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2D转3D 你在家里就能做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haiku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持“巨额”3D电影票满怀期待地走进电影院,本想好好享受一番视觉盛宴,但看到的只有昏暗的画面和毫无颗粒感的色彩,整部影片最有3D效果的居然是字幕……以上情形你遇到过没?
  关于3D电影的记忆,还要追溯到2010年,那一年《阿凡达》全球票房累计近30亿美元。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起,3D电影走入了普通影迷们的眼中,也开始被业界人士视为一座金矿,而《泰坦尼克号》2D转3D的成功显然给掘金者们开了一条通往金矿的捷径。在嗅到了2D转3D的巨大商业潜力后,国内出现了一批2D转3D的电影。
  尽管被网友吐槽为“只有字幕最3D”,但2D转3D电影如今仍然发展得如火如荼。当市面上有超过一半的电影都打着“3D”的宣传招牌时,你在影院看的真是3D吗?一部2D转3D电影又是如何诞生的?这种形式的3D和真正的3D到底有什么区别?
  不是所有的3D电影都是一回事
  目前市面上的3D影片制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实机拍摄,使用两台3D摄影机拍摄出左、右眼影像,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真3D”;另一种是通过数字技术对2D影像进行后期处理,制作出3D效果,这种就被称为2D转3D,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伪3D”。
  《阿凡达》和《3D版泰坦尼克号》虽然都是3D电影,但前者是实机拍摄,后者是后期转制的。
  也有像3D版《2012》这样的“混合体”。据说,《2012》导演当年在拍摄该片时,有大量镜头和场景均是为3D拍摄而特别设定的,但因为当时资金有限,所以没办法推出3D版。后来推出的3D版就是重新使用前期3D拍摄的大量素材进行制作合成,没有原始3D素材的镜头则是重新对2D拍摄素材进行了重建。
  一部真正的3D电影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是片方“付不起”也“等不及”的。而如今,国产片争相做成3D版,不是为了讲好故事,而是为了挣大钱。好莱坞拍3D电影投入动辄数亿美元,而《画皮2》这种号称大制作的3D电影后期花费也不过几千万美元;《泰坦尼克号》的3D转制仅花了60周时间和1800万美金,还没有一些演员的片酬高,但它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阿凡达》前后耗时14年,耗资近5亿美元,虽然两者不能直接比对,但实机拍摄和后期转制3D资源耗费的差距仍可见一斑。
  一个软件就能做到基础3D效果
  客观地理解2D转3D技术,其实就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在外行眼里,2D转3D似乎神秘莫测,但是在内行眼中,这种技术其实很简单,就是用软件画立体图。一个软件就能做出最基础的3D效果。
  1台电脑+1个3D显示器+1个软件,单从硬件上来说,2D转3D就这么简单。
  由于很多电影需要追赶档期的问题,2D转3D的过程中,时间比技术还关键。所以,国内的2D转3D电影通常不会由一家公司独立制作完成,而是分包给数家公司同时制作,有时候一部片子最多会分包给十多个公司。虽然我们常说慢工出细活,可是电影圈的时间就是金钱,好档期就是大优势,因此2D转3D也变成了速成的技术。
  看“伪3D” 你还得会挑地方
  尽管那些或大度或粗心的观众觉得转制3D与真3D的视觉效果差异“并不太大”,但在内行看来,转制3D片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有时候跟你在哪看的都有关系,你还得会挑影院,会挑位置。”
