乎有点惊讶,有这样的途径吗?
我用自己查找到的“爱词霸”给学生查了一个单词“windows”,学生一看,原来还可以这样查找英语单词。“用什么词典查找到的?”“我也试试!”下面学生小声的对话不由让我有点惊喜,他们对查找英文单词都很感兴趣!后来我又介绍了不在线时,可以下载安装金山词霸,查找速度快而且简单,学生同样很投入。个别学生还不由自主地走出自己的座位去看别人是如何下载使用的,我没有去责怪学生这种行为,因为当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想去学一样东西时,他不仅没有影响全班的秩序,而且还带动了全班同学学习的氛围。
一眼看到那个“电脑高手”的座位,空在那边,它告诉我他“为人民服务”去了!果然,旁边的同学都是受益者,单词、句子,查得津津有味,他还一个劲地在跟一个同学探讨,是不是可以把整段中文译成英文。我轻轻地去点了点他的电脑,罕见呀,竟然没有挂QQ!
下课铃声响起,我第一次看着“高手”边跟同学交流找到了哪些可以查找的网站边走出教室,经过我旁边时还不忘冲我叫了一句:“那个金山快译好像行的!”
回味着这节课的过程,感觉很充实,绝大部分学生一直在做,在探究更多的方法,是一种自然的投入!
课堂的思考:同学们,我拿什么吸引你们?
当课堂的载体发生变化时,学生对于学习的投入竟然出现了如此大的改变,让我不得不深思,同学们,我要拿什么吸引你们?让你们不只是单纯地掌握一些操作技能,而是能融入学习,探掘学习对于我们真正的潜在价值,从而自然地延伸到一个人未来的生命活动中去?
几经思索,我似乎懂了什么。回想起自己跟学生走过的比较投入、充实的课堂,比如上《第一张幻灯片》,我设计让学生做一个自我介绍去认识其他班的同学,一种真实情境的营造让他们积极投入,喜欢上了幻灯片的美丽与展示性;比如上《会变的图片》,我收集了很多美丽、可爱的图片,让学生在美的视觉体验中感受到信息处理带给人的愉悦;比如学习《动画天地》单元时,我让学生用Ulead GIF Animator软件给自己做一个头像或是做一个会动的签名发到网上,别具一格的图片让学生特别有成就感……这样的课堂或让学生有美的感受,或让其在生活实际中得以运用。后来有学生在中队委员竞选时想到用幻灯片来做自我介绍,有很多学生在QQ上向我要Ulead GIF Animator这个软件,也有学生向我要漂亮的图片,说要处理一下做在队报里……再想想这个“电脑高手”的转变,信息的价值不就在于真实、有效的运用吗?一个著名心理学家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是的,我不是要苍白地教会他们什么,我是要组织学生在一种氛围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让他们能自主地在知识的运用与探究中去寻找信息真正的价值!我对自己微笑,一直尝试在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相反地,学生们也在他们的行为中更好地引导着我!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我在机房里来回走动,关注着学生的操作情况。正走到一个学生旁边,他电脑下面的任务栏一闪“不见了”,他无意识地看了我一眼,立刻低下头“认真”地操作着。我轻轻地握过他的鼠标往下移动,任务栏闪现,挂了一个QQ,开了一个游戏网站。
“今天的内容我都会了,没意思啊!”他一看事情“败露”,急忙为自己解释,“你看,我在杀毒!”他一点工具栏,瑞星杀毒软件正在进行查毒。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安全小博士》,我要求学生用在线的杀毒软件给自己的电脑杀杀毒,并且在杀毒的同时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他的行为似乎非常有说服力,学习玩耍两不误。
我仔细一看,他竟然在用电脑上一个安装好的2005年版的未升级的瑞星在杀毒,“你不知道杀毒软件要升级才有效吗?为什么不上网学习一下再做呢?”我轻轻问道。
“网上杀毒我会,就是搜索一个有在线杀毒功能的网站,用一下就行了!”他继续找可以玩的理由,“一个星期才一节电脑课,这里网速慢,杀毒多浪费时间!”他依旧坚持自己的道理。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电脑应用水平不错的学生,他能在短时间内,在装有还原精灵的电脑上下载QQ,重新安装,并且还查找到了可以打游戏的网站,“双重娱乐”同步进行,操作的确很熟练。可是这样一个学生,我却没有从他那里收到过像样的作品,诸如电脑小报、幻灯片之类,他交上来的都是粗粗的几篇文字加图。说他不会吧,冤枉他了,他是个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不到半节课,基本上就能接受新知识,是同学眼中的电脑高手。当我有时候质问他上课为什么不认真操作的时候,他总会用类似的话顶我:“我会的,做给你看啊!”是的,从单纯的操作来说,他会。正如这堂课,要在线杀毒,用关键字搜索一下网站,他会操作,只是他觉得在一堂课中花那么多的时间完成这样一个“任务”没有必要,玩游戏来得更吸引人!
