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大堰河”情怀:艾青诗歌的情感底色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mi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艾青在诗歌创作道路上走过了将近六十个春秋,他一生创作了长诗二十多部,短诗二千多首。诗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源自于其心头挥之不去的“大堰河”情怀。这种对大地、人民、祖国,乃至人类的赤子情怀,贯穿于诗人一生的创作之中,成为其诗歌创作的情感底色。而这种赤子情怀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艾青 “大堰河”情怀 大地 人民
  艾青是以《大堰河——我的保姆》登上我国新诗坛的。他一生创作了长诗二十多部,短诗二千多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资源。他不仅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而且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抒情风格,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他是中国新诗史上坚持最久、用力最专、用情最深、收获最多、影响最广的一位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超过了任何一位同时代的诗人,在世界诗坛上也屈指可数。诗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恰恰源自于其心头挥之不去的“大堰河”情怀。
  一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声深情的呼唤,喊出了郁结在诗人心头多年真挚而炽热的情感,也喊出了千千万万个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诗人以最朴实的手法,通过对富有浙东地域文化色彩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一个乡村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歌颂了“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坚韧、伟大,并且通过反复的咏叹,把这种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大堰河”虽然只是浙东农村的一个普通妇女,但她却是中国农村妇女的一个缩影。她的愚昧与善良、勤劳与卑微、坚韧与不幸,折射出中国农民的历史性格。诗人由此深刻洞见了中国农民的宿命,并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崇高的敬意,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诗人是地主的儿子,更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的农民的儿子,他血管里流的是中国农耕人的血。在这双重身份的对比与错位中,诗人实现了情感的跨越。小我与大我、个人与民族、现实与艺术,完全交融在一起,汇成时代的激流,汹涌澎湃。
  这种挥之不去的大堰河情怀,不仅是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情怀和深深眷念,也是一个归来“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更是一名战士对人类黑暗的诅咒和反抗。这种真挚、深沉而又热烈的“大堰河”情怀,贯穿于诗人一生的创作之中,成为其诗歌的情感底色,使其诗歌呈现出一种沉郁之美,浑厚之美,力量之美,崇高之美!有论者指出:“如果我们把拥有半个多世纪创作历程并在国内外获得崇高声誉的艾青的诗歌,比喻为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它的永不枯竭的源头,就是‘大堰河’!”①
  這种“大堰河”情怀使诗人把目光投向脚下的大地,抒写大地的苦难及生活在其上的苦难的人们,表达他们内心的痛苦、愤怒和反抗,以及对自由和光明的热烈向往和渴盼。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牛汉曾评价艾青说:“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这是因为他和他的诗凝聚着并形成了一种近似大自然的气象和氛围,这是因为他和他的诗,始终生息在一个悲壮而动荡的时代,与民族的土地的忧患和欢欣血肉相连。”②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艾青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他创作出大量诗篇,并且佳作迭出。从抒写的对象上看,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以大地以及生活在大地上的人民为对象。通过对大地以及生活在大地上的穷苦人民的抒写,揭示了现实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表达出他们的愤怒和反抗,具有“大堰河”般的赤子情怀和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在饱受苦难的祖国大地上,到处都是“像被火烧过的/焦黑的麦穗/与枯黄的麦杆/与龟裂了的土地”,而生活在大地上的那些“可怜的‘地之子’们啊/终于从泥土的滋味/尝到大地母亲蕴藏着的/千载的痛苦”(《死地》)。他们中有“阴郁如土地”的“农夫”(《农夫》),有脸如“褐色而刻满了皱纹”的“船夫”(《船夫与船》),有背上背着“向我笑着的猴子”的“卖艺者”(《卖艺者》),有“伸着永不缩回的手”的“乞丐”(《乞丐》)……整个神州大地都浸透了苦难,在死亡的阴影里拼命挣扎,于是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发出愤怒的呼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作为大地之子、人民之子,诗人与这片苦难的大地血脉相连、患难与共。