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阈下的“解牛之美”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ly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庖丁解牛》课堂案例积极践行“生活教育”理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彰显,尤其是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都得到了积极的提升。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庄子 《庖丁解牛》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备受诟病,教育界有识之士对中学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本人立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精神进行自我的反思、探索,逐渐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尽绵薄之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们把自己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过教育的电源,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1]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具体情况提炼出“生活教育模式”,可以分解为:知识生活化,即将知识点设计为生活中的问题;问题活动化,即将问题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去,过程互动化,即师生在活动中通过探究、讨论、互动等过程去了解、理解、认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最终掌握这些知识;知识能力化,即把已掌握的知识再运用到更高层次的生活中去。
  本文以《庖丁解牛》课堂为例,立足“生活教育”理论并展开论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庖丁解牛》是庄子讲述养生的要领的一则寓言故事,寓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为一体,渗透了很深的生活处世之道。本课程把《庖丁解牛》主要设计成八个问题,逐层推进,层层提升,在设置问题时既需要学生紧扣文本,又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解读。
  一.“生活教育”理论视阈下《庖丁解牛》的问题设置
  本课程为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在解读《庖丁解牛》的深刻内蕴、现实价值及审美体验。课程的问题共分为八个问题:1、同学们诵读全文,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2、思考庖丁解牛从“技”到“道”经历了哪些阶段才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在解牛过程中,“牛”在庖丁的眼里的变化阶段)并联系文本相关语句作答。3、对比文中“刀”的变化?(并联系文本相关语句作答)4、诵读第三段,联系文本分析庖丁解牛真正做到“游刃有余”的原因是什么?5、这则“解牛”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体会。)6、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7、反思庄子的“养生之道”是否为消极避世?(同学们再次讨论作答)8、欣赏“解牛之美”(思想上的更高引领),“庖丁解牛”竟成了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庖丁所达到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你有过这样的愉悦体验吗?)本课程在问题设置上采取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渐提升的原则,尤其是采用“生活教育”理念驾驭课堂,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分析,并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与有序性开展。
  二.生活化解读《庖丁解牛》的“顺应自然”与“游刃有余”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源于生活,又促进生活发展,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本课程第五个问题设置为:谈谈这则“解牛”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体会。)解答时,明确同学们在做数学、物理、化学题时应积极思考,根据相关定理、规律做深入问题探究,而不是一味地“冥思苦想”,更不能避重就轻,逃避困难。引申出的生活意义为:A、要热爱本职工作。B、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学会遵循规律去办事。C、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做事要循序渐进。D、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又如第六个问题设置为: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寓言故事中,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反思)首先引导学生明白文本用牛的复杂结构比喻社会,用刀比喻人,养生之道即处世之道。然后,再让学生理解学习上“解题”时,遇到难题时不是一位地蛮干,而是先观察、思考,学会寻找规律,一步一步地进入,最后迎刃而解。也可以向乒乓球愛好者提问:比如“如何接旋球?”明确:怎么旋过来的,就怎么旋过去!趁机引出,本文的核心要旨:顺应自然。引申为生活教育价值: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小心谨慎地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反思,辩证地看待问题,及时给予积极的人生意义的引导。比如设置的第七个问题:庄子的“养生之道”是否为消极避世?(同学们再次讨论作答)抓住学生积极展开的思维,明确《庄子·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养生的要领莫过于顺应自然。我们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天理’、‘固然’就具有超越牛之肌理、骨架的具体所指之上的意义,它指向天道自然。”[2]正所谓,知天道,而了悟人道,即自然而然的人生之道。
  三.欣赏“解牛之美”与体验生活美及诗意的人生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中,“求真”是德育目标的核心,“求善”是德育目标的根本,“求美”是德育目标的重点。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明确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德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教育当然成为德育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文本《庖丁解牛》在第一段的动作描写和第三段“解牛”之后的愉悦体验都做了诗意化的处理,学生认真品读、体味,有利于提升对生活中美感的体验。在此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诵读第一段,体会解牛的娴熟动作和诗意化处理的意义?”(联系文本中四个连续的动作“触、倚、履、踦”,以及对声音的摹写(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课堂上特别提出,让学钢琴的“艺尖”学生解读:钢琴演奏即是一场十指的舞蹈,在黑白键上跳舞,演一场优美的音乐盛会,从而达到自我身心的愉悦,进而感染观众们一起进入艺术的境界,完成一场充满诗意的邂逅,心与心的完全交融。此时,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庖丁把解牛当成艺术作品的创作,他解牛的动作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已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了,达到“道”的境界。
  第二个问题设置为:诵读最后一句“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体会其快感?此时特别提名让一篮球爱好者解读:(情景设置)在篮球比赛时的一个关键时刻,自己经过一系列的运球,巧妙的躲闪,在三分线处投球,进了!此时什么感觉?(答)爽!教师趁机引导:这个“爽”字正是愉悦的生命感受,在那个瞬间自己的意识有一短暂的停滞,什么都没有想,但非常之爽!这绝不是为了投球而投球的“爽”,而是自我经历了一系列的努力后获取的生命认同感,即生命的审美形态得以瞬间彰显。“这是因为创造而产生的精神愉悦,是因为自由而产生的愉悦,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这种精神愉悦、精神享受,实质上是审美的愉悦、审美的享受……‘道’是‘技’的升华。‘技’达到了高度的自由,就是超越实用功利的境界,进入审美的境界。”[3]此为“大美不言”的生命快感,诗意人生的展现。
  在本课程的小结部分,教师及时明确本课程的人生寄语: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在艰难求索中不忘返璞归真,在潜流激荡中学会游刃有余。在这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应超越世俗的纷纷扰扰,体验生命的酣畅淋漓,学会以审美的姿态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真正走向人生的逍遥与自在。
  四.结语
  本次教学是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阈下进行的一次语文课堂教学探究,努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主要通过对《庖丁解牛》八个问题的设置,层层剖析,逐步推进,在逐层剥开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并联系现实生活的诸多体验,引导同学们把握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规律,不懈地努力探索,做到游刃有余。同时引领学生品味“解牛之美”,学会获取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希望他们自觉地超越肉体感官的低俗追求,积极获取精神的升华与人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宝良主编.喻本伐,周洪宇选编. 生活教育[A].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11:378.