“你不觉得杀毒并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护好你的电脑的问题吗?”“你看你的电脑速度这么慢,是不是中毒了?你这个电脑小高手坐在这里有什么用?连自己电脑都保护不好!”我开始用激将法。
“我的电脑中毒了吗?”他开始点击自己电脑里的东西,“好像真的有点慢哦!”看来他还是在意这句话的。
“这台电脑以后上课一直你用,你就是它的‘管家’。‘管家’要等它生了大病再来医治它,真是高手!”我有意调侃他。
“呵呵……”他笑了一下,开始打开百度,看来维护意识还是有的。
“老师,我查到的网站都不能杀的,雅虎的跟以前不一样了,哪个网站可以呢?”这是下课铃声响后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从完成一个查毒、杀毒的任务到是不是能保护自己的电脑,操作相同,表述不同,在他身上出现了小小的变化。可是,操作水平不错的他却不能适应信息的变化,从多样化的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望着他的离开,我不禁思索,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学生的电脑操作技能已经不是问题,除了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有多少学生有运用电脑、网络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呢?有多少学生意识到信息对自己的意义呢?反观自己的课堂,我让我的学生学会了一项操作,完成了一个指令,就什么都“会”了吗?还是融入了一种情境,体验到了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真正价值?在具有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后,他们有没有主动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真正发挥信息的作用呢?
课堂中的转机:同学,你想学会什么?
一周一节信息技术课,那些会“暗度陈仓”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那个不能完成下载一个指定小软件任务的学生,却会熟门熟路地下载“泡泡堂”、“梦幻西游”;比如那个指法很乱,双手在键盘上上下乱窜的学生却能在上网聊天时把打字速度练到每分钟二十几个字……他们都在一种需求下,用自己的方法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我不得不惊叹,当一种技能与他们的兴趣产生关系时,竟能如此强烈地激发他们主动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之于一个人的发展缺少的是什么?是技能的缺失?还是运用的意识、发展的潜能?孩子,什么是你们想学会的?
一段时间后,迎来了《电子小助手》一课,是关于一些在线的或非在线的词典的教学。备课时我就在烦恼,估计这一课又上不好了。这个单元前面的两节课——《学习好导师》和《网上图书馆》,从技术上说都是搜索与下载安装,本节课可谓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一点新意。在看到学生进课堂时,我寻思着,估计半节课后又会有学生在下面偷偷上其他网站玩了!
对于词典,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查成语,所以开场时我就让学生比比谁能找一个电子词典,查到一、二、三、四……数字开头的成语。学生活动时,我到下面转了一圈,明显感到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似乎有“成语嘛,自己背都能背出来,查出来有什么意思”的情绪!走回讲台时,一本学生放在一边的剑桥的书吸引了我。现在学生读剑桥可谓是一种风气,让很多学生既投入又烦恼,单词又多又难记,何不从这里入手呢?
“读剑桥的同学有多少?”小手高举成林,基本上全在读。
“那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你们怎么办呢?”我又问。
“查字典啊!”学生表现得有点无奈,估计查得不少,其中声音最响的那个就是“电脑小高手”,我不知道他是真的在回答还是在起哄!
“用在线的词典查单词的速度可比你查字典快多了哦!而且还有发音和音标呢!”学生一听,似乎有点惊讶,有这样的途径吗?
我用自己查找到的“爱词霸”给学生查了一个单词“windows”,学生一看,原来还可以这样查找英语单词。“用什么词典查找到的?”“我也试试!”下面学生小声的对话不由让我有点惊喜,他们对查找英文单词都很感兴趣!后来我又介绍了不在线时,可以下载安装金山词霸,查找速度快而且简单,学生同样很投入。个别学生还不由自主地走出自己的座位去看别人是如何下载使用的,我没有去责怪学生这种行为,因为当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想去学一样东西时,他不仅没有影响全班的秩序,而且还带动了全班同学学习的氛围。
一眼看到那个“电脑高手”的座位,空在那边,它告诉我他“为人民服务”去了!果然,旁边的同学都是受益者,单词、句子,查得津津有味,他还一个劲地在跟一个同学探讨,是不是可以把整段中文译成英文。我轻轻地去点了点他的电脑,罕见呀,竟然没有挂QQ!
下课铃声响起,我第一次看着“高手”边跟同学交流找到了哪些可以查找的网站边走出教室,经过我旁边时还不忘冲我叫了一句:“那个金山快译好像行的!”
回味着这节课的过程,感觉很充实,绝大部分学生一直在做,在探究更多的方法,是一种自然的投入!
课堂的思考:同学们,我拿什么吸引你们?
当课堂的载体发生变化时,学生对于学习的投入竟然出现了如此大的改变,让我不得不深思,同学们,我要拿什么吸引你们?让你们不只是单纯地掌握一些操作技能,而是能融入学习,探掘学习对于我们真正的潜在价值,从而自然地延伸到一个人未来的生命活动中去?
几经思索,我似乎懂了什么。回想起自己跟学生走过的比较投入、充实的课堂,比如上《第一张幻灯片》,我设计让学生做一个自我介绍去认识其他班的同学,一种真实情境的营造让他们积极投入,喜欢上了幻灯片的美丽与展示性;比如上《会变的图片》,我收集了很多美丽、可爱的图片,让学生在美的视觉体验中感受到信息处理带给人的愉悦;比如学习《动画天地》单元时,我让学生用Ulead GIF Animator软件给自己做一个头像或是做一个会动的签名发到网上,别具一格的图片让学生特别有成就感……这样的课堂或让学生有美的感受,或让其在生活实际中得以运用。后来有学生在中队委员竞选时想到用幻灯片来做自我介绍,有很多学生在QQ上向我要Ulead GIF Animator这个软件,也有学生向我要漂亮的图片,说要处理一下做在队报里……再想想这个“电脑高手”的转变,信息的价值不就在于真实、有效的运用吗?一个著名心理学家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是的,我不是要苍白地教会他们什么,我是要组织学生在一种氛围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让他们能自主地在知识的运用与探究中去寻找信息真正的价值!我对自己微笑,一直尝试在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相反地,学生们也在他们的行为中更好地引导着我!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