他说:“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北方》),并且愿意“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直到啼血、死亡也要把自己的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这不仅是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悲壮,更是一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我爱这土地》)。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坚贞的民族精神滋润着这片古老而又多难的土地,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使曾经死了的土地复活了。“河岸上/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都是繁花与茂草/而从那边的丛林里/也传出了/忠心于季节的百灵鸟之/高亢的歌唱”,“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复活了!”(《复活的土地》)
  挥之不去的“大堰河”情怀使诗人将目光投向自己脚下这片苦难的土地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土地上的“农夫”“船夫”“卖艺者”和“乞丐”,通过这一系列的鲜明意象,将民族的苦难、屈辱和强烈的赤子情怀充分表达出来。诗歌沉郁,悲怆,雄浑有力。
  一类是以火、光为抒写对象。诗人通过对火与光的热情拥抱和歌唱,表达了在黑暗现实中历尽苦难和折磨的人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渴盼。艾青不仅是“忧郁的歌者”,更是“光明的歌者”,他以抑制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来迎接光明,就像对待自己的初恋情人。“黎明/为了你的到来/我愿站在山坡上/像欢迎/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黎明啊/要是你知道我曾对你/有比对自己的恋人/更不敢拂逆和迫切的期待啊——”(《黎明》)并且以拟人的手法抒写黎明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到来时所带给人们的兴奋和喜悦:“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请他们来欢迎我——”(《黎明的通知》)
  为了自由和光明,诗人甘愿做一个“盗火者”,背负起沉重的十字架。他在诗中唱道:“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给太阳》)“我们愿意为向你飞而折断了翅膀/我们甚至愿在你的烧灼中死去”(《太阳》)。象征着光明和自由的太阳,在诗人眼里,比处女、比花朵、比白云、比海水……都美丽,“它使我想起 法兰西 美利坚革命/想起 博爱 平等 自由/想起 德谟克拉西/想起 《马赛曲》 《国家歌》/想起 华盛顿 列宁 孙逸仙/和一切把人类从苦难里拯救出来的/人物的名字”(《向太阳》)。   面对苦难,作为“大堰河”之子的诗人,甘愿做一个“盗火者”,用自己的生命去歌唱光明。他那嘹亮的歌声划破了黑暗的天空,让黎明来到大地;他像迎接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用自己的双手拥抱光明。诗歌激越,昂扬,高亢嘹亮。
  这种挥之不去的“大堰河”情怀,不仅是一种对祖国母亲的赤子情怀,也是一种对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巴黎》《马赛》《芦笛》等诗歌里,诗人将个人的、民族的情感上升到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注、巨大怜悯,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深刻批判。在充满现代气息而富有魅力的巴黎,诗人看到了其中的肮脏、龌龊和冷酷;在现代工业高度发达的马赛,诗人看到了其中的混乱、喧嚣和欺诈,并且大声咒骂它是“盗匪的故乡”。于是,诗人决定要“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在它出来的日子/将吹送出/对于凌辱过它的世界的/毁灭的咒诅的歌”(《芦笛》)。
  二
  1949年后,这种挥之不去的“大堰河”情怀,仍然激励着诗人尽情歌唱,创作出大量的诗篇。据统计,诗人在1949年前后所创作出的作品在数量上大体相当,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艾青全集》将他这两个阶段创作的诗歌各编为篇幅相近的一卷本即是明证。所不同的是,歌唱的内容已经由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和反抗,转变为对人民、时代和社会的歌颂与反思。诗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9年后到1976年这段时间的创作,一是1976年以后的创作。
  1949年后到1976年这段时间内,由于政治对艺术的过度干预,使原本互为一体的诗人与时代、现实与艺术之间出现了裂痕,甚至走向对立。于是,个人不得不让位于时代,艺术不得不让位于现实。艾青的“大堰河”情怀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人民的、大众的情怀,这种情怀已经抹去了诗人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个性,成为一种歌颂新时代、新社会的政治激情。应该说,诗人的这种转化是自觉的、真诚的,虽然不排除有外在压力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当诗人通过一系列的鲜明意象,并借助于现代艺术手法为苦难的人民呐喊与对黑暗现实进行诅咒和反抗时,他的诗歌沉郁、顿挫、深厚,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当这种真挚情怀转化为一种政治激情,当痛苦的呐喊和愤怒的诅咒变为一种直白的歌颂,当鲜明的意象变为空洞的概念时,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大打折扣。在此期间,艾青虽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除了像《怜悯的歌》《礁石》等少数诗篇还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诗人的影子,大部分诗歌的艺术成就不高,有的甚至沦为一种宣传口号。如《国旗》《献词》等,与其说是诗歌,不如说是时代的传声筒。这些诗歌虽然唱出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极度喜悦的心情,在当时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毕竟与艺术无缘。