  先说挑影院,业内人士说,随着近几年3D电影的增多,能播放3D电影的影院也越来越多。国内常用的3D播放设备主要有杜比单机3D、杜比双机3D、RealD3D以及IMAX。这其中以IMAX效果最好。
  至于你究竟坐在影院的哪个位置看,这也需要有点讲究。不少观众在看完2D转3D电影后抱怨3D画面模糊、有重影。这跟所坐位置多少有一些关系。最好的位置“当然是在前排靠中间。”由于目前国内2D转3D效果不是特别成熟,而且受限于技术原因,国内一批2D转3D电影确实存在缺陷。“2D电影画面本身是一个平面,要被硬拉成三维,肯定就会有扭曲和瑕疵,所以看电影得挑好位置,中间效果是最好的,在边边角角看的话容易产生视觉压迫导致头晕。2D转3D就像大家以前都收到过的立体贺卡,从正面看,确实像是立体的,但从侧面看你就会发现它无非还是个面,谈不上什么3D效果。”
  除了最中间的黄金位置外,越往后效果越烂。如果你坐的是最后一排,又是靠边的位置,由于视角关系,实际看见的画面同原始画面差别巨大,基本就是2D电影的“皮影戏版”,跟3D没什么关系。而且,票价还比2D贵。
  2D转3D电影鉴别指南
  卡梅隆曾经说过:“在3D转换技术中,最难实现的一点是怎样将其‘以对的方式’来进行转换。”评价重金打造的《3D版泰坦尼克号》时,即使面对最好的镜头,这位创下许多第一的大导演也只给自己打了2.99的评分。
  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而进行2D转制3D,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伪3D电影泛滥,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更是让大家雾里看花。急于求成如同饮鸩止渴,2D电影转3D的道路还很长,无辜的影迷们当然不该为伪劣产品买单。
  下面是影评人亚麻撰写的《2D转3D鉴别指南》,奉献给大家来抵制劣质的3D转制影片,学着好防身:
  一、请掏出你的iphone查询你观看电影的上映年份,如果这部电影的首映时间是本年度,恭喜你,你观看的电影可能是一部纯正3D;如果这部电影不幸是上个世纪的旧作,那你手上拿着的票,很可能是一张过期的旧船票,3D绝对造假。
  二、请继续用你的iphone调查公司的财力状况,考虑到制作3D电影的过亿费用,即使是转制也需要大约1000万到4000万美金,一般选择大财团制作的电影,要比小公司的风险小。
  三、一般动画科技走在真人电影之前,所以请选择动画片,而非真人电影。
  四、请在电影开场的第一分钟,肉眼观影。如果影片叠影重重,且带来压迫感,证实电影可能是真3D、或者高仿3D。詹姆斯·卡梅隆让我们相信有一天人类可以摘下眼镜观看3D电影,这一天到来时,此小册会自动焚烧。
  五、如果有条件,可以直接在谷歌中使用"片名+是否伪3D"的搜索语句。
其他文献
烟花三月的锦绣湘西于我仿似重逢的故人,如果说第一次来到凤凰是误入桃源的梦里相逢,那么第二次来到这美丽的风雨边城岂不是心甘情愿地再次沉迷?一路上,心里似乎总有一句话要冲出来——凤凰,我又来了。都说极美便不够真实,身在凤凰的人心似乎总会飘飘忽忽地想要寻到一丝真切,最终却落得一个幻如隔世的怅惘。其实,我寻觅的凤凰就隔着世事,千回百转地印在内心深处。  脚刚落到凤凰古城所在地的首府吉首,火车站前巨大的标牌
期刊
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就读于中外合资的国际学校。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学校实行严谨的男女分校制度,在转到国际学校之前我在公立重点高中上过高一,在那里接触的都是典型的好学生,聪明、勤奋。  那里最勤奋的要数我的好友“老男孩”。  离开公立高中后,我俩没断联系。“老男孩”偏好书信交流,在最近给我的信中说压力很大,成天学习,成绩不见提高,其实他的成绩很好,只是对自己要求很高。  有一天偶然
期刊
与热爱朝夕相处,这是音乐系对音乐考生最大的诱惑。也许过来人会说艺术之路远没有它的外表那么光鲜,但至少对还未进入专业院校系统学习音乐的高中生来说,音乐系的生活一定是神秘又美好的。这里的课堂乐声飞扬,这里的人们弹弹唱唱,一切都是感性的孩子梦寐以求的样子。这一切,足够让你们为之憧憬和奋斗了。  在采访了西北师大音乐学院的几位同学后,他们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一点:热爱面前,从来没有苦行僧。因为那些为热爱所付