  [2]陈引驰.庄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41.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21.
  (作者单位:重庆市育才中学)
其他文献
世宾在《当代诗歌的生成背景及其超越和担当》中言道:“对于诗歌美学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诗歌中去除因我们人性和文化中的弱点所造成的黑暗,使人生和社会呈现出一种指向光明的趋势。它要求诗人必须超越一个普通人自我的需求、欲望和利益的自我诉说,它要求诗人在更高远的层面上代表人类的精神向现实发言,向他置身其中的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发言。”由此,我们可以见出他对诗歌精神和诗人品格把握得精微独到,同时在叙述上既富
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在上个世纪末的经验性写作被洞开以后,更加朝着“各得其所”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種“各得其所”的写作,对于其背后的诗人乃是一种“冒犯”,因为它将诗人自我那种私人特性特别强的“力量”通过文学形式进行了呈现,尽管呈现的澄明度高下不一。在当下,经验性的诗歌写作已经占据了诗歌写作的制高点,然而其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就写作者而言,最突出的就是如何将已经建立的那个经验自我转化为阅读
张欣日前推出长篇小说新作《千万与春住》,该作品首发于《花城》杂志2019年第2期,《长篇小说选刊》于2019年第3期转载,花城出版社于今年6月推出单行本。作者以其一贯典雅简净之笔塑造了南国广州两个家庭,尤其着墨于两位女性,在命运纠缠中波澜起伏的往事与当下,人物性格塑造之丰满独特、命运经历之奇巧难测、日常细节描写之真实贴肉,成为张欣近年最重要的转变之作,一经出版即引发文坛各路评论家的关注。《千万与春
内容摘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电子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伴随着人们对于网络技术的依赖性,语文水平却在普遍下降,学生作为网络上的庞大群体,其语文水平也呈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时也对其他专业的学习带来了影响。语文教学越来越不被重视,这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利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新时代背景下
严歌苓日前携《芳华》《扶桑》《妈阁是座城》等作品现身海口,在海南凤凰新华出版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解放路书城举办读者见面会,分享她关于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2017年底,一部由馮小刚导演,主要在海南拍摄的电影《芳华》凭借情怀和口碑,在全国掀起了观影热潮,原著小说作者和编剧严歌苓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见面会现场,严歌苓与读者朋友们进行了交流互动。严歌苓说,读者对她来说就是一面镜子,通过读者的反馈她才能更加深
读过蒋蓝的诸多作品,《在椰子坠落的过程中》却让我有了另一种心动。这是生活中的一次普通旅行,从内地坐飞机去海南,现代化的交通把他快速的送往异地。蓝色的大海,清爽的海风,促使他走进椰林,不过是观光旅游,陌生的地域和他者文化,让他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行走中,偶然遭遇椰子从树上坠落,瞬间的过程,作家发现速度内藏的哲学问题。  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说道:“自古文章所以流传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着手
2016中国网络文学年度好作品评选日前在沪揭晓,《小飞鱼蓝笛》《绘夜人·子夜》《婚途漫漫》《蜀锦人家》等11部作品摘得优秀奖,《合欢牡丹》《因为风就在那里》《农门医女》等9部作品获佳作奖。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会长陈村点评说,不少网络小说作者的写作技艺与叙事手法现在愈发圆熟老练,推理严密,故事完成度较高,但有些作品在虚实平衡、超越俗套上仍有待提高。以佳作奖小说《有风自南》为例,这篇网文突破了男女情爱题材
十余年没有出版新长篇,池莉这次一出手就是近40万字。池莉这部名为《大树小虫》的长篇力作,2019年5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大树小虫》故事的現实背景设定于2015年的武汉,通过俞家和钟家两个家族的联姻,引出两个家族三代人近百年的跌宕命运与现世纠葛。可以想象,如此浩瀚的题材,传统写作中十几个章节恐怕都很难涵盖。然而翻开目录,发现40万字的作品只有两章,分别为“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和“
阅读对于我是生活的状态,获得一本好书,耐下心来读,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夏日炎暑,人心处于浮躁之中,近日收到杨荻的散文集《青痕》,有朋友的书相伴,定心静性,觉得文字生清风,可以避开燠热。  在当今的时代,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日常生活的紧张,压得人们几乎透不过气来,个人的价值被摧毁,内心的冲突,产生出怀疑的状态。杨荻不愿作为被物质操纵的奴隶,极力摆脱焦虑。人们生活在不安的状态中,要寻找解救自己的方法,躲
赵丽宏《疼痛》西班牙语版诗集日前在古巴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新书发布仪式。《疼痛》收入赵丽宏近年最新创作的五十余首新诗,是作家、诗人赵丽宏的革新之作,中文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诗人以身体感受现在,以灵魂感受过去,以思绪触摸未来,以诗句化为箭镞射穿古典与当代,苍凉质朴的文字中奇妙地透出童话般的明丽。该书出版仅一年,在世界各地已有7種译本,其中有美国林克出版社的英文译本,阿根廷意象出版社的西班牙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