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道德”事件使人文精神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大学生素质的下降,也将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推上了新的议程,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 人文精神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05-02
大学,乃人类精神的殿堂,是人们向往的象牙塔。大学精神,是大学魅力的源泉,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那么,什么是大学精神呢?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体现在《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指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这里的“大学之道”,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为人、为教、为学的“大学”理念,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大学精神,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人文精神,失去了人文精神,大学的生命力就会枯竭。因此,大学教育,首先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精神的传承,关系到大学的生存。
一、 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一种求真、求善、求自由的精神,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追求,对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大学人文精神则主要是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
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1、以求知为基础,重德求善。众所周知,大学的三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是,在这三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大学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培养,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因此,在大学里,大学除了要传授学生广泛的科学知识外,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在尊重逻辑和历史的基础上追求自由。自由是美好的,人人都追求自由。作为大学,追求的自由则更为丰富,不单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宗教自由等,更为重要的还包括学术自由,要营造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校园氛围。如果没有自由,大学生将“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如果没有自由,大学论文将“千篇一律”,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会促进科技进步。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无拘无束的、忽视逻辑规律的“我行我素”。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 大家要尊重历史,认识规律,否则对于自由的追求,往往转化为“不自由”的结果。
3、尊重自我,关爱他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而这个社会性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人只有做到了爱自己,爱他人,才是真正的对大自然感恩,对自己负责任,承担社会责任。一个能够尊重自己、关爱他人的人, 是一个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 是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而这,恰好就是大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 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每所大学,都有其校训。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校训作为一个标尺,不断地勉励着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
走进一所所大学,我们看见的是一张张年轻而热情洋溢的笑脸,让我们恍惚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年轻的笑脸依旧,我们的校训依旧,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枯藤老树依旧,但是我们的大学精神是否依旧呢?
很多人会说:大学已很难回到从前。确实,现实情况好像给了我们很多否定的回答。
就拿“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来说。我们都知道,周总理在12岁时就声音洪亮地说:“为祖国崛起而读书”,我们也为有这样的总理而自豪。但是现在,又几个同学会这样回答呢?没有几个人会这样回答了,即使说了,也很多时候是言不由衷的。我们看的是:很多大学生“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关心的是“寒窗十数年,毕业挣大钱”。“拾金不昧”现在被很多人嗤之以鼻,我们以前很难想象“大学生自杀、女大学生伴大款”等事件在大学里却已经屡见不鲜了。学生几天甚至一天就可以把一篇课程论文写出来,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左抄右凑的,缺乏创新性。
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学术腐败开始侵蚀着大学的精神文化。
三、 大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变了。学生越来越累了,但是学生的素质却远不如从前了。
当然,人的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它是在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从家庭教育到小学、中学教育,再到大学教育,每个教育环节都承担着对人素质教育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并非全是大学造成。但是,一所大学,既然其目标是培养人才,就应该是培养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有知识而无常识、无道德的人。大学在传授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但是现在,很多大学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得是很不够的。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成人”与“成才”问题上,过多注重“成才”,而对“成人” 的关注不够。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有的学校甚至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生产什么,形成了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要某个专业就业好,学校就多招这个专业的学生;专业就业不形式不好的话就少招学生。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是一样,只要学生毕业时能找到工作,那就认为这个学生是合格的,是市场需要的“人才”。但是,对学生内在的素养,学校却很少进行关注。
第二、 受西方的影响,对自然科学教育过分倚重,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在专注于科学技术传授的背景下,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理轻文,重智轻德”的倾向,人文教育被边缘化。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逐渐被淡化,致使学生人文精神缺乏,道德修养缺失,法律观念淡薄,思考问题往往从本位主义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
第三、人文教育方法单一,内容陈旧。
在很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学和哲学这几门课程当中,把“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科。毋庸置疑,这几门课程是中国的一部近代史,是中国近代人思想的精髓。但是,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个阶段都学一样的内容的话,学生的厌倦感会越来越强,这很难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而且,政治教育与以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等为宗旨的广博的人文素质教育本来就是有区别的。
四、大学人文精神的传承
在人文精神日趋衰落的今天,确立现代大学理念,发扬日益远去的大学人文精神,是当代大学迫切所需的,也是 21 世纪中国大学的核心使命。
第一、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精神重在追求真理,是立世之基,而人文精神则注重价值,以求善为本。科学技术告诉我们“是什么”“怎么做”,但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做”。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是要以人类的幸福为根本目的,过分重视科学而忽视人文的话将导致了主体价值的消逝,这样的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就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因此,科学与人文二者应该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不同。
一个人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习做人”则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第二、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人文教育并不只是一句空话,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大学的规章制度、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体现人文精神。
首先,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有的制度和规则应都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而不是以束缚学生为目的。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面,应文理结合,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结构与安排,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理想意识、责任意识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有兴趣学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人文意识。如果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文意识都不高的话,就更不用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了。
第三、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意味着,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做人。
教师,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理想信念、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解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所有的教师都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尊重、爱护学生,要关心、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教师的专业教学应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光贵.论和谐社会中的人文精神[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6):92-95
[2]朱其训,朱春花,邵卫旭.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文素质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6,(5):121-123.