  诗评人徐江在他的《谁修理了“大师”艾青》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他首先肯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艾青算是一个大师级的诗人。但他接着又提出:“是谁,是什么,将我们一度佳作迭出的民族诗歌大师艾青修理、改装成了一位后来大多数时间都热衷于炮制颂歌体‘抒情诗’及四不像‘叙事诗’的语言艺人?”③话虽然说得比较尖锐,但毕竟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他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艾青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一贯严守现实主义的诗学立场,主张诗歌应为人民服务;二是抗日浪潮的高涨使得人们乐意接受这种诗歌,这种需求影响了诗人;三是左翼文学的创作思想以及后来延安的革命诗学主张也要求如此。当诗人因为要“听将令”而不得不将自己心头的“大堰河”情怀转化为政治激情时,其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就可想而知。
  1966—1976年这十年并没有动摇艾青心中的信念,也没有改变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情怀,更没有使他的创作激情消退;相反,他带着对新时代的热切期盼,重返诗坛。1978年4月30日,在“四人帮”刚刚倒台时,艾青就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诗歌《红旗》。为了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篇,诗人每天坚持练习久已荒疏的筆。在给徐勇良的几封信里,艾青一再提到自己写诗的“恢复”工作。他在其中的一封信中写道:“我逐渐在恢复‘创作’的心情。每天早上起得很早,总想试着写一点什么。”④在另一封中又写道:“我现在已基本上恢复了正常写作习惯,每天能持续工作三四小时。”⑤
  经过长时间的积蓄、酝酿和写作,诗人终于迎来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大型诗篇,抒写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黑暗的诅咒,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地之子、人民之子、时代之子的艾青复活了!诗人首先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四人帮”的虚伪、凶残的本质和祸国殃民的罪行:“野心在黑夜发酵/情欲随权力增长/自私与狂妄赛跑/良心走进拍卖行……”同时又以深情的笔调歌颂了人民的好总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得到过这么多诗篇/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得到这么多花圈!”(《在浪尖上》)但这种黑暗与丑恶不只是今天才有,而是自古就有;也不只是中国所特有,而是属于全人类。古罗马的大斗技场遗址似乎在告诉诗人:“他们都是战败国的俘虏/早已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如今被押送到斗技场上/等于执行用不着宣布的死刑……”让诗人听到了搏杀的声音:“都要用无辜的手/去杀死无辜的人/明知自己必然要死/却把希望寄托在刀尖上……”这种残酷的搏杀使诗人发出愤怒的呼喊:“‘不要做奴隶!/要做自由人!’”并且希望“愤怒的队伍像地中海的巨浪/淹没了宫殿,掀翻了凯旋门/冲垮了斗技场,浩浩荡荡/觉醒了的人们誓用鲜血灌溉大地/建造一个自由劳动的天堂!”(《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同时,诗人又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欢呼:“那火球无比威严地——/冉冉上升/于是/苦难深重的人间/唱出了最纯朴的赞歌”(《东方是怎样红起来的》)。他坚信胜利永远属于人民:“和光在一起前进/和光在一起胜利/胜利是属于人民的/和人民在一起所向无敌……”(《光的赞歌》)诗人在这里尽情地歌颂光明,歌唱一个已被埋葬的黑暗的法西斯时代和一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他的激情依旧在燃烧,他的心永远年轻。
  艾青此时对世界的认识和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透彻。面对人类遭遇的无数苦难,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更深更远处,对人类的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并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诗人深深知道“每个人的一生/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但是有人害怕光/有人对光满怀仇恨……”人类的美好理想与现实的阴冷黑暗在此产生冲突。这是善与恶的斗争,是美与丑的抗衡,是两类人之间的斗争,更是人性中善与恶的搏斗。他说:“回顾人类的历史/曾经有多少年代/沉浸在苦难的深渊/黑暗凝固得像花岗岩/然而人间也有多少勇士/用头颅去撞开地狱的铁门……”(《光的赞歌》)在看过古罗马斗技场之后,诗人对人类苦难产生的根源进行质问:“奴隶依然是奴隶/谁在主宰着人间/谁是这场游戏的主谋?”并且进一步对人性进行拷问:“斗技场的奴隶越紧张/看台上的人越兴奋/厮杀的叫喊越响/越能爆发狂暴的笑声……”(《古罗马的大斗技场》)人性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疯狂与残忍?这种疯狂与残忍竟然能铸成“一堵墙,像一把刀/把一个城市切成两半/一半在东方/一半在西方……”但再高再厚的墙“又怎能阻挡/千百万人的/比风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墙》)
其他文献
