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女性称谓语对比研究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seking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称谓语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和跨文化交际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称谓语是语言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探索中英女性称谓体系中存在的异同。
  关键词:女性;称谓语;对比;价值观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兴起以来,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一直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称谓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语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称谓语的变迁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语言交际特征,同时还能反映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和不同的社会期望,称谓语的语义色彩能够体现出社会对两性的倾向性态度。称谓语作为一种社会指示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传达了各种社会信息。此外称谓语还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在选择称谓语时有所差异。
  称谓语既然是社会因素,那它与性别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称谓语的指称对象是社会交际活动中的男性和女性,而男性和女性在使用称谓语时具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主要是对女性称谓语的研究。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又与文化紧密相联。本文将文化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了中英女性称谓体系中存在的异同,从而进一步阐释了中西两种文化中决定女性称谓语选择和使用的不同价值观,以及对各自社会中女性之所以处于劣势地位所起到的消极作用。
  二、称谓语研究综述
  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称谓语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研究称谓语的主要有Brown&Gilman,Brown&Ford,Ervin-Tripp。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Brown和Gilman在1960年发表的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国内对称谓语的研究可追溯至商朝,当时的研究主要针对亲属称谓的研究,到了现代学者们主要研究广义的称谓语,例如陈原发表的《社会语言学》(陈原,2000)中研究了自1949年出现的新称谓语,随着西方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引进到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社会文化因素对称谓语变迁的影响。
  语言与性别很早就受到了人文研究者的关注,在语言学领域关于语言与性别差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较早涉足了这一领域,他在著作《语言:本质、发展及起源》(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1922)中阐述了女性语言的特点。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语言与性别才真正得到重视。罗宾·拉波夫提出了“女性语言”这一术语,并在1975年出版了《语言与女性的位置》一书。伍德的著作《性别·交际和文化》(Wod, 1994),玛丽的《男性·女性语言》(Mary Ritchie Key, 1996)对两性的语言差异以及文化因素做了详尽的阐述。罗纳德·斯考伦和苏珊·王·斯考伦的《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Ronald Schuvler& Susan Wang Schuler, 2001)分析了在同一种族群体中两性的话语体系仍具有显著差异。受国外语言学研究的影响,国内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多是翻译和介绍有关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的文章,例如祝畹瑾的《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戴伟栋的《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1983),杨永林的《女性英语语音语调研究综述》(1993)。
  三、中西女性称谓语
  每一个社会都有许多称谓语,本文将这些称谓语体系分为三大类:1)用于身份认定(姓名);2)用于家庭(亲属称谓);3)用于社会(社会称谓)。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女性称谓语体系的异同。
  (一)姓名
  姓名是称谓语体系当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作为人类语言不可或缺的部分,姓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初次见面交际双方首先要做的就是介绍自己的姓名,或者问一句“您贵姓?”。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命名方式,中西命名的基本形式是相同的,即包括两部分姓和名。
  在中国,命名时姓氏需跟随祖先姓氏而定,名可由父母决定。但到了现代,命名变得更加随意,有的可以采用父姓加母姓的方式构成孩子的姓氏,有的可以根据孩子的意愿决定姓氏。据记载,在英国中古时期人们只有名而没有姓,例如Beowulf、Grendel、Hygelac等,他们所遵循的原则的至少在一个地方不能重名。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人也逐步形成了他们的命名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以风景命名,例如“Tennessee”、“Main”;2)以行业命名,例如“Sailor”、“Barber”;3)以关系命名,许多英国人名字后有后缀“-son”,例如“Johnson”;4)以物体或颜色命名;5)以身份地位命名;6)以外观特征命名;7)从《圣经》中命名。
  (二)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用来称呼因血缘、婚姻、法律而有关系的人的称谓。亲属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关系,也是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称谓语体系。中西女性亲属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点区别:1)中国的女性亲属称谓比英国复杂,例如“aunt”在汉语中指“姑姑”、“婶婶”、“姨姨”;2)中国的亲属称谓有年龄的差异,例如“sister”在汉语指“姐姐”、“妹妹”;3)在中国,父亲和母亲两方的亲属称谓不同,且重要程度也不同。例如,父亲兄弟的女儿叫“堂姐”、“堂妹”,而母亲兄弟的女儿叫“表姐”、“表妹”。4)夫妻双方亲属称谓也不同。例如,丈夫的母亲叫“婆婆”,妻子的母亲叫“岳母”。
  (三)社会称谓
  在人类的生活当中无时无刻都在和不同的人进行着交际活动,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称谓语也不同。社会称谓是人们在进行交际时确定自己及对方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它反映了人们的人际关系、社会认同、身份地位、亲疏远近等等。本文所提到的社会称谓主要有三种:1)普通社会称谓,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初次见面或不熟悉的人之间使用的通称,汉语有 “太太”、“女士”、“小姐”、“同志”、“师傅”等,英文有Madam、Miss、Ms.、Mrs.等。2)体现双方关系的社会称谓,这类型的称谓语没有性别差异。中国的社会称谓与当中更多的想要表现集体主义的思想,例如“同学”、“战友”、“老乡”等,表达亲近的关系。此外还有表示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尊敬的“老师”、“师傅”、“老板”等。在英文中能够体现社会关系的称谓很少,例如Boss、Doctor。3)头衔。这类型社会称谓包括职业头衔、学术职称、军衔以及官位头衔,在英文当中头衔称谓是有限的,例如Professor、Doctor、Captain、President等。中西头衔称谓的差异主要是西方有性别差异而中国没有,例如Waiter和Waitress。
  四、总结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中西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女性称谓语体系,而这些称谓语反映了中西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从女性姓名方面来讲,虽然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双方命名的方式却存在相似性,女性的姓氏均来自于父亲的姓氏,并且在结婚后跟随丈夫的姓氏。从亲属称谓方面来讲,西方国家更多的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与之相比,中国的亲属称谓数量更多、更具体,而且从这些称谓当中可以看出男女身份地位的不同。