期刊
光与影的极致运用、色彩与音乐的完美交融、深刻的内涵和悠远的意境,这是艺术电影的生命,更是法国电影人的挚爱。浪漫感性的法国人对他们的艺术文化从来都有着高傲的自信,所以你要问法国电影的特点是什么,他们一定会骄傲地告诉你:艺术。  是的,电影原本就是光与影的艺术,原本就是真实生活的再现,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的咖啡馆里放映了他们的日常情景片那天开始,法国人便对电影艺术有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理解。当然
期刊
我们都知道,电影不过是电影。电影里的人生都很跌宕起伏,电影里的人总是智商极高,办事效率极强,不可能办到的现实在电影里大费周折后都办得到。所以,我们常常在看完一部高智商电影之后都要为自己有限的理解能力困惑上好久才能释然。  所谓的高智商电影,其实说白了就是费心费脑,让你紧绷的情绪绝无任何喘息之机。和那些捧着爆米花,端着碳酸汽水就能凑合的电影不同的是,高智商电影能够迅速牵动你的神经,让你瞬时进入剧情。
期刊
在许多乐器的身体中,找得到一棵树的魂魄。  二胡是一株大树紧紧抓握着泥土的根部,悲怆也好,苍劲也罢,哪怕偶尔欢娱一阕也透着苍凉,带着泥土的颜色与气息。笛子是一尾游动在树腔中的气,有时蹿上梢头,只轻灵地一点;有时荡气回肠,从树根直贯云霄。琵琶如茎,刚健有力,稳伫不输金石,是累世风雨也弹拨不断的铿锵。箫是深秋落霜的树,遍体薄透清越的白,凌凌如月下的剑,满身清肃之气。  ——王芸《接近风的深情表达》  
期刊
记得初见他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小男孩,比我矮下一个半头,扑闪着一双大眼睛,瞳孔是澄明的黑,脸颊是水嫩的粉红。他就这么突兀地朝我笑起来,浓密纤长的睫毛遮去眼睛的一半,清风徐来之时,迎面飘来的是小孩儿特有的淡淡乳香,他用着还未脱稚气的声音奶声奶气地叫我“轩轩哥哥”。  现在的他皮肤很白,但因为皮肤白,俊美的五官看起来便分外鲜明。双唇,几乎像涂了胭脂般红润,尤其是那双眼睛,看起来既聪明又骄傲。前面头发半遮
期刊
有一位姑娘走进了雪域,轻轻的脚步留下了许多爱的怀念;有一位姑娘美丽了雪山,灿烂的微笑藏在炊烟升起的账篷。  ——题记  一个美丽女孩的离去,让两个城市为她动容,两个民族为她垂泪哀思。  走进她的世界,既纯粹又简单,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轰轰烈烈,也没有“拯救地球”的万丈豪情,有的只是执着于自己平凡的生活,把乐善好施与平凡的生活融为一体,把帮助别人当作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把一个“爱”字化作一次又一次的志愿行
期刊
萧敬腾真不像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春少年。他总给人沧桑的错觉,唱歌唱得用力过度、奋不顾身、痛彻心扉,仿佛人生在世只有爱与被爱这一宏伟隆重的论题。  这种隆重放在任何一个男生身上都有点儿蠢,如今多少男生在成年后总喜欢举重若轻假装无所谓,生怕因青涩而被笑话。是的,用情过度在这个年代并不取巧。可想想,能舍得下力气去爱,大概也只有在这般年轻又蠢的年纪。  太容易被控制和煽情  年少的时候,萧敬腾是学校里的狠角
期刊
PART 1  礼拜天下午六点,徐周周盯着手里的画笔发呆。手机里躺着一条打开却不知道怎么回复的短信,来自郭沁雅:就像昨天上课时我跟你说的,越是学,越是不知道自己画画究竟是为了什么,每到周末就要面对美术老师的无聊嘴脸,我快要吐了。徐周周,我不相信你没有我这样的感受,你干脆改名算了,叫徐坚强。  看着短信,徐周周一点都笑不出来。她想回“很多事情我想不必追究为什么,乖乖去做可能反而是最省力的应对方式”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