摘 要:活跃于20世纪中期的英美新批评,是在文学理论发展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区别于之前的实证主义与浪漫主义,对文学作品本身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近乎虔诚的关注,其中尤以诗歌作为关注的焦点,后来的实践亦表明,新批评在诗歌分析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摘选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再别康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方式解读诗歌意象、突出语词之间形成的张力对诗歌语言表现力的作用,并
两个人透过监牢的铁窗向外望去,一个看到了泥土,一个看到了星星。看待事物的角度决定你的心情,也决定你的境界,更决定你的心灵高度。  同样是面对夕阳,有人吟出“夕阳一片寒鸦外,日断东南四百州”的凄涼,有人吟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换一个角度,心情豁然开朗。从美好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观察事物,是一种生存智慧,是美好心情的开始。  同样是考试不中,无数落榜童生埋头书山,为了点滴功名“苦战”一生,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作为一个新兴的批评视角,倡导人类对自然与女性进行更多的关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造成的压迫与不平等的关系。而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古都》则是以一对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孪生姐妹为书写的主体,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女性生存的境况,并以其富有生命律动的自然景物来唤起人们对美好自然的追求,唤起人类对自身的批判与思考,倡导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共处,以谋求社会更好的发展。  关键
摘 要:辛夷坞以描写青春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暖伤青春”小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备受青年读者的青睐。近年来,辛夷坞小说逐渐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引起了广泛的文学影响,辛夷坞也成为青春文学创作园地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键词:辛夷坞小说 “暖伤青春” 影视改编 影响  辛夷坞是当下炙手可热的“80后”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青春文学领军人物。其小说以描写青春为主题,著有《原来你还在这里》《致我
我是一个很反感甚至是讨厌别人碰我东西的人。  那一天,我的表妹到我家来做客。一开始,我很热情的招待她,陪她玩。我书柜上的东西,一般人是不给别人碰的。那都是好朋友送给我,我很珍惜的礼物。  “姐姐,把那个漂亮的水晶球给我玩一下好不好?”表妹向我请求。  还记得这个水晶球是我曾经最好的朋友送的。三年前,她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转到了外地读书。临走之前,她送给我这个水晶球,说是她最喜欢的宝贝。想起我与她分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般都蕴含着较强的道德思想和法治思想,因此,在初中阶段想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进行,需要教师利用一定的案例和社会中现存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普及的同时培养他们文化自信。而探究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提升实际教学效率,还可以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进行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课堂;道德与法治教
小路泥泞,野草萧瑟。雨帘刚刚落下,孤雁划过天空,路旁水田浑浊泥泞。行走在乡间小路,草上的雨水将我的裤脚沾湿,一片凉风吹来,刺痛深入体肤,也刺进了我的心。  进入初中,学习压力倍增,好不容易有时间到外婆家放松放松,却被妈妈一个电话叫回城里,让我去补课,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这实在让人泄气。本想好好休息几天,如今却要提前面对学习的压力,心情也是逐渐阴沉。  我想,补课学习做课外习题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
摘 要:庄子的《逍遥游》将“无所待”的绝对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引导人们摆脱外界的束缚,真正进入“无所待”的精神境界。然而,学生很容易认为荀子“借助外在力量”的“善假于物”与庄子“有所待”则“不逍遥”对立起来。本文从至人、神人、圣人的定义,逍遥游的价值标准,“无所待”与“善假于物”的内在逻辑三个维度探究了“逍遥游”的境界,并提出“无所待”与“善假于物”内涵一致的儒道互补的结论。  关键词:无
已是日落时分,天空被上了油彩,太阳正沉下山去。厨房传来菜肴的香味,朦胧间,我闻到了一股亲切的梅干菜香,它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   小时候经常待在奶奶家。搬把小椅子,与奶奶一同坐在院子中,太阳毫不保留地将温暖的光芒倾倒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我倚靠在奶奶手臂上,听她讲一些古老却又生动有趣的故事,此时院中的一切仿佛都在聆听,安静而祥和,只有远处的树梢上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声。   每逢春季,万物
摘 要:方东美生生之德的哲学理念实际是融合生命的哲学,在他的诗词中亦显其义。从其诗词不仅可以见到哲人的诗才与情怀,还可以发现生生之德跟生命美学的印证。因此本文撷取其片诗英华聊作探究,从生命哲学到诗词殿堂,从家国破碎到文化生命的承继,读诗品思,以求发现方东美的哲学与诗词之美。  关键词:生生之德 融合 坚白精舍 生命哲学 情理  “一代诗哲”与“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皆是对方东美的赞誉。方东美常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