  受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女性的地位一直比男性低,这使得中国的女性称谓语体系比西方更为复杂、具体,但总体来讲中西文化当中都有歧视女性的一面。首先,女性的通用称谓语没有男性那么尊贵;其次,大部分的头衔、职称大多是以男性为主而定的;最后,女性称谓语当中存在与男性不对等的现象,造成语言不对等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西的历史文化渊源。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以及女权运动的兴起,語言方面的性别歧视变得越来越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性词语,更多地体现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例如英文中的“chairperson”代替了“chairman”,中文中像“丫鬟、奴婢”这样的说法也逐渐消失。语言的变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歧视色彩的词语,努力创造一个平等的语言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原,1982,《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简介:郭建丽,(1991- ),女,汉族,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应用语言学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二十一世纪最为宝贵的资源,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我们中国梦的实现。本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意义、功能以及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迫切要求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进行深入思考。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为社会注入新鲜活
期刊
【摘要】本文通過对爱丽丝·沃克的《紫色》和汤亭亭的《女勇士》的简要评论,挖掘小说的主题,比较研究了两部小说的相似之处:即两者都以作者及其亲属的真实生活经历为背景,再现女主人公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寻求自我身份与价值的艰辛历程,鼓励女性,特别是黑人妇女挑战旧俗,打破沉默,自信独立。希望本文能够给美国族裔文学研究以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紫色》;《女勇士》;比较研究;相似  I. Introduc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Φ75mm大口径SHPB系统分别进行了钢纤维体积率分别为0%、0.75%、1.5%的三种混凝土材料动态实验,得出不同钢纤维含量、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其次,在朱-王-唐(ZWT)非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依赖于应变、应变率、材料强度影响因子、钢纤维含量影响因子的混凝土材料动态本构模型,通过与实验曲线的模拟,得到相应的材料参数,拟合结果表明采用该本构模型与实
期刊
【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这两个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对广西乃至西部地区都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研究如何在“双核”背景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方面能使区域内城市加深分工协作,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的区域集合效应,另一方面也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对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尤其对加快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首先对“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从四个方
期刊
【摘要】以中国和日本小学生为对象,在对环境问题的关心,消费行动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环保意识;环境教育;中国;日本  1.研究背景和目的  当今,以环境、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作为目标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为基础的教育——可持续开发的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现代社会所认识,也逐步在国际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这个长远目标当中,环境教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时代发展和经济结构发生改變,为学校教育机制的不断发展,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任务势在必行。文章从分析高校行政管理的必要性出发,结合了当今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提高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水平,从科学角度出发,为规划和促进学校发展,营造和谐的校园发展环境,保障师生良好的校园生活条件,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工作素质,协调工作事务中的各个方面,加强与师
期刊
【摘要】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服饰的发展史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程度的体现。汉服是我国服饰文化智慧的结晶。汉服文化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底蕴,汉服款式特点鲜明,种类繁多,具有研究价值以及参考价值对我国当今服装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汉服;款式;继承;创新  二十世纪以来,文化全球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服装设计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
期刊
【摘要】文章以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和生活形态的重要因素——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岭南传统村落为研究案例,力求通过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挖掘其特色和文化内涵,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空间整治提供借鉴。文章在归纳传统岭南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特点的基础上,从公共空间的各要素及组合方式进行分析,得出形成公共空间特点的原因,最后探讨公共空间对传统村落更新的意义,以及公共空间重塑的可能性。  【关键词】传统村落;公
期刊
【摘要】在林语堂的小说里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都是林语堂先生精心塑造的。从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林语堂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看到他独特的女性观。 本文将从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写起,进而分析他的女性观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他的女性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林语堂;女性形象;女性观;现代女性  林语堂先生的小说几乎都以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和婚姻为主旋律,而且是上承中国传统文学之主题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商务英语特点的阐述,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和原则,以期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促进中西方商务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特点;表现;方法  一、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的一种,是英语语言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以普通英语为基础,它不但具有普通英语的语言学特征,而且是商务知识和普通英语的综合体。只
期刊