[3]周斌.回望与反省:中国大学精神再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9-141
[4]张应强,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28-33
[5]孙冬.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9,(6):214-215
[6]廖勇,陈颂坚.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探究[J].社科纵横,200,(1):184-186
[7]孔玲,时德青.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中应注重“成人”教育[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6,(3): 5-7
关键词:大学 人文精神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05-02
大学,乃人类精神的殿堂,是人们向往的象牙塔。大学精神,是大学魅力的源泉,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那么,什么是大学精神呢?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体现在《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指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这里的“大学之道”,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为人、为教、为学的“大学”理念,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大学精神,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人文精神,失去了人文精神,大学的生命力就会枯竭。因此,大学教育,首先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精神的传承,关系到大学的生存。
一、 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一种求真、求善、求自由的精神,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追求,对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大学人文精神则主要是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
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1、以求知为基础,重德求善。众所周知,大学的三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是,在这三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大学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培养,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因此,在大学里,大学除了要传授学生广泛的科学知识外,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在尊重逻辑和历史的基础上追求自由。自由是美好的,人人都追求自由。作为大学,追求的自由则更为丰富,不单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宗教自由等,更为重要的还包括学术自由,要营造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校园氛围。如果没有自由,大学生将“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如果没有自由,大学论文将“千篇一律”,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会促进科技进步。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无拘无束的、忽视逻辑规律的“我行我素”。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 大家要尊重历史,认识规律,否则对于自由的追求,往往转化为“不自由”的结果。
3、尊重自我,关爱他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而这个社会性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人只有做到了爱自己,爱他人,才是真正的对大自然感恩,对自己负责任,承担社会责任。一个能够尊重自己、关爱他人的人, 是一个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 是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而这,恰好就是大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 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每所大学,都有其校训。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校训作为一个标尺,不断地勉励着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
走进一所所大学,我们看见的是一张张年轻而热情洋溢的笑脸,让我们恍惚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年轻的笑脸依旧,我们的校训依旧,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枯藤老树依旧,但是我们的大学精神是否依旧呢?
很多人会说:大学已很难回到从前。确实,现实情况好像给了我们很多否定的回答。
就拿“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来说。我们都知道,周总理在12岁时就声音洪亮地说:“为祖国崛起而读书”,我们也为有这样的总理而自豪。但是现在,又几个同学会这样回答呢?没有几个人会这样回答了,即使说了,也很多时候是言不由衷的。我们看的是:很多大学生“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关心的是“寒窗十数年,毕业挣大钱”。“拾金不昧”现在被很多人嗤之以鼻,我们以前很难想象“大学生自杀、女大学生伴大款”等事件在大学里却已经屡见不鲜了。学生几天甚至一天就可以把一篇课程论文写出来,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左抄右凑的,缺乏创新性。
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学术腐败开始侵蚀着大学的精神文化。
三、 大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变了。学生越来越累了,但是学生的素质却远不如从前了。
当然,人的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它是在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从家庭教育到小学、中学教育,再到大学教育,每个教育环节都承担着对人素质教育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并非全是大学造成。但是,一所大学,既然其目标是培养人才,就应该是培养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有知识而无常识、无道德的人。大学在传授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但是现在,很多大学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得是很不够的。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成人”与“成才”问题上,过多注重“成才”,而对“成人” 的关注不够。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有的学校甚至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生产什么,形成了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要某个专业就业好,学校就多招这个专业的学生;专业就业不形式不好的话就少招学生。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是一样,只要学生毕业时能找到工作,那就认为这个学生是合格的,是市场需要的“人才”。但是,对学生内在的素养,学校却很少进行关注。
第二、 受西方的影响,对自然科学教育过分倚重,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在专注于科学技术传授的背景下,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理轻文,重智轻德”的倾向,人文教育被边缘化。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逐渐被淡化,致使学生人文精神缺乏,道德修养缺失,法律观念淡薄,思考问题往往从本位主义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
第三、人文教育方法单一,内容陈旧。
在很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学和哲学这几门课程当中,把“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科。毋庸置疑,这几门课程是中国的一部近代史,是中国近代人思想的精髓。但是,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个阶段都学一样的内容的话,学生的厌倦感会越来越强,这很难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而且,政治教育与以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等为宗旨的广博的人文素质教育本来就是有区别的。
四、大学人文精神的传承
在人文精神日趋衰落的今天,确立现代大学理念,发扬日益远去的大学人文精神,是当代大学迫切所需的,也是 21 世纪中国大学的核心使命。
第一、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精神重在追求真理,是立世之基,而人文精神则注重价值,以求善为本。科学技术告诉我们“是什么”“怎么做”,但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做”。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是要以人类的幸福为根本目的,过分重视科学而忽视人文的话将导致了主体价值的消逝,这样的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就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因此,科学与人文二者应该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不同。
一个人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习做人”则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第二、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人文教育并不只是一句空话,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大学的规章制度、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体现人文精神。
首先,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有的制度和规则应都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而不是以束缚学生为目的。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面,应文理结合,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结构与安排,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理想意识、责任意识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有兴趣学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人文意识。如果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文意识都不高的话,就更不用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了。
第三、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意味着,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做人。
教师,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理想信念、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解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所有的教师都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尊重、爱护学生,要关心、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教师的专业教学应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光贵.论和谐社会中的人文精神[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6):92-95
[2]朱其训,朱春花,邵卫旭.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文素质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6,(5):121-123.
[3]周斌.回望与反省:中国大学精神再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9-141
[4]张应强,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28-33
[5]孙冬.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9,(6):214-215
[6]廖勇,陈颂坚.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探究[J].社科纵横,200,(1):184-186
[7]孔玲,时德青.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中应注重“成人”教育[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6,